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互聯技術指南

作品目錄

第1章網路互聯基礎 1
1.1協定基礎 1
1.1.1為什麼需要協定1
1.1.2如何制定標準 1
1.1.3標準制定機構示例 2
1.2網路層 4
1.2.1歷史觀點 4
1.3小結 5
第2章網路互聯 101: 一個簡要的看法7
2.1網路的出現 7
2.2網路體系結構的類型8
2.2.1軟體 11
2.2.2事後(Post Hoc)網路設計 11
2.2.3先驗網路設計 12
2.3信號特性 12
2.3.1信號類型 12
2.3.2信令模式 12
2.3.3信令特性 12
2.3.4模擬和數位訊號的共性 13
2.3.5波形 15
2.4數據表示法 15
2.4.1數據網路 16
2.4.2二進制 16
2.4.3十六進制 17
2.5小結 18
第3章網路的類型 19
3.1網路前景 19
3.2網路的種類 20
3.3數據網路 20
3.4語音網路 20
3.5視頻網路 22
3.6多媒體網路 23
3.7網際網路 25
3.8內聯網 26
3.9小結 28
第4章對所有網路的考慮 29
4.1介紹 29
4.2網路規劃考慮 29
4.2.1人員 29
4.2.2相關問題 30
4.2.3位置 30
4.2.4時機 30
4.2.5原因 30
4.2.6如何實現 31
4.2.7費用 31
4.2.8工期 32
4.2.9整體方法 32
4.3網路需求分析 32
4.3.1內部需求 33
4.3.2外部需求 33
4.3.3地域信息 34
4.4網路的物理位置 35
4.5物理位置的電氣方面的考慮 36
4.6供熱、通風及空調(HVAC) 40
4.7電氣術語 41
4.8實用信息 44
4.8.1導線 44
4.8.2駐地位置 47
4.8.3諧波 52
4.8.4地線迴路 53
4.9評價電源需求 53
4.9.1設備目錄和清單53
4.9.2計算 54
4.10電源保護類型 55
4.10.1電涌保護器 55
4.10.2穩壓器 55
4.10.3不間斷電源(UPS) 55
4.10.4發電機 55
4.10.5傳動開關齒輪55
4.10.6並行開關齒輪55
4.11網路中的UPS 56
4.12小結 59
第5章VoIP 60
5.1VoIP 標準 60
5.1.1G.711建議61
5.1.2G.728建議61
5.1.3G.723.1建議 61
5.1.4G.729和G.729A建議 61
5.1.5H.323建議61
5.1.6H.323 終端 62
5.1.7H.323 網關 62
5.1.8IP網路之上的H.323 62
5.2VoIP 廠商產品名單 62
5.3體系結構示例 63
5.4VoIP技術和未來通信 65
5.4.1非對稱數字用戶線(ADSL) 65
5.4.2公用交換電話網路(PSTN) 66
5.4.3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 66
5.4.4幀中繼 66
5.4.5異步傳送模式(ATM) 66
5.5簡單網關控制協定(SGCP) 67
5.5.1H.323標準相關內容 68
5.5.2IETF標準相關內容 68
5.6簡單網關控制接口 69
5.6.1呼叫名 70
5.6.2連線名 70
5.6.3呼叫代理名和其他實體名 70
5.6.4數字映射 70
5.6.5SDP的用法 71
5.7網關控制功能 72
5.7.1'NotificationRequest'命令73
5.7.2Notify命令 75
5.7.3CreateConnection命令 75
5.7.4MotifyConnection 78
5.7.5DeleteConnection(來自呼叫代理) 79
5.7.6DeleteConnection(來自VoIP網關) 80
5.7.7DeleteConnection(來自呼叫代理的多重連線) 80
5.7.8Race Conditions81
5.7.9返回代碼和錯誤代碼 81
5.7.10簡單網關控制協定(SGCP)82
5.7.11一般描述 82
5.7.12命令包頭 82
5.7.13命令行 82
5.7.14所請求動詞的編碼 83
5.7.15端點名編碼 83
5.7.16協定版本編碼83
5.7.17參數行 84
5.7.18本地連線選項85
5.7.19連線參數 85
5.7.20連線模式 85
5.7.21事件名編碼 86
5.7.22Request事件參數 87
5.7.23SignalRequest參數 88
5.7.24Observed事件參數 88
5.7.25回響包頭的格式 88
5.8會話描述編碼 89
5.8.1對於音頻服務的SDP用法 89
5.8.2網路訪問服務中SDP的用法 89
5.9SGCP在UDP上的傳送 91
5.10安全要求 92
5.11呼叫流示例 93
5.11.1使用TGW回呼 107
5.11.2使用L2TP對TGW的數據呼叫 112
