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本位制

基本介紹

美元本位制指的是當今世界上所通行的、以美元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結算貨幣和外匯交易手段的一種國際貨幣體系
美元本位制即以美元為基本貨幣計量單位,如1美元=6.3人民幣;這種相對的是人民幣本位制1RMB=XX美元

影響

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形成了由中心國和外圍國組成的中心―外圍體系。美國是當之無愧的中心國。外圍國家主要是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及歐洲、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向美國出口原材料和原油等初級產品來獲得美元。歐洲等國則向美國購買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產。東亞國家的美元大部分以購買債券的形式流回美國,部分石油輸出國的美元則在歐洲形成一個巨大的離岸美元市場。這一市場中的美元也以購買各類金融資產的方式回流美國。
為了避免大量美元在外國以現金形式存在,並在某些時候集中拋售的可能性,美國必須將自身的金融市場做大,提供兼具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投資機會,才能很好地吸引和吸納這些美元。為此,美國需要鼓勵金融創新,為投資者提供數量和品種更多的投資工具,更低的準入門檻,更為寬鬆的交易環境等。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該法案規定,只要銀行能夠操作充足的資本,就允許其擴大服務範圍和拓寬業務領域,美國的金融業從此實現了全面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使得美國的金融衍生產品不斷出新,金融市場不斷擴大,美國經濟的虛擬化程度大大提高。隨著美國金融業的飛速發展,美國的經濟結構中以金融服務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成分越來越突出,實體經濟的比例則漸趨下降。美國實體經濟創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已經從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且實體經濟中最具代表性的製造業也從1950年占其GDP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1.7%;而其虛擬經濟創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則從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國戰後的三大支柱產業,汽車、鋼鐵和建築業早已不再具有往日輝煌,代之而起的支柱產業是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因此,在美元本位制下,新的國際分工格局形成了。作為中心國,美國將自己打造成全世界的金融中心,為全世界輸送美元儲備和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美元投資工具。當然,美國還保留了部分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並在這些製造業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在美元本位制下,當前的國際分工格局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和不平等性的特點。整體性體現在:外圍國家以美國為重要的出口對象,通過不斷增加對美國的出口來獲得更多的美元,即國際購買力。美國消費者通過購買這些外圍國家出口的廉價消費品,獲得了大量的補貼。這樣的分工結構既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增長,更為外圍國家提供了增長的動力。這是一個“雙贏”的結局,只是利益分享的比例不同而已。
差異性體現在金融業與製造業在生產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金融業是資金和智力密集的產業,需要大規模的資金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投入。在這兩方面生產要素上,美國都具有明顯的優勢。製造業對這兩方面要素的要求則沒有那么高。其次,金融的重要功能是風險管理,而對風險的甄別和管理需要高超的信息收集、處理和管理的能力,因此可以說金融業也是經營信息的產業。相對而言,製造業有原料的採購、生產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屬於“實體經濟”的範疇。再次,金融業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一旦金融風險過大而出現金融危機,將對金融業和實體經濟帶來巨大的破壞,這一特點也是製造業所不具有的。
不平等性體現在美元本位制是一種明顯的霸權體制。美國成為世界貨幣體系的主導者和世界金融、經濟秩序、規則的制定者,現行貨幣體系對其缺乏相應的約束,導致美國存在較大的道德風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國人開始認為他們可以突破傳統的國際收支平衡理論,創造出新的國際收支平衡理論,將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平衡與資本項目的平衡這兩個等式合二為一,即由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順差來彌補經常項目下的逆差。這就使得美國人可以在大肆揮霍的同時,保證那些流出去的美元順利地流回美國的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為美國的政府和企業提供廉價的資金。但事實證明,這是一種自作聰明、一廂情願的安排。美元本位制下國際分工格局的不平等缺乏良好的平衡機制,是一種不穩定的制度安排。
除整體性、差異性、不平等性外,美元本位制還具有巨大的自強化性。體現為由於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之間具有極高的利益關聯度,而導致外圍國家掙脫該體系的難度非常大。外圍國家任何試圖擺脫該體系束縛的嘗試都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顯而易見,自強化性決定了美元本位制具有強大的內在穩定性。美元本位制的自強化性意味著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短時間內現有體制改變的阻力很大。美元本位制下,美國將世界各國的命運與自己綁在一起,並占盡了好處,總是吃到甘蔗最甜的那一節。美國的企業可以在全世界投資和融資而不必承受匯率波動的風險,美國的金融機構可以在世界範圍內為企業和各類投資者提供金融服務而獲得巨額利潤,美國的政府或企業在融資時所支付的成本遠遠低於它們投資所獲得的收益。不平等的分工格局決定了中心國家可以強行分得世界新增財富的大部分,外圍國家要想突破這種格局而成為新的中心國家必將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不平等性決定了美元本位制存在深刻的矛盾,決定了該制度將來必然崩潰。在美元本位制下,由於美國的貨幣政策是獨立的,不必考慮世界其它外圍國家的情況,因此世界外圍國家可能因為美元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而受害。2002年格林斯潘為消除9·11事件和高技術股票泡沫破滅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而將聯邦基金利率穩定在1%這一低水平上。儘管這一舉措有助於支持美國國內經濟不至於滑坡,但卻導致美元流動性大增,使得全球市場上出現流動性過剩,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儲備了充足的彈藥。同時,美國長期處於雙赤字狀態,負債狀況日益惡化。美國沒有選擇通過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同時約束財政支出等措施,改善自身的收支狀況來約束自己,而是通過吸引境外美元進入本國的金融市場,客觀上加劇了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
以上分析表明,美元本位制具有高度的不合理性和風險性。儘管此次金融危機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推翻美元本位制,但其根基已經發生了動搖。歐盟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不斷提議改革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試圖打破美元獨霸天下的地位。隨著以“金磚四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大國的崛起,美國作為中心國的地位在不斷削弱,美元本位制也會由以前的固若金湯走向逐步瓦解。但不容否認,美元本位制的演變必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曲折的過程。

