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島管體星蟲

軀幹長150―200mm,寬8―15mm,吻長40―60mm。 體中部的縱肌束通常是17―18束,體後部常有分支牽連。 收吻肌2對,長度約占軀幹1/3:背對短,始自3―4或4―5肌束;腹對長,始自2―3或1―2肌束,兩者相隔約30mm。

形態特徵

體大,圓筒狀,後端驟然變細,呈圓錐形。體淡肉紅色。軀幹長150―200mm,寬8―15mm,吻長40―60mm。觸手指狀,圍繞口部呈放射狀排列,共12縱列,長短各6列,相間排列,每列由兩行組成,有白色觸手約15個。體壁厚,但隱約可見縱肌束。皮膚上分散著大小兩種圓形乳突,皆具色素:大者在吻的基部和體末端分布較密,其皮下部分是半球形的黃色腺體,直徑0.45―0.50mm;小者直徑0.05―0.09mm,皮下無明顯腺體。吻的前端有棘刺30―55環,每個棘短而鈍(長0.27mm),並連線一圓形乳突(直徑0.10mm)。
體中部的縱肌束通常是17―18束,體後部常有分支牽連。環肌成束。收吻肌2對,長度約占軀幹1/3:背對短,始自3―4或4―5肌束;腹對長,始自2―3或1―2肌束,兩者相隔約30mm。紡錘肌兩端固著,前起肛門前方,下行越過直腸盲囊時,即分出粗大的兩支,分別附著在兩側的第7或7―8肌束上,主支則進入腸螺旋,末端分為數個分支固著。固腸肌共兩條;其中f. m. 1 較粗,由盲囊對側的直腸壁發出,另一端在右側背收吻肌上方的第5肌束固著;f.m.2始自最後1個腸螺旋,末端分叉,分別附著在神經索兩側的第1肌束。消化道環繞紡錘肌盤旋35―40轉,食道背側普利氏管的細管呈絨球狀,不甚明顯。直腸盲囊橢圓形腎管1對,黃褐色,約長25mm,只前端約1/6附著,大部游離,腎孔高出肛門3mm,開口在2―3肌束間。體腔乳突著生在2―5肌束上。無體腔被膜囊。

生境

棲息於珊瑚砂和硬泥砂中,穴深10―15cm。在我國已知有分布的海區中,以西沙群島的石島分布密度為最大:高潮區(砂質)每平方米8―16條;中潮區(硬泥砂質)每平方米20―50條;低潮區(砂質)15一30條。海南島清瀾港東郊紅樹林根叢中亦有發現。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海南島西沙群島
國外分布:關島澳大利亞,富那富特島,羅圖馬島夏威夷群島南非開普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