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穠

“纖穠”一品也屬於優美。這種風格的特色是紋理細膩(纖),色彩艷麗(穠)。這首詩用八句四組鮮明的畫面來表現這種境界。清澈的流泉,粼粼的波光,春野碧綠,生氣蓬勃,美麗幽靜的深谷,流連著欣賞春光的美女,風日晴和的溪邊,鮮艷的桃花盛開滿樹,曲徑通幽,綠柳成蔭,群鶯唱和,清脆婉轉,這真是濃妝艷抹,彩筆細繪,給人以鮮明、濃麗的美感,使人流連陶醉。作者認為,在大自然中這樣的美景是沒有窮盡的,投入到大自然中去探索,還會看到更美、更真的景色,會產生新的感受。因此,儘管過去有不少描繪美好景色的詩篇,還是可以寫出新的意境。

詞意解釋

1.纖細和豐腴,通俗的形容,即瘦與胖。唐陳鴻《長恨歌傳》:“鬢髮膩理,纖穠中度,舉止閒冶,如漢武帝李夫人。”宋辛棄疾《江神子·和人韻》詞:“梅梅柳柳鬭纖穠。亂山中,為誰容?”明徐渭《書謝叟時臣淵明卷為葛公旦》:“飛燕玉環,纎穠縣絕。”

2.盛美貌。宋王安石《靈山寺》詩:“瞰崖聊寄目,萬物極纖穠。”明蔣一葵《長安客話·碧雲寺》:“會稽陶允嘉《紀游》詩:‘金風獵獵吹遠松,青霞朵朵生殘峰。西山一徑三百寺,唯有碧雲稱纖穠。’”

3.指富麗優美的文藝風格。宋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李杜之後,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非餘子所及也。”

4.指浮華的風格。明屠隆《文論》:“《易》之沖玄,《詩》之和婉,《書》之莊雅,《春秋》之簡嚴,絕無後世文人學士纖穠佻巧之態,而風骨格力,高視千古。”

詩歌術語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纖穠》
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纖穠”一品幾乎完全都是用意象批評的方法來寫的。王漁洋《香祖筆記》中說:“‘采采流水,蓬蓬遠春’,形容詩境亦妙,正與戴容州‘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八字同旨。”意象批評方法始於六朝,李充《翰林論》評潘岳的詩云:“如翔禽之有羽毛,衣被之有綃hú@②。”又《世說新語·文學》篇云:“孫興公云:‘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鍾嶸在評顏延之時則引用湯惠休的話說:“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采鏤金。”他在評謝靈運的“名章迥句”、“麗典新聲”時說:“譬猶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塵沙,未足貶其高潔也。”評范雲的詩說:“清便宛轉,如流風回雪。”又評丘遲的詩說:“點綴映媚,如落花依草。”這種意象批評的方法在劉勰的《文心雕龍》中也有過許多運用,例如《風骨》篇論“風骨”和辭采關係時說:“夫huī@③翟備色,而xuān@④翥百步,肌豐而力沉也;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文章才力,有似於此。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鳴鳳也。”《隱秀》篇論“自然”與“潤色”之關係時說:“故自然會妙,譬卉木之耀英華;潤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綠。朱綠染繒,深而繁鮮;英華曜樹,淺而煒燁,秀句所以照文苑,蓋以此也。”這些雖然不是論作家,但其批評方法是相同的。
此品楊振綱引《皋蘭課業本》云:“此言纖秀穠華,仍有真骨,乃非俗艷。”這一點很重要,“纖穠”雖然色彩鮮艷,風光秀麗,但絕無淺俗鄙俚之態,而仍有“真體內充”之實。它雖然描寫具體,刻畫細膩,但毫無人工雕琢痕跡,而顯出一派天機造化。它雖然清晰可見,明白如畫,但並非一覽無餘,而使人感到韻味無窮。它和“雄渾”、“沖淡”之美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前四句不必如郭解所析,一句言纖,一句言穠,它是對幽谷春色的生動描寫。在幽深山谷見春水泉涌,更有美人時隱時現,纖穠之內含純潔之態,艷麗之中蘊高雅之趣。中四句是對前四句的補充,進一步寫幽谷周邊春色的方方面面:滿樹碧桃與美人之隱現互襯,更覺鮮艷奪目;和煦春風和流水之采采相映,愈顯春意盎然。楊柳飄拂沿水邊路曲而陰影連綿,流鶯婉囀隨山谷幽深而此起彼落。這一切是多么誘人,而又多么讓人流連忘返啊!由此可見,“纖穠”比較突出地體現了“聲”、“色”之美。進而引出最後四句,循此纖穠之境而乘之愈往,必能愈識其內含之真諦:於纖秀穠華之中存沖淡之韻味,於色彩繽紛之中寓雄渾之真體。故其“韻外之致”、“味外之旨”自然溢於言表,纖穠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纖穠”的特色是在纖巧細微而華艷秀麗,但又高雅自然,含而不露。也許我們可以舉杜牧的《江南春絕句》來說明這種特色:“千里鴛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在桃紅柳綠、樓台掩映之中,詩人又寄託了多么深沉、含蓄的感慨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