5.12參考文獻 113
5.13小結 114
第6章點到點協定 115
6.1介紹 115
6.2PPP的觀點 115
6.3PPP封裝 116
6.3.1協定欄位 117
6.3.2信息欄位 117
6.3.3填充欄位 117
6.4PPP鏈路操作 118
6.4.1階段圖表 118
6.4.2鏈路靜止 118
6.4.3鏈路建立階段 118
6.4.4鑒權階段 119
6.4.5網路層協定階段119
6.4.6鏈路終止階段 119
6.4.7選項協商自動機120
6.4.8狀態轉移表 120
6.4.9狀態 121
6.4.10事件 122
6.4.11動作 124
6.4.12環迴避免 125
6.4.13計數器和計時器 126
6.5LCP包格式 126
6.5.1配置請求 128
6.5.2配置確認 128
6.5.3配置否認 129
6.5.4配置拒絕 129
6.5.5終止請求和終止確認 130
6.5.6代碼拒絕 131
6.5.7協定拒絕 131
6.5.8回聲請求和回聲應答 132
6.5.9丟棄請求 132
6.6LCP 配置選項 133
6.6.1最大接收單元(MRU) 134
6.6.2鑒權協定 134
6.6.3質量協定 135
6.6.4魔術數字 136
6.6.5協定欄位壓縮(PFC) 138
6.6.6地址和控制欄位壓縮(ACFC)139
6.7參考文獻 139
第7章乙太網 140
7.1介紹 140
7.2起源、發展和版本 140
7.3操作理論 141
7.3.1早期的乙太網技術 142
7.3.2收發器功能 143
7.3.3心跳 143
7.3.4衝突檢測 144
7.4乙太網幀結構 144
7.5802.3幀結構 145
7.6定址機制 146
7.6.1單播 146
7.6.2多播 146
7.6.3廣播地址 146
7.7實現示例 147
7.810BaseT乙太網 149
7.9小結 149
第8章吉比特乙太網 150
8.1吉比特乙太網概述 150
8.2吉比特乙太網的發展前景 150
8.3歷史回顧 151
8.4規範的細節 152
8.5吉比特乙太網產品的概述 154
8.6乙太網 154
8.7小結 156
第9章異步傳輸模式 157
9.1異步傳輸模式概述 157
9.2ATM的體系結構 157
9.3ATM的實現 158
9.4ATM標準 159
9.4.1ATM各層 159
9.4.2ATM各層概述160
9.4.3AAL0 161
9.4.4AAL1 161
9.4.5AAL2 161
9.4.6AAL3/4 161
9.4.7AAL5 161
9.4.8ATM信元結構162
9.4.9ATM信元組成部分 162
9.5ATM接口類型和速率 162
9.5.1專用UNI 162
9.5.2公共UNI 162
9.6ATM傳輸 164
9.6.1傳輸通道 164
9.6.2虛通道 164
9.6.3虛電路 164
9.7基於LAN實現ATM 165
9.7.1本地路由器&ATM主幹網 165
9.7.2基於ATM主幹網的LAN 166
9.7.3ATM主幹網節點 167
9.7.4ATM LAN&ATM主幹網 168
9.8ATM物理層的體系結構 169
9.8.1SONET 169
9.8.2DS3 170
9.8.3Fiber 100Mbit/s170
9.9ATM的套用 171
9.9.1頻寬 172
9.9.2支持同步業務 172
9.9.3靈活性 172
9.9.4擴展性 172
9.10相關的ATM術語173
9.11ATM實例 173
9.12其他相關信息 176
9.13小結 177
第10章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 178
10.1ISDN的定義 178
10.1.1ISDN的工作原理 178
10.1.2CCITT建議 179
10.2ISDN信道 180
10.2.1信道 180
10.2.2D信道 180
10.2.3B信道 181
10.2.4H信道 182
10.37號信令系統(SS7) 182
10.3.1SS7的特點182
10.3.2協定的組成 182
10.3.3其他信息 183
10.4ISDN接口及其套用 183
10.4.1基本速率接口184
10.4.2主速率接口 184
10.4.3接口的套用 184
10.5ISDN的套用 184
10.5.1自動號碼識別(ANI) 184
10.5.2電子圖書館互聯 185
10.5.3電子手冊訪問185
10.5.4圖像檢索 185
10.6小結 185
第11章幀中繼 187
11.1幀中繼的主要概念188
11.1.1虛連線 188
11.1.2數據鏈路連線標識符(DLCI) 189
11.1.3幀中繼的成本189
11.2幀中繼的幀格式 190
11.3虛電路 190
11.3.1交換虛電路(SVC) 191
11.3.2永久虛電路(PVC) 191
11.3.3多播虛電路(MVC) 191
