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

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

作為一位具有開拓性的企業家和投資者,史蒂夫·凱斯從幾十年的工作中汲取經驗,向我們揭示了我們正在進入的新時代,一個將會顛覆主要產業、並帶來一場創業復興運動的時代,即“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 這是一本回憶錄、一份宣言,也是一本關於未來的運作手冊。對於所有希望在這瞬息萬變的數碼時代中生存並茁壯成長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必讀之物!

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不是物聯網,而是萬聯網。美國線上創始人史蒂夫·凱斯將為你解析一個會顛覆主要產業的創業復興運動!托夫勒、謝麗爾、巴菲特、伊梅爾特、布萊恩·切斯基等鼎力推薦,《賈伯斯傳》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親筆作序。

【內容簡介】

作為一位具有開拓性的企業家和投資者,史蒂夫·凱斯從幾十年的工作中汲取經驗,向我們揭示了我們正在進入的新時代,一個將會顛覆主要產業、並帶來一場創業復興運動的時代,即“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

先開始的浪潮中,美國線上以及其他企業為消費者與網際網路的連結鋪設了基礎。在第二次浪潮中, Google和Facebook等企業以網際網路為基礎,打造出搜尋引擎和社交網路的可能性;而Snapchat和Instagram等應用程式則利用智慧型手機革命而一夜成名。凱斯表示,現在我們正在進入第三次浪潮之中:在這個時期,企業家將會運用科技在“現實世界”的重要領域做出改革,包括衛生、教育、交通、能源、以及食品,並在此過程中顛覆我們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本回憶錄、一份宣言,也是一本關於未來的運作手冊。對於所有希望在這瞬息萬變的數碼時代中生存並茁壯成長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必讀之物!

【作者簡介】

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美國線上的聯合創始人。這家公司在繁盛時期曾處理過美國近半的網際網路流量,開創了美國網際網路公司IPO的先河,且公司股票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業績名列前茅。

2005年,凱斯聯合創建了總部設於華盛頓特區的公司——革命風投,作為董事長及CEO,他與有遠見的企業家們聯手並進,建立了包括Zipcar和Sweetgreen在內的諸多公司。他是由The White House為加速全美高增長創業推出的“美國創業計畫”的創始負責人,也是歐巴馬總統的全球創業大使團隊成員之一,還在與妻子吉恩於1997年共同創立的凱斯基金會擔任董事長。他居住在維吉尼亞州的麥克利恩。

【名人推薦】

史蒂夫·凱斯是一位真正的預言家,早在幾年之前,他就理解了社會即將出現的巨大變革。他的這本書,向管理者們闡釋了在逐漸被顛覆的未來之中必須要做出的抉擇。

——阿爾文·托夫勒和海蒂·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作者

在這本書中,史蒂夫·凱斯勾畫了一幅不容忽視的未來圖景。這幅圖景幫助我們理解重建我們的經濟和整個世界的科技變革。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

——謝麗爾·桑德伯格,Facebook COO、Lean In創始人

我一直盼望著讀到史蒂夫的故事,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他的從商生涯活脫脫就是霍雷肖·阿爾傑小說中的情節,對於每一位企業家而言,這都是寶貴的經驗。

——沃倫·巴菲特,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CEO

如果想要理解網際網路的歷史並為未來做好準備,這便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讀物。正在創建具有真正顛覆性公司的企業家們,應當細心聆聽史蒂夫·凱斯見解深刻的忠告。

——布萊恩·切斯基,Airbnb聯合創始人兼CEO

通過傾情詮釋,史蒂夫帶給我們一份關於創新和創業未來的宣言。無論對於有創見的創業企業家、企業總裁、還是任何想要在第三次浪潮中獲得成功的人,這本書都是必讀之物。

——傑夫·伊梅爾特,通用電氣董事長兼CEO

【目錄】

序 言

自 序

第 1 章 崎嶇之路

我的第一次創業

第一次重啟

合作轉瞬即逝

第 2 章 美國上線

轉型

公司上市

第 3 章 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

醫療體系

教育改革

食品的未來

揚帆遠航

第 4 章 初創公司,馬力全開

拒絕微軟

死裡逃生

第 5 章 第三次浪潮中的生存法則

合作

政策

堅持

第 6 章 不畏顛覆

直面浪潮

自我顛覆

積極進攻

如果無法創造未來,那就投資未來

第 7 章 創業:永不停歇的腳步

新生勢力

第三次浪潮與其他勢力崛起

紐奧良的機遇

降低壁壘

迎接新挑戰

第 8 章 影響力投資

影響力投資的崛起

全方位出擊

匯流

第 9 章 一切靠信念

合適的對象出現

一場求愛的開始

史上最大的合併案

泡沫破裂

靜策“政變”

成為孤兒

小結

第 10 章 可見之手

創新者政府

政府與第三次浪潮

作為消費者的政府

如何與政府打交道?

優步是個例外嗎?

