美國黨派

美國黨派

美國立國之時,開國元勛華盛頓等人力主擯棄政黨歧見,所以當時並無政黨之爭。可是建國不久就出現了兩個資產階級政黨:一個是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另一個是以傑斐遜為首的反聯邦黨。後來,這兩個派別幾經分化、改組,直至南北戰爭前正式建立民主黨和共和黨;以後它們輪流執政,正式形成了兩黨制度。

基本信息

概述

兩黨之爭

美國的總統大選是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之爭。

標誌

1874年,美國著名畫家湯姆斯·納斯特創作了一幅政治漫畫,用驢表示民主黨,用象表示共和黨。從此,驢和象便成了兩黨的標誌。每當大選之年,兩黨分別以這兩種動物作為自己的黨徽進行競選,故被世人稱為“驢象之爭”。2

發展歷程

簡介

美國歷史上一直由民主黨、共和黨控制著美國的政治舞台,從來沒有遇到過強大的對手。雖然也出現過一些重要的第三黨,如1968年美國獨立黨候選人喬治·華萊士只獲得了全部選票的13.5%;1992年億萬富翁佩羅作為獨立候選人競選也未能獲得成功。

民主黨建黨

民主黨於1791年建黨,當時由部分種植園主、農民和某些與南方奴隸主有聯繫的資本家組成。曾名共和黨和民主共和黨。1828改稱現名。1933-1953年,民主黨人羅斯福和杜魯門先後任總統,民主黨連續執政20年,是該黨最興旺發達時期。

共和黨建黨

共和黨成立於1854年,當時主要由反對擴大奴隸制的北方工商業的資本家組成。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均為共和黨執政。

人數並不固定

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黨員人數不固定(選舉時投那一黨的票就算該黨黨員),也無固定的政治綱領,只有4年一次的競選綱領。

民主、共和黨差別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意識形態上有無差別
那么,美國的共和、民主兩黨在意識形態上有沒有區別?事實上它們在意識形態上並沒有區別。它們都是代表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只是在具體政策的實施上有所不同。一般來講,共和黨主張小政府、大社會;它反對擴大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事物方面的預算開支,但卻主張擴大國防預算開支。而民主黨贊成政府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來推動社會福利事業和控制企業活動。

財政撥款

拿今年共和、民主兩黨在政府開支和財政撥款的分歧來說,共和黨主張減稅、將財政盈餘還給民眾;民主黨傾向於將財政盈餘用於教育與醫療的新項目上。在如何對待社會福利制度上,民主黨主張不能削減社會福利開支,而共和黨認為,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助長了人們的依賴性。由此看來,兩個政黨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採取不同了的態度,然而,這也只是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存在差異。

歷史

從歷史上看,兩黨中哪一個黨也從來沒有充分團結一致地反對過另一個黨。在更多的情況下,總是有一個黨的黨員更贊成另一個黨的大多數人的觀點。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政治界限並不明顯;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政治不存在意義重大的分歧和爭論。

社會民主黨興起

美國政黨。19世紀90年代後半期,新的社會主義運動在美國逐漸興起。1897年6月18日,在芝加哥成立了美國社會民主聯盟,並選出了執行機構—全國委員會,E.V.德布斯任主席;1898年6月7日,在芝加哥召開聯盟的第1次代表大會上,因辯論247綱領委員會的報告而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實施移民計畫;建議用組織大批移民到西部去的辦法來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另一派主張放棄這種空想;只相信“國際社會主義原則和綱領”,只採取社會主義的宣傳方法,並拒絕承認大會以多數票通過的移民計畫,宣布退出大會另舉行會
議,成立社會民主黨,並選舉一個全國執行委員會;德布斯當選執行委員;新黨以參加競選為政治鬥爭手段,發展迅速。此後兩年,社會民主黨在麻薩諸塞、新罕布夏等9個州指定各州候選人或地方候選人;1899年地方選舉中,該黨成員中有人當選為市長、市參議員、鎮議會議員;1900年德布斯被推選為美國第一個社會主義政黨的總統候選人;1900年3月6日,社會民主黨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召開第1次代表大會,會上討論並要求社會主義力量統一起來;1901年7月29日,該黨與退出美國社會主義工黨的M.希爾奎特派共同組成了社會黨。

社會黨(Social Party)