11.4接入設備 191
11.4.1交換機 191
11.4.2網路設備 192
11.4.3FRAD 192
11.5幀中繼與TCP/IP和SNA 193
11.6採用令牌環實現幀中繼 195
11.7採用TCP/IP實現幀中繼 195
11.8專用幀中繼網路 196
11.9用戶注意事項 197
11.10其他信息 197
11.11小結 198
第12章xDSL技術和相關信息 199
12.1概述 199
12.2聯網技術和ADSL 199
12.3xDSL模型和術語 200
12.4'ADSL之上的ATM'建議 202
12.4.1功能塊定義 202
12.4.2ATM層功能203
12.4.3ADSL之上的ATM傳輸 203
12.4.4信道化 203
12.4.5協定 204
12.4.6服務質量(QoS) 204
12.4.7位差錯率(BER) 204
12.4.8功能塊描述 204
12.4.9傳送會聚(TC) 204
12.4.10空閒信元 205
12.4.11信元定界 205
12.4.12信元淨荷擾頻 205
12.4.13ATM和高層功能塊[B-NT1、B-NT、B-NT+TA和B-NT+TE]205
12.4.14管理 205
12.4.15跨越V接口的網路管理 205
12.4.16操作、管理和維護(OAM)206
12.4.17有關ADSL之上的ATM的建議 206
12.4.18ADSL之上的ATM建議中使用的術語 206
12.4.19ATM/ADSL建議與參考模型的關係 208
12.4.20DAVIC208
12.4.21其他的標準組織或論壇的相關標準及工作 209
12.5ADSL成幀及封裝標準:分組模式209
12.5.1ADSL論壇的參考模型 209
12.5.2分組模式的參考圖 210
12.5.3需求術語 211
12.5.4ATM適配層5的術語和縮略語211
12.5.5RFC1662模式 212
12.5.6採用HDLC成幀的PPP 212
12.5.7PPP封裝 212
12.5.8幀用戶網路接口(FUNI)模式 213
12.5.9地址指派 214
12.5.10LLC封裝215
12.5.11基於虛電路的復用 215
12.5.12實現需求 215
12.5.13分組格式 215
12.5.14FUNI模式分組 216
12.5.15參考文獻 219
12.6ADSL用戶駐地接口和系統配置 219
12.6.1簡介 219
12.6.2ADSL用戶駐地相關的縮略語219
12.6.3其他標準組織或論壇的相關工作221
12.6.4目標套用和系統隱含要求 222
12.6.5ATU-R/分路器安裝 222
12.6.6POTS分路器 223
12.6.7ATU-R/分路器配置 223
12.6.8沒有POTS業務的ATU-R228
12.6.9U-R、POTS-R和U-R2接口 228
12.6.10ATU-R連線 229
12.6.11T-SM接口 229
12.6.12信號規範 229
12.6.13ISO接口和連線件 230
12.6.14基本RJ45接口 231
12.6.15T-PDN接口:現有駐地分配網 232
12.6.16位同步接口232
12.6.17乙太網10BaseT接口 232
12.6.18ATM25接口 232
12.6.19駐地分配網路的演變 235
12.6.20IEEE1394(FIRE WIRE) 235
12.6.21UTP拓撲結構 236
12.6.22TR41社區網關 236
12.7FUNI傳輸:分組模式的默認VPI/VCI地址 237
12.7.1簡介 237
12.7.2VPI/VCI指派 237
12.7.3數據傳輸 237
12.7.4特定信道 238
12.7.5幀層管理信道238
12.7.6相關的ADSL參考文獻 238
12.8DMT和CAP ADSL線路編碼的信道化:分組模式 238
12.8.1介紹 238
12.8.2多頻聲(DMT)PMD規範 238
12.8.3無載波AM/PM(CAP)PMD規範 239
12.8.4相關參考文獻239
12.9ADSL接入網的要求和參考模型 239
12.9.1介紹 239
12.9.2SNAG術語240
12.9.3目標套用 240
12.9.4ADSL體系結構的要求 241
12.9.5演變路徑 245
12.9.6安全性 245
12.9.7相關參考文獻245
12.10小結 245
第13章網路設備 246
13.1概述 246
13.2傳輸方式 246
13.3網路設備 247
13.3.1中繼器 248
13.3.2網橋 248
13.3.3路由器 248
13.3.4Brouter 248
13.3.5伺服器 248
13.3.6網關 249
13.3.7協定專用設備249
13.4中繼器的功能 249
13.4.1中繼器的工作原理 249
13.4.2單連線埠中繼器249
13.4.3多連線埠中繼器250
13.4.4智慧型中繼器 251
13.4.5光纖中繼器 251