$”是美元標誌的一種代表符號。​​

提起“$”的由來,要追溯到16世紀初,當時西班牙鑄造了一種名為“peso”(比索)的銀元。這種銀元的圖案,一面是皇冠和王徽(獅子和城堡),一面是兩根柱子。根據西方神話,它們是大力土赫居里斯的柱子,代表直布羅陀晦峽兩岸的山峰。相傳,很久以前,歐洲和非洲,彼此連線,後來被大力士赫居里斯拉開。1732年墨西哥城用機器鑄造出一種“雙柱銀元”,其圖形與“PKSO”差不多。只是在兩柱之間加上了東西兩半球的圖案,兩柱上各有一條捲曲成“$$”狀的圖形。時間久了,人們就將“$”視作銀元的記號了。時至今日,世界上還有不少的國家採用“$”作為本國貨幣符號。
標誌圖樣
關於這個美元標誌的由來,有許多說法,其中較為普遍的有兩種。一種說法認為,這個符號是將一個寫得較窄的U放在一個寫得較寬的S上形成的,所以它代表了美國(UnitedStates)的美元符號。另一種說法卻指出,它是PS疊合寫法的演變。PS是18至19世紀期間美國的一種圓形硬幣比索(Pesos)的縮寫,這種硬幣在1974年美國正式建立造幣廠以前一直在全國通用。後來美國政府認可了$這個符號作為新貨幣的一個單位,即一美元。在書寫時,$要擺在數字前面。如1美元應寫成$1,50美元寫成$50。