美國政黨。1898年美國勞工和政治領袖E.V.德布斯領導並創立的社會民主黨,於1901年7月29日同M.希爾奎特領導的社會主義工黨溫和派合併,取名社會黨;總部設在聖路易斯;黨的基本綱領是把工人階級和
同情它的階級組成一個政黨,以參加競選作為政治鬥爭手段,以期奪取政府的各項權力,並利用這些權力把現存的生產和分配手段的私有制改變為全體人民的集體所
有制。反對通過社會革命途徑建立社會主義;1901年有黨員1萬名,1912年增至12萬,遍布各州工會。組織成員比較複雜,有城鄉小資產階級包括許多律
師、牧師、小僱主和來自俄、波、匈等國的移民。還有工人,其中國外出生的工人占多數。黨內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把持了黨的領導權;黨的主要領導者左派代表是德
布斯,右派代表是希爾奎特,右派曾公開擁護伯思施坦修正主義。1905-1914年間是社會黨活動全盛時期,創辦了13種日報、12種月刊和近300種周
刊。1912年社會黨發生第一次分裂;著名工人運動活動家W.D.海伍德被免除全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他和134名工人黨員相繼退黨;1917年,社會黨在左派鼓動下,通過反對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議;德布斯與C.E.魯滕堡因反戰活動被捕人獄;1920年總統競選中,德布斯雖在獄中,仍獲得92萬張選票。社會黨在許多地方工會和美國勞工聯合會中產生過一定影響,在州和地方議員選舉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社會黨缺乏堅強的統一領導,德布斯本人有工團主義者色彩,希爾奎特是機會主義者;他們忽視民眾的要求,不能充分組織和領導民眾展開經濟鬥爭,黨內不斷發生分裂;俄國十月革命後;黨內左派主張拋棄改良主義綱領,直接推翻資本主義制度;1919年,社會黨再次發生大分裂;左派魯滕堡等退出,組建成

美國共產黨

和共產主義勞工黨(1921年兩派合併為統一共產黨);1924年,社會黨支持進步黨R.M.拉福萊特競選總統,以加強資產階級和工會領袖掌握領導權的工人、小資產階級和農民反對壟斷資本的統一戰線;1928年起,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N.托馬斯(1884-1968)
連續5次參加總統競選失敗;以後在仍年代又兩次參加總統競選,均得票極少。1960年,德布斯決定退出全國政治生活,致力於教育活動。60年代末,社會黨
分裂為左、中、右3派;左派和中派支持民主黨;1936年分裂出去的社會民主聯盟在1972年與社會黨重新聯合,更名為社會民主黨。
美國共產黨美
國工人階級的政黨。1919年8月31日和9月1日左派社會黨相繼成立美國共產主義勞工黨和美國共產黨。兩黨的政治綱領大致相同;不久同時遭到美國政府查
禁,1920年1月被迫轉入半地下;1920年5月,共產黨部分黨員先與共產主義勞工黨聯合組成美國統一共產黨,1921年5月該黨又與共產黨合併,組成
以C.B.魯騰堡為執行書記的美國共產黨。美共通過勞工聯盟和工人理事會積極開展活動,並支持它們於1921年12月組成公開的美國工人黨;1923年4
月;共產黨與工人黨合併,稱美國工人黨,從而結束黨的半公開活動時期;1925年8月,美國工人黨改稱美國工人(共產)黨;1927年魯騰堡逝世,J.洛夫斯通擔任執行書記。1928年10月,批判和清洗托洛茨基分子J.G.坎農機會主義集團;以W.Z.福斯特為
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公開揭露和批判洛夫斯通修正主義路線,1929年7月,美共中央委員會將這個修正主義集團清除出黨,並選舉福斯特等4人擔任書
記;1990年黨的“七大”又改名為美國共產黨;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期間,美共領導了聲勢浩大的抗議失業、抗議飢餓和反對削減工資的民眾運動,參與組織一系列總罷工和震撼全國的示威遊行,並深入南部為維護工人、黑人和農業勞動者的政治經濟權益而鬥爭;美國共產黨堅定地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場上,同情和支持中國、西班牙等
被侵略國家,1937年組織3000名戰士參加國際縱隊,支援西班牙人民;當總統F.D.羅斯福“新政”遭到法西斯分子攻擊時,美共從初期待否定態度轉而
有限度地、批判地支持羅斯福及其一些改革;美共威望迅速提高,30年代末黨員人數也增加到10萬人;1932年福斯特患重病。1934年4月,在美共“八
大”上,E.R.白勞德當選為總書記,但他逐步滑向修正主義;德黑蘭會議後,
公開主張放棄社會革命,實行改良主義和階級合作;1944年5月解散共產黨另建非黨的共產主義政治協會;1945年7月,美國共產黨人在福斯特的領導下舉
行非常大會,嚴厲批判了白勞德的錯誤路線,恢復了共產黨的組織;1946年2月白勞德被開除出黨,福斯特當選為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美國政府對共產黨人及其同情者進行大規模的迫害和鎮壓;1948年美共12名政治局委員被判刑;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美共又受到“反史達林主義”等
國際事變的衝擊,黨內一部分人發生動搖,甚至提出了把黨變成某種政治或’教育協會的主張,黨員人數銳減;1957年2月,黨的“十六大”批判這種錯誤傾
向,但此後黨內修正主義繼續泛濫;1958年2月,美共召開全國委員會批判修正主義錯誤觀點;1961年黨的領導人福斯特逝世,E.G.弗林繼任黨的主席;1966年美共恢複合法地位和各種公開活動,1968、1972年均提出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美共“二十一大”以後,把產業工人和黑人作為工作重點,1979年美共“二十二大”通過的綱領指出,要通過和平道路戰勝壟斷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美國;70年代末美共約有黨員1.5萬人,黨組織分布在37個州,G.霍爾任總書記,H.溫斯頓任主席,黨的中央理論刊物是《政治月刊》,機關報為《每日世界》。