舊金山灣區與華盛頓特區之爭

第 11 章 “被顛覆的”美國

不要再將初創公司和小型企業混為一談

趕在第三次浪潮的前端

在研發上投資

降低初創公司融資的難度

掃除雇用頂尖人才的障礙

為新浪潮書寫新法規

時間不等人

第 12 章 乘風破浪

我的忠告

給創業者的話

給企業的話

給政府的話

給各界人士的話

給你的話

致 謝

【精彩書摘·自序】

大四那一年,我大多數時間都躲在圖書館的書堆之中,一遍又 一遍地閱讀著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新書——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 勒的《第三次浪潮》,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世界的認知,以及對 未來的構想。

托夫勒寫到即將到來的全球轉型。用他的說法,人類的“第一 次浪潮”指的是在數千年來一直占主導地位的穩定的農耕社會,“第 二次浪潮”指的是後工業革命社會,在這一階段,大規模生產和銷 售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托夫勒所說的“第三次浪潮”便是指信 息時代:這時的社會是一個電子地球村,人們可以在此獲取無窮無 盡的服務與信息,參與到全球性的互動之中,並憑藉共同興趣而非 地理位置建立起自己的社區。他所預言的世界,便是我們現在所知 的世界,他的願景讓我著迷。我知道,我想要參與到第三次浪潮之 中去。沒錯,我想要為第三次浪潮的創建貢獻一分力量。

美國線上誕生 30 多年來,托夫勒的預言的確應驗了。我很幸運地經歷了這次浪潮的起始,能夠從那以後一直參與其中,更是我 的榮幸。

自初始階段,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速度就令人瞠目結舌。網際網路 時代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進化,這些都是屬於網際網路時代的托 夫勒式浪潮。

網際網路第一次浪潮的內容就是為網路世界打造基礎設施與鋪設 基礎。在這個階段,思科系統、斯普林特、惠普、太陽微系統、微 軟、蘋果、國際商業機器、美國線上等公司創造的硬體、軟體和網 絡,成為人們與網際網路及其相互之間聯通的工具。我們同心協力, 為信息高速公路(還記得這個詞嗎?)鋪設入口匝道。

那時,我們這幫網路先驅事事都需要力爭。當時的電話網路大 多要收取每小時 10 美元的上網費用,而絕大多數人無力支付,因 此我們力爭降低上網費用。我們不得不懇求電腦製造商考慮在他們 的電腦中安裝內置數據機後再出廠。當時,只有對網路有強烈 興趣的人才會上網,而絕大多數電腦公司高管都無法想像,普通人 怎么會對數據機有需求。

在美國線上成立初期,我們的工作大多都是在解釋網際網路的定 義、原理和人們想要上網的動機。記得 1995 年接受美國公共電視 網的採訪時有人問我:“人們為何需要網際網路呢?”當時,這個問 題還沒有確定的答案。而此時,我們已經為之奮鬥了 10 年之久。

網路為下一代創新者提供了繪製藍圖的新工具。偉大的思想者開始考慮如何將全球性的網路連線更廣泛地拓展開來。他們做了各 種修補與嘗試,為構想而拼搏,並創設了公司。(我們的一名用戶 就是通過入侵美國線上即時通訊軟體 AIM 初嘗編碼的滋味的。他 的名字叫作馬克·扎克伯格。)

21 世紀初,適逢網際網路時代第一次實質性的災難——“互聯 網泡沫”。而此時湧起的網際網路第二次浪潮則為泡沫充氣,並助推 了它的爆炸。大批企業家和投資者因此損失慘重,但那些存活下來 的人,則做好了引領接下來網際網路創新時代的準備。

第二次浪潮是指在網際網路基礎之上進行的建設。谷歌等搜 索引擎的出現,方便了人們探索網路世界中的海量信息。亞馬遜(Amazon)和億貝(eBay)則將自己在網際網路上的一畝三分地變成 了一家一站式的商店。在第二次浪潮中,社交網路也進入了成熟 期。與以整理網際網路信息為目標的谷歌不同,社交網路讓我們對自 己的信息進行規整,從而吸引了 10 億名用戶。在第二次浪潮中, 蘋果公司推出了蘋果手機,谷歌推出了安卓手機,一場手機運動也 自此打響。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成為新時代網際網路的引擎,打造出 一個為世界帶來百萬經濟效益的手機應用程式經濟體,而這一趨 勢,也為第二次浪潮增加了助力。

作為服務工具的軟體是構成第二次浪潮的主要因素,這其中包 括推特和照片分享套用 Instagram 等方便共享理念和圖片的社交應

用,也包括位智(Waze)這類因無法隨時連線而不再實用的交通

套用。雖然絕大多數成功的公司都是通過解決領域內的具體問題而 占優勢的,但這些公司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共同點:第一,就實際情 況而言,這些公司的產品都具有無限的伸縮性。想要擴充用戶群, 通常只需通過增加伺服器容量和雇用更多的工程師便可達成。第 二,產品本身(也就是應用程式)通常是可以無限複製的,這些公 司不必生產製造任何東西。

如今,第二次浪潮正逐漸被取代。幾十年後,當歷史學家編寫 科技革命的故事時,會有人提出,當人們開始將網際網路融入我們所 做的一切事情之中時,便是網際網路成為遍布世界之力的起點。而這 一刻,就是第三次浪潮的開始。

