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筆

縱筆

縱筆,讀音zòng bǐ,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放手書寫。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縱筆》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縱筆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現宰官身。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知祀灶,只雞斗酒定膰吾。

作品鑑賞

公元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大詩人蘇軾由惠州貶所再貶儋州(今屬海南省),時已64歲,且病魔纏身,正處於“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藥,出無友”的困境。《縱筆》三首即作於此時。蘇軾被貶廣東惠州時,住在一座寺院裡,蘇軾曾寫過一首《縱筆》詩,說“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導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據說這首詩被當時的權臣看到,笑著說:“蘇軾還這么快活嗎?”便把他貶到更遠的海南島去。兩次“縱筆”,密切相關。

第一首詩嘆老,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一波三折,樂境寫哀。仕途失意,年老有病,詩人悲哀之情不難想像。但與同題材的詩作相比,此詩不是直言淒楚,而是曲筆寫來,使之頗具戲劇性。全詩雖僅有四句二十八字,卻一波三折,三掀波瀾。詩的開篇“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主要藉助於白描手法,使一個蒼顏白髮、孤獨多病的老翁形象活現於讀者的面前,令人沮喪。繼而,詩人筆鋒一轉,不寫悲傷、流淚之類的場面,而是一反沉重抑鬱基調,使滿頭飛霜的老翁頃刻間變得朱色童顏、神采飛揚,令人的精神為之一振。然而,正當人們為這種突變既感歡欣又覺突兀之時,“一笑”使真相大白,詩人臉紅、精神煥發原來是喝酒的緣故,這又讓人斂顏正容,心情沉痛。寓悲憤和幽怨於詼諧、幽默之中,令人嘆絕。這樣,詩人以其精於變化的筆調,使一首小詩幾起幾伏,讀者的感情也隨之而波動。

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云:“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以兒童入詩,(反)襯托詩人離別家鄉之久。蘇軾的這首《縱筆》也以兒童入詩,狀出了兒童的誤會,乍看,似乎是詩人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細節增強詩作的喜劇色彩,但稍作體會則不難看出這是以樂境寫哀。詩人以兒童的天真與現實的真相之間的強烈反差,將病老之哀加以深化,“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白居易《醉中對紅葉》),這就“倍增其哀”。

自33歲“烏台詩案”入獄之後,才華橫溢的一代文豪蘇軾不為權貴所容,屢貶黃州、惠州、儋州,仕途坎坷,心力交瘁。這首自我解嘲的嘆老之作,正可讓讀者看出詩人的心跡。不過,既是解嘲,心中當有不滿,而這種不滿又從一個側面表現了詩人蘇軾的欲有所為。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