13.4.6結論 251
13.5網橋 251
13.5.1功能 251
13.5.2運行 252
13.5.3優點 252
13.5.4操作 254
13.5.5轉發 254
13.5.6過濾 254
13.5.7學習能力 255
13.5.8協定 256
13.5.9兩個相似的協定 256
13.5.10其他協定 258
13.5.11網橋的位置259
13.5.12本地網橋 260
13.5.13遠程網橋 260
13.5.14評價 261
13.5.15透明網橋和源路由選擇 261
13.5.16網段號 262
13.5.17路由選擇控制子欄位 262
13.5.18透明網橋 262
13.5.19源路由選擇的工作原理 263
13.5.20非廣播幀 263
13.5.21廣播幀 263
13.5.22路由選擇 265
13.5.23結論 265
13.6路由器 266
13.6.1概述 266
13.6.2路由器工作原理 266
13.6.3路由器的依賴性 267
13.6.4舉例 268
13.6.5城際路由器 269
13.6.6遠程路由選擇270
13.6.7網際路由選擇271
13.6.8路由選擇的類型 272
13.6.9集中式路由選擇 272
13.6.10非集中式路由選擇 273
13.6.11靜態路由選擇 273
13.6.12SNA路由選擇 274
13.6.13TCP/IP路由選擇 274
13.6.14動態路由選擇 275
13.6.15路由器的優點 279
13.6.16網路分段 279
13.6.17支持多協定280
13.6.18擴展性 281
13.6.19多協定路由器 282
13.6.20舉例 282
13.6.21結論 284
13.7網關 285
13.7.1網關的操作 286
13.7.2網關的技術細節 286
13.7.3SNA-TCP/IP網關 292
13.7.4PC接口卡和軟體 296
13.7.5網關的使用方法 297
13.7.6結論 304
13.8伺服器 304
13.8.1功能 304
13.8.2檔案伺服器 305
13.8.3程式存儲 306
13.8.4通信伺服器 308
13.8.5用戶提示 309
13.8.6自動波特率 309
13.8.7線路狀態檢測309
13.8.8均衡器 309
13.8.9信號調製 310
13.8.10列印伺服器310
13.8.11網路印表機311
13.8.12結論 314
13.9解決網路設備的故障 314
13.10小結 315
第14章網路交換機 316
14.1概述 316
14.2網路交換機實例 316
14.2.1信元交換模組316
14.2.2虛電路 318
14.2.3具有輸出控制功能的輸入緩衝 318
14.2.4服務質量(QoS) 318
14.2.5丟棄部分分組(PPD)和早期隨機檢測(RED) 318
14.2.6雙漏桶 319
14.2.7可用比特率業務 319
14.2.8高速模組(HSM) 319
14.2.9按內容訪問的存貯器 319
14.2.10交換機的安全性 320
14.3用戶界面 321
14.3.1交換機主選單實例 321
14.3.2交換機主選單322
14.4交換機 323
14.5交換機系統信息 323
14.5.1交換機的系統選單 324
14.5.2系統選單命令324
14.5.3交換機底板概要信息的顯示 325
14.6交換機功能:業務流跟蹤 327
14.7交換機的乙太網接口 359
14.8交換機的FDDI接口 360
14.9交換機的令牌環接口 360
14.10交換機的ATM接口 361
14.11查看交換機的統計結果 361
14.12交換機跟蹤 363
14.13交換機管理 365
14.14ARPA協定 368
14.15跟蹤交換機和節點 372
14.16小結 409
第15章Microsoft的組網技術 410
15.1作者的觀點 411
15.2Windows 2000 411
15.3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412
15.4Windows 2000 中的TCP 417
15.4.1TCP接收窗大小的計算及視窗縮放 417
15.4.2視窗縮放 418
15.4.3延遲確認 418
15.4.4TCP選擇性確認 419
15.4.5Sack-Permitted選項 419
15.4.6Sack選項的格式 419
15.4.7TCP時間標記 420
15.4.8查找PMTU(Path 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421
15.4.9MTU和MSS的比較 421
15.4.10失效網關的檢測 424
15.4.11TCP重傳425
15.4.12TCP的Keep-alive訊息 425
15.4.13SlowStart算法和避免擁塞 426
15.4.14Silly Window Syndrome(SWS) 426