美國勞工組織

美國勞工組織包括工會和工人政黨兩種組織形式。工聯主義在其中起著強烈的影響,工會1866年,第一個全國性的工會聯合會——全國勞工同盟在巴爾的摩成立;創始人是W.西爾維斯。全盛時擁有仍多萬會員。包括激進的和改良的組織,與第一國際建立了聯繫,1872年衰亡;1869年,U.S.史蒂文斯在費城創立勞動騎士團。1878年前該組織處於秘密狀態,後公開活動。是美國工人階級所創立的第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擁有70餘萬會員。後來由於T.V.鮑德利領導集團的階級合作政策,80年代末便急劇衰落。美國勞工聯合會(簡稱“勞聯”)起而代之。其前身是美國與加拿大有組織的行業工會與勞工聯合會,該組織於1881年11月在匹茲堡成立;主要創始人是S.岡珀斯。1886年發動了“五一”全國總罷工,是年底改組為“勞聯”。岡珀斯任主席;19世紀90年代末,“勞聯”推行“岡珀斯主義”,即“勞資合作”、“非常派政治”和“行業工團主義”;1866-1900年間,會員從13萬多人激增至近55萬人,到1955年與“產聯”合併時,擁有會員約1090萬人;19世紀後期,鐵路系統出現了5個極端保守的、獨立的行業工會,通稱為鐵路兄弟會,
又稱“五大金剛”,即:機車司機兄弟會、鐵路列車長公會、機車司爐兄弟會、鐵路乘務員兄弟會、轉轍工人共濟會,1893年會員總計約10萬人,這些工會一
直存在迄今;1969年,後4個工會合併為聯合運輸工會(屬勞聯—產聯)。19蘭湍??諉嚎蟆⒉煽蠛吞?返炔棵胖諧魷值諞慌??倒せ幔?肜土?刃幸倒せ嵯
囁購猓?渲薪?攪α肯嗟鼻看螅?905年在芝加哥誕生世界產業工人同盟,其締造者是
當時的三大左翼領袖W.D.海伍德、E.V.德布斯和D.德萊昂;1908年開始演變成純粹工團主義組織,20世紀20年代末解體,部分成員加入美國共產
黨;1920年,W.Z.福斯特在芝加哥建立工會教育同盟,有數十萬勞聯會員支持或參加,美國共產黨予以積極的支持和領導。

