縵姓

縵姓

明武宗正德八年(癸酉,公元1513年),升簡縣為簡州轄資陽縣。 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州為縣,摘取簡州和陽安之首字,命名簡陽縣,屬川西道。 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屬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治資中)。

基本介紹

縵[縵,讀音作màn(ㄇㄢˋ)]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顓頊帝裔孫伯益之後商王朝諸侯國曼國,屬於以國名避難改姓為氏。據史籍《姓纂》記載:“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期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被顓頊帝賜姓曼氏的金天氏後裔,到了殷朝的時候,商王武丁封季父於鄧國曼城(今河南孟縣),是為曼侯,稱曼氏,得姓始祖曼德陽,中興始祖曼吾離。曼氏後來又改封為鄧國,經西周、春秋,延續了六百多年。春秋時期,鄧國(今河南鄧縣)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國為敵,於周釐王姬胡齊四年(晉武公三十八年,楚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熊貲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大多改姓鄧,稱鄧氏,以念故國,史稱曼姓鄧氏。
古鄧國盛產絲(柞蠶絲),絲織業在春秋時期享有著名,為周王室及其他諸侯國王室絲綢織物的主源之一。因此,亦有鄧國貴胄子孫以“曼”加“絲”偏旁,改稱縵氏以避楚軍追殺。史稱曼、鄧、縵三氏同宗。

第二個淵源

源於倭奴國,出自古代日本物部氏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日本古代傳說中,天照國照彥天火明櫛玉為櫛玉饒速日命,即日本民族兩大原始姓氏中的物部氏(物部連)的始祖,另一姓氏為尾張氏(尾張連)。那么,倭奴族縵氏的原始世系是怎樣的呢?按文獻《大日本史》記載:
饒速日命→宇麻志麻治命→彥湯支命→出石心大臣命→大矢口宿禰→大綜杵→伊香色雄命→十市根→膽咋,自膽咋起,分為六支,其中的三支:
一支是竺志,分衍有奄智縵氏;
一支是竹古,分衍有三川縵氏;
一支是椋垣,分衍有城縵氏、比尼縵氏。
自此,倭奴國方有“縵”這個姓氏。按日本史籍《日本書記》的記載,倭奴國的物部氏十市根家族在西漢陽朔二年(公元前23年)垂仁天皇時期,世為上大夫,與武渟川別、彥國葺、中臣大鹿島、大伴武日等同列齊名。實際上,倭奴國的垂仁帝時期應當在北魏王朝時期,根本就沒有今天日本偽造的史料所記載得那么久遠。因為按日本國自己的史料記載:“相撲運動在日本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是垂仁帝時期誕生的。”而那個時期,應當為公元506~530年期間,正是北魏正始四年~永安三年期間,角力,恰恰是鮮卑族拓跋部最喜愛的武士運動之一,不言而喻,今日本的相撲,實際上是從南北朝時期傳入倭奴國的中國北方民族的捽胡,即角力、摔跤!據史籍《宋書》記載,自從倭王贊,日史稱仁德天皇、大鷦鷯命)去世之後,他的弟弟倭王珍(日史稱宇遲稚郎子)即位,並於南朝宋嘉元十五年(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遣使朝貢南朝劉宋王朝,並向宋文帝劉義隆稱臣。
履中天皇派遣的使臣,就是物部氏的縵氏一族,是倭王珍的堅決支持者,不過,由於蘇我氏、物部氏兩大家族執政,倭奴天皇從此成為傀儡。期間,有物部氏的縵氏使臣留駐中華,按漢俗取“縵”為姓氏,稱縵氏,後逐漸融合於漢民族中。不過,到底是哪一支縵氏(奄智縵氏、三川縵氏、城縵氏、比尼縵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遷徙分布

縵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簡陽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的資陽市簡陽市、內江市一帶。

郡望堂號

郡望

簡陽縣:古為蜀國地,秦時屬蜀郡。南朝宋(公元420~479年)稱牛鞞縣,隸益州蜀郡(郡治今成都)。西魏恭帝二年(乙亥,公元555年)改牛鞞縣為陽安縣,並置武康郡(郡,縣治今簡城鎮),以陽安山得名。西魏文帝仁壽三年(癸亥,公元603年)置簡州,以境內有賴簡池得名(州治今簡城鎮絳溪河北岸),轄陽安、平泉、金水(今金堂縣淮口鎮一帶)三縣。明太祖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降簡州為簡縣。明武宗正德八年(癸酉,公元1513年),升簡縣為簡州轄資陽縣。清世宗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資陽縣復歸資州。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州為縣,摘取簡州和陽安之首字,命名簡陽縣,屬川西道。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屬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治資中)。1953年撤銷川南區屬四川省內江行政專員公署。1976年將簡陽縣所轄的洛帶區九個公社劃歸成都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縣級簡陽市,由地級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屬資陽地區代管,2000年6月由地級資陽市代管。

堂號

簡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陽安堂。

歷史名人

縵維侖:(公元1941~今),四川簡陽人。著名戲劇家協會內江分會會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