15.4.15Nagle算法 426
15.4.16TCP的TIME-WAIT 延遲 426
15.4.17TCP和多地址主機 427
15.4.18吞吐量的問題 428
15.5Windows 2000:TAPI&Netmeeting 428
15.5.1NetMeeting 2.0的特點 429
15.5.2NetMeeting的軟體開發程式 430
15.5.3TAPI 3.0和NetMeeting 2.0的特點 430
15.6Windows 2000的分散式檔案系統 431
15.6.1概念、術語和標準 431
15.6.2Dfs卷的存放 431
15.6.3常見的Dfs432
15.6.4Inter_Dfs鏈路 432
15.6.5Midlevel連線 432
15.6.6可選卷 432
15.6.7Down-level卷 433
15.6.8建立會話 433
15.6.9ACL 433
15.6.10套用 433
15.7Windows NT工作站和伺服器 434
15.8一些Windows術語 436
15.9NT檔案結構 438
15.9.1FAT 438
15.9.2NTFS 439
15.9.3高性能檔案系統(HPFS) 440
15.9.4CD-ROM檔案系統 440
15.10NT體系結構 440
15.10.1NT的可執行服務 444
15.10.2核心 445
15.10.3硬體抽取層(HAL) 447
15.10.4套用環境子系統 448
15.11幾個和管理有關的概念 448
15.11.1工作組 448
15.11.2域 449
15.11.3信任關係 449
15.11.4用戶屬性 450
15.12工作站和伺服器的共同點 450
15.13有用的網路命令452
15.14命令的用法:網路互聯學習的簡單實例 470
15.14.1在Renegade計算機上的IP配置 470
15.14.2在FATBOY計算機上的IP配置 471
15.14.3在FATBOY計算機上的Netstat命令473
15.14.4在The-HOSTAGE計算機上的Netstat命令 473
15.14.5在The-HOSTAGE計算機上的Netstat -s命令474
15.15Windows中的網路互聯服務475
15.15.1TCP/IP 476
15.15.2用戶協定和套用 477
15.15.3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477
15.16動態主機配置協定 483
15.16.1DHCP的考慮 484
15.16.2DHCP術語 484
15.16.3DHCP和NT 485
15.16.4Windows網際網路命名服務(WINS) 485
15.16.5域名系統(DNS) 485
15.16.6NetBEUI 491
15.16.7IPX/SPX 492
15.16.8SPX包結構 500
15.16.9DLC 501
15.16.10STREAMS 501
15.16.11遠程過程調用(RPC) 501
15.16.12Service Advertising Protocol(SAP) 501
15.16.13工作站 501
15.16.14NetBIOS 501
15.16.15NetWare的客戶機服務 501
15.16.16計算機瀏覽器 501
15.16.17伺服器 502
15.16.18遠程訪問服務(RAS) 502
15.16.19LMHost 502
15.17Windows 2000、Windows NT及其伺服器 502
15.18Windows網路的外圍設備 504
15.18.1網路存儲設備 505
15.18.2網路磁帶機506
15.18.3網路列印 506
15.19Windows管理實例 506
15.19.1網路管理信息 506
15.19.2NT診斷報告信息 515
15.20小結 521
第16章傳輸控制協定/網際協定 522
16.1概述 522
16.2TCP/IP縱覽523
16.2.170年代的情況 523
16.2.280年代的情況 523
16.2.390年代的情況 524
16.2.421世紀的網際網路 524
16.3TCP/IP技術的發展 524
16.3.1市場推動力 525
16.3.2實用性 525
16.3.3個人的知識 526
16.4網路分層 526
16.4.1概述以及TCP/IP與OSI模型的關係 526
16.4.2網路層的組成部分及其功能 527
16.4.3傳輸層組成部分及其功能 528
16.4.4流行的套用層程式 528
16.5TCP/IP網路需求 528
16.6網際協定第4版(IPv4) 529
16.6.1IPv4數據報頭部結構 529
16.7網際協定第6版(IPv6) 531
16.7.1定址能力的擴展 531
16.7.2更好地支持了擴展頭部和選項 531
16.7.3流標記的功能531
16.7.4身份驗證和保密性功能 531
16.8IPv6術語 531