第三次浪潮指的是網際網路脫離網際網路公司而存在的時代。這 是一個產品即便不被網路界定但也無法離開網路的時代。在這個時 代,“網路驅動”聽起來就像“電力驅動”一樣可笑,因為這些詞 語已經有些畫蛇添足了。在這個時代,人們認為在產品間添加“物 聯網”的概念已太過狹隘,因為我們將會發現,更為包羅萬象的 “萬聯網”才是大勢所趨。

這個時代的企業家不僅會挑戰世界上最強大的產業,也會撼動 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產業。他們將會重新規劃我們的醫療衛 生體系,並會重新改組我們的教育系統。他們打造產品和服務,將

會讓我們的食物更加安全,並讓我們上下班的通勤變得更加輕鬆。

但是,新一代企業家如若想要成功,那就不能再按第二次浪潮 的遊戲規則做事了。

在第二次浪潮中,初創公司的故事往往始於在大學宿舍里孕 育,繼而一炮而紅的應用程式,但第三次浪潮中公司的創始故事可 能不大一樣了。第三次浪潮的企業家需要以第二次浪潮中的企業家 不曾用過的方式,跨越不同的領域建立起合作關係;他們需要統籌 出一個曾被絕大多數第二次浪潮企業忽略的戰略宏圖。另外,在他 們施展手腳的環境中,進入市場的壁壘(即便是對於有價值的創意 而言)比第二次浪潮中的任何壁壘都要高出許多。

第三次浪潮的企業家所需要的,應該是一本適用於第一次浪潮 的遊戲手冊。那時的網際網路還很稚嫩,但懷疑精神很高漲;當時進 入市場的壁壘高高聳立,合作夥伴則是接觸到客戶的必要條件;監 管體系正在適應新的態勢,並努力探索前進的正確道路。

我之所以現在寫這本書,是因為我們正處於歷史上的一個關鍵 時間點,我希望盡己所能地分享自己的理念,確保我們能有一個光 明的未來,找到一種理解未來、規劃未來、適應未來以及在未來抓 住機會的方法,第一次浪潮的歷史經驗已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但 雖如此,包括我本人經歷在內的第一次浪潮中的許多故事,都尚未 被公之於眾。

這本書是我站在多重視角上寫就的。我是一名初創公司的企

業家,但也有在大型企業工作的經驗。我雖然從未在政府從事過全

職工作,但對政府內部以及相關工作都有過涉足。我既是一位投資 者,也是一位支持者;我雖然不是一位矽穀人,卻熟悉矽谷。

因此,我希望通過這本書達到幾個目的。我想為大家講述消費 者網際網路誕生的始末,聊一聊美國線上這樣的公司如何差一點兒功 虧一簣。我想要分享一些真實的幕後回憶,也就是這場少有人體驗 過的驚險過山車之旅的點點滴滴。我想要讓你們知道站在頂點的感 覺是怎樣的,同時讓你們看看從董事會的角度向下看的風景。

但是,我並不想空泛地談論上述內容。這裡講述的每一個故事 都意在說明一個更為廣泛的概念:網際網路第一次浪潮的經驗教訓在 第三次浪潮中是必不可缺的。因此,我也希望能夠詳細談一談第三 次浪潮。我會聊到這次浪潮的情況及其將會如何展開,還會帶大家 一瞥這次浪潮所預示的未來。

我寫這本書,不僅是為了幫助企業家打造他們的夢想,也是為 了幫助企業巨頭平撫他們的夢魘。這本書不僅是寫給商科學生的, 也是寫給看客的;不僅要寫給那些懷念在信箱中收到美國線上光碟 的大齡讀者,也要寫給那些連“唯讀光碟”這個名詞都沒聽過的年 輕人。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的人生旅程就是一場難以預期的探險,

其間有起有落,既令人鳧趨雀躍,又時而讓人意興闌珊。其中雖有

驚心動魄的時刻,但更多的則是喜悅與快樂。這些都是我在本書中 想要傳達給大家的東西,我想要帶領大家走進我的世界,而還有什 么媒介能比大約在兩千年前就被發明的書本更適合呢?

我不打算寫一本回憶錄,但我確實想要將自己的一些故事與大 家分享。因為我相信,就如莎士比亞的名言一樣:“凡是過去,皆 是序章。”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從過去汲取經驗。我的意圖並不是 為初露頭角的企業家寫一本指南,因為這樣的書已經浩如煙海。但 是,我確實想要闡釋為何創業的遊戲規則正處於轉變之中。我也不 想對政策滔滔不絕,但我的確認為,美國很有可能會失去其作為世 界創業大國的霸主地位,所以我想要為大家闡述其中的原因,並告 訴大家我們對此能夠做些什麼,必須做些什麼。

《第三次浪潮》既是回憶錄,又是未來遊戲的守則,還是一本 公開聲明,是我甘願為之竭盡所能之作。就像托夫勒的《第三次浪 潮》點燃了我心中的火焰一樣,我希望這本書也能夠燃起你心中的火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