美元版本

在《獨立宣言》發表以前,美國就已經使用紙鈔了。美國的貨幣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麻薩諸塞殖民地發行了第一張貨幣以彌補軍事遠征的花費,這種做法很快輾轉流傳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銅版容易磨損、需要不斷修版,所以無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結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偽鈔到處泛濫,於是這些票證很快就被廢棄了。
到了1764年,英國當局在對北美殖民地貨幣多年來的限制後,終於下達一項對殖民地發行貨幣的禁令。後來,由於對英獨立戰爭,北美殖民地資金消耗很大,大量的金銀被英國作為稅收徵收,導致美國國內資金缺乏。13個殖民地的聯合政權大陸會議(美國大陸國會)為了籌集資金,於1775年5月10日在麻薩諸塞州舉行了會談並於6月22日批准發行了總價值為兩百萬美元的一種可兌換西班牙銀元的紙幣,稱為大陸幣(ContinentalCongress)。但是由於不久便出現了偽鈔,因此導致它的價值實用很小,以致在俗話中將不值錢的東西稱為“還不如一個大陸幣”。該券於1781年被銀行券(即為由銀行發行的,可在該銀行範圍內自由兌換金屬貨幣的紙鈔)取代。
1781年12月31日,費城的北美銀行成為首家國家銀行並獲得發鈔特許權。1789年美國憲法公布後,紐約銀行和普羅維登斯銀行也獲特許發行貨幣(直到1836年)。1785年7月6日,國會正式通過將元(Dollar)作為法定貨幣單位。1791年國會又特許“美國銀行”二十年期作為美國財政部國庫代理人。此乃第一個為政府履行中央銀行功能的銀行,一直運作至1811年國會拒絕續訂此銀行的特許狀為止。了解到必須有中央銀行系統迎合國家財務的需要,國會於1816年特許第二家“美國銀行”再擁有二十年期代理。1877年時,財政部製版印刷局開始印刷所有美國貨幣。
1861年,為了籌措南北戰爭的費用,國會立法授權財政部直接發4.5億元無鑄幣和黃金擔保、不兌現的“即期票據”(DemandNotes)。出於防止偽造的目的它使用難於照相複製的綠色油墨(鹵化銀感光劑對綠光最不敏感),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鈔票背面使用了比正面深的綠色,由此被稱為“綠背票”(Greenback)(時至今日,我們依然依此稱呼美元)。嚴格的來說,這是第一種普及流通的美國貨幣。它被稱為聯邦券,也就是政府券(UnitedStateNotes)。它的庫號和連號均為紅色。每一張“即期票據”皆由財政部登記官的代理人及聯邦財政總長親手簽名。此一不實際的措施,激發了準許登記官及財政部長將簽名製版印刷於貨幣上的新法規。此項措施於1862年發行的第一系列政府券開始實行。
根據1861年美國立法規定,財政部又發行了國庫券(TREASURYNOTE),它只有兩種版,1890年和1891年版,用此票在當時可以購買白銀和黃金。
1862年到1864年期間國民銀行法準許各州指定的銀行發行以美國公債為準備金的紙幣,稱為國家銀行券(NATIONALCURRENCY)庫印和連號均為棕色,亦稱國家券或國家流通券。這些紙幣式樣繁多,大約有1600家州立的和私人的銀行發行貨幣,7000多種面貌各異的法定貨幣。所有特許發行紙幣的私人銀行和州立銀行於1863年被要求參加國家銀行系統或繳納10%的鈔票發行稅。1908年又補充法案,準許國民銀行以美國公債以外的債券為準備金髮行紙幣。到後來國家券形成由聯邦儲備銀行和國民銀行銀行的兩種主要版本:國民銀行發行的版本連號為6位數字,在正面左右兩邊還印有兩個或四個字型粗大的黑色號碼另一種連號為8位數字;鈔票正面左側印有聯邦儲備銀行的名稱,左右方印有4個斜對著的黑色地區代表字母,這是聯邦儲備銀行發行的。發行較早的國家券有4個負責人簽字,兩上角為財政部長和國庫長簽字,兩下角是出納長和總裁的簽字。該券於1935年7月1日起收回不再發行。1928年以後又發行了一種1929年版,這是美國財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了籌措軍費,於1942年12月以國家券的形式發行的6.6億美元鈔票。
為了兌取黃金,美國政府於1870年開始發行了金幣券(GOLDCERTIFICATES)它的庫印、連號是黃色,亦稱金元券。該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憑此兌取金幣”字樣。它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以百分之百黃金作準備的貨幣。從南北戰爭結束到1933年,金幣券可自由兌換金幣,並作為美國貨幣供應的一部分在市面上流通。1931年隨著金本位制崩潰,1933年金幣券也就停止兌換黃金。
關鍵字:美元本位制,美元霸權,金融危機一、問題的提出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引起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關注。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引起如此的關注,原因在於,其一,鑒於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金融危機對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十分巨大,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給全球金融體系中幾乎每個部門都造成了損失。其二,現有的有關金融危機理論能否解釋金融危機。對前幾次金融危機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已取得豐碩成果,但對前幾次金融危機的研究結論大都是以開發中國家為研究對象所取得的,原有的金融危機理論能否解釋金融危機需要進一步探討。其三,金融危機發生在美國。前幾次金融危機大都發生在開發中國家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而這次卻為什麼會發生在美國這樣發達的國家裡?這本身就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梳理和探討金融危機。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理論界從多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就金融危機發生原因的研究來說,主要有以下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金融危機的發生源於美國的貨幣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張明,2007);另一種觀點認為,金融危機的發生是由於美國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所導致(巴曙松,2007);此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金融危機的發生與信用評級制度有關。本文試圖從美元本位制和美元霸權的角度來探討金融危機的發生機理。二、美元本位制與美元霸權所謂美元本位制,是指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後,在國際經濟領域內經由貿易與貨幣關係而實際形成的一種國際貨幣體制。之所以稱其為美元本位制,是因為在這一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元已經取代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下和金本位制下的國際儲備――黃金,成為了全世界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美元本位制與以前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相比,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在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下,一個國家必須以黃金為儲備貨幣,必須以黃金來支付進口;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下,各國雖然是用美元來支付進口,但美元可以與美國政府兌換黃金,因此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下,各國儲備的是美元和黃金,但美國必須儲備黃金。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確立了美元霸權地位。在一戰期間,美元在國際貨幣舞台上開始崛起。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英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美元的地位和影響隨之上升,但是,英國仍是“日不落帝國”,對外貿易仍穩居世界第一,美元未能撼動英鎊的世界貨幣霸主地位。然而,二戰卻重創了英國經濟,也動搖和撼動了英鎊的霸權。美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不斷打擊英鎊,抬升美元的國際貨幣作用,終於在二戰結束前夕,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初步取得世界貨幣金融霸主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