16.9IPv6數據報頭部的格式 532
16.10IPv6擴展頭部 533
16.11IPv6地址結構 534
16.12IPv6定址 535
16.13地址類型表示 536
16.14單播地址 537
16.15IPv6和IPv4地址 539
16.15.1NSAP地址 539
16.15.2IPX地址539
16.15.3全局性單播地址 540
16.15.4IPv6單播地址 540
16.16任意播地址 541
16.17多播地址 542
16.17.1預定義的多播地址 543
16.18IPv6節點需要支持的地址 544
16.19網際網路控制訊息協定(ICMP)545
16.20地址解析協定(ARP) 547
16.20.1ARP的工作原理 547
16.20.2ARP訊息格式 548
16.21逆向地址解析協定(RARP) 549
16.22選路協定 550
16.22.1RIP 551
16.22.2RIP頭部分析 551
16.22.3開放最短路徑優先(OSPF) 552
16.22.4OSPF廣播 552
16.22.5OSPF頭部分析 553
16.23傳輸控制協定(TCP) 555
16.23.1TCP操作555
16.23.2基本的數據傳輸 555
16.23.3可靠性 555
16.23.4流量控制 556
16.23.5復用 556
16.23.6連線 556
16.23.7優先權與安全性 556
16.23.8TCP與主機環境 556
16.23.9接口與TCP 557
16.23.10TCP的可靠性 557
16.23.11TCP連線的建立/清除 557
16.23.12TCP與數據通信 558
16.23.13TCP的優先權與安全性 559
16.23.14TCP數據段(頭部)格式559
16.23.15TCP術語 562
16.23.16了解何時應該停止動作 562
16.23.17TCP靜止時間原理 562
16.23.18建立TCP連線 563
16.23.19半連線與其他異常狀態 566
16.23.20重置訊息的產生 567
16.23.21TCP重置訊息的處理 568
16.23.22關閉TCP連線 568
16.23.23優先權和安全性 570
16.23.24TCP與數據通信 571
16.23.25TCP重傳逾時 571
16.23.26TCP急件信息通信 571
16.23.27視窗管理572
16.23.28用戶/TCP接口 573
16.23.29TCP用戶命令 573
16.23.30打開(OPEN) 573
16.23.31傳送(SEND) 574
16.23.32接收(Receive) 575
16.23.33關閉(Close) 576
16.23.34讀取狀態(Status)576
16.23.35異常中止(Abort) 577
16.23.36TCP向用戶提交的訊息 577
16.23.37TCP/低層接口 577
16.24用戶數據報協定(UDP) 578
16.24.1UDP頭部分析 578
16.24.2UDP應用程式 578
16.25對TCP/IP編址的觀察 578
16.25.1IP v4地址 579
16.25.2IP v4編址 579
16.25.3地址分類 580
16.25.4連線埠 580
16.25.5眾所周知的連線埠 580
16.25.6連線埠控制(改變連線埠號) 581
16.25.7套接字 581
16.25.8硬體地址 581
16.25.9綜述 581
16.26流行的TCP應用程式 581
16.26.1X視窗系統582
16.26.2X視窗系統的工作原理 583
16.26.3Telnet 583
16.26.4檔案傳輸協定(FTP) 584
16.26.5簡單郵件傳輸協定(SMTP) 586
16.26.6域名系統(DNS) 587
16.27流行的UDP應用程式 589
16.27.1簡單網路管理協定(SNMP) 589
16.27.2一般的檔案傳輸協定(TFTP) 591
16.27.3遠端過程調用(RPC) 591
16.27.4網路檔案系統(NFS) 592
16.27.5定製的應用程式 593
16.27.6PING和Finger 593
16.28超文本傳輸協定(HTTP) 594
16.28.1術語 594
16.28.2一般操作 596
16.28.3協定參數 597
16.28.4統一資源標識符(URI) 598
16.28.5HTTP URL 599
16.28.6URI的比較 599
16.28.7狀態代碼定義 600
16.28.8報告代碼 1xx 600
16.28.9成功代碼 2xx 600
16.28.10重定向代碼 3xx 601
16.28.11用戶錯誤代碼 4xx 603
16.28.12伺服器錯誤代碼 5xx 605
16.29其他信息 606
16.30小結 608
參考文獻 609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