工會統一伺盟

1929
年改組為工會統一伺盟,成為獨立的進步工會中心;1935年,為了工會的統一,宣布解散,所屬工會並人勞聯。20世紀30年代中期,勞工左冀和勞聯領導上
層的中間派聯合發動的產業工會組織運動,促進了產業工會聯合會(簡稱“產聯”)的誕生;1935年10月在勞聯的代表大會上,聯合礦工工會主席、中間派
J.L.劉易斯等提出在基本工業中組織產業工會的主張,遭到格林
翼領導集團的反對;於是支持這一主張的10個工會,便組成產業組織委員會(“產聯”的前身);擁有會員約100萬人,不久該委員會被勞聯開除;1938年
改組為“產聯”,劉易斯任主席,成為第2個工會中心,它是產業性的工會聯合會,創始之初起過積極作用,在中左聯盟的領導下,把基礎工業的大批工人組織起
來,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P.默里和W.魯瑟右翼領導集團拋棄以前的進步方針,排斥左翼力量;1955年2月,“產聯”與“勞聯”在紐約召
開合併大會,定名為“勞聯—產聯”,擁有140多個國際性和全國性的工會,約有會員1600萬人(占工會會員總數的85-90%,占工人總數的人
34%),選出G.米尼為主席和魯瑟等27名副主席;合併後領導集團繼續推行勞聯的階級合作路線,迄今仍為最大的工會聯合會,機關刊物為《勞聯—產聯新
聞》和《聯合主義者》,1968年,退出勞聯—產聯的聯合汽車工人工會和貨車司機工會發起成立勞工行動同盟,魯瑟任主席,擁有會員365萬人;70年代
末,美國共有工會185個,其中120個隸屬於勞聯—產聯,其餘為獨立工會,總計會員約2000萬人,占工人總數的20%左右。

農民協進會(Grange)

第一個全國性農民組織。一譯農業保護社。最初是秘密會社,1867年12月明尼蘇達州農場主o.H.凱利(1826-1913)在華盛頓創立農業保護社,目的在於維護農業集團的利益,成立之初,由於空泛提倡農民互助和力圖通過宣傳教育方法改善農民的處境,發展緩慢;1873年爆發農業危機,農民處境急劇惡化,農民協進會廣泛發展起來,提出反對抵押貸款制度、反對壟斷資本的暴政等口號,要求實現公平的立法,保護農民免受高利貸者、和鐵路公司的盤剝,制定客貨運輸合理的最高收費額;隨後,該會在中西部開展了一系列政治活動,迫使伊利諾伊;威斯康星和愛荷華3個州政府制定了對鐵路和穀物堆疊的管制法令;1876年,農民協進會運動進入鼎盛時期,會員約85萬人,地方分會遍布全國;

廣泛合作

1874-1876
年,農民協進會廣泛開展經濟活動,建立許多合作商店、糧倉、經營批發業務的機構、保險公司和;中西部一些州的農民協進會還投資興辦農機廠和各類農產品
加工廠;1876年以後,農民協進會內部出現意見分歧,有的地方分會領導權被富裕農民或農業資本家所篡奪;有的地方則為城鎮商人所控制;與此同時,它所創
辦的許多合作社也在壟斷組織的排擠下先後解體,會員數目急劇減少,1880年,由85萬人降至15萬人。此後,農民運動的重心轉向綠背紙幣運動;20世紀初,農民協進會復興,特別是在美國東部。1917年農民協進會宣布有56萬成員。70年代,達到85萬人,其中25%是在紐約和賓夕法尼亞兩州,現有7800個地區、州和全國性的組織。

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

美國白人和黑人組成的旨在促進黑人民權的全國性組織,總部設在紐約。1908年8月伊利諾州斯普林菲爾德發生了對兩名黑人施以私刑處死的事件,激起一些白人自由主義者的憤慨,在新聞工作者W.沃林、0.維拉德、社會工作者M.歐文頓以及黑人學者W.E.B.杜波依斯的倡議下,1909年5月在紐約召開關於黑人權利的全國性會議,建立了全國黑人委員會;次年5月,這個組織與杜波依斯領導的、由激進黑人知識分子建立的尼亞加拉運動合併,定名為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杜波依斯是早期領導人中唯一的黑人,擔任宣傳和研究部主任及機關刊物《危機》雜誌的主編,協進會的
目標是通過改良的道路,使黑人享有完全的公民權、法庭公平裁判權以及經濟、社會、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平等權利。協進會採用的主要手段是法庭訴訟、爭取民主立
法和宣傳教育;20世紀60年代以前,協進會主要為黑人爭取選舉權而鬥爭;此外,對居住隔離、改善黑人學校條件和公立學校中的隔離制度方面,曾作出一定的
貢獻。協進會的一些地方組織也積極參加60年代的民權運動,但一些激進的、主張直接行動的團體出現,結束了協進會作為美國最主要的黑人民權組織的地
位;70年代後期,協進會擁有45萬名會員,在全國刃個州中擁有1700個以上的分支機構;目前,仍是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黑人組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