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是維吾爾族傳統建築技藝。 2011年5月23日,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

所屬地區:新疆·和田

遺產編號:Ⅷ-212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日期:2011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

遺產級別: 國家

簡介

粘土生土建築,在吐魯番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吐峪溝居民繼承了兩千年前用黃粘土建造房屋的傳統習慣。房屋建築均是以黃粘土建成的窯洞式的建築,其特點是經濟實惠、冬暖夏涼、造型美觀。

吐峪溝東西兩岸山坡上現存的造型優美、鱗次櫛比、綿延不斷的古老民居,倖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無論是民宅還是前年的佛窟,都是用黃粘土建造,至今還閃爍著獨特的《黃粘土文化》的光芒。吐峪溝居民還用黃粘土修建避暑的地下窯洞。一般挖修的窯洞為四方形,也有長方型,深度一點五米至兩米,堅硬的土質可以不蓋頂,土質差的可以用木料草席蓋頂。在沒有電風扇空調的年代,地下窯洞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古文獻有《敲蒸擋暑,皆撬地以居,夜出做事》的記載。

特色

維吾爾族民間建築。傳統建築為方形,開天窗。屋頂一般平坦,可作曬場用。室內一般砌實心土炕,亦有可取暖的空心炕,高約30厘米,供起居坐臥。牆上開壁龕,放置食物和用具,有的壁龕還構成各種幾何圖案,並喜在牆上掛壁毯和石膏雕飾。在南疆,維吾爾族住所多有院落,呈方形。大門忌朝西開,住室在較長的前廊。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為適應當地沙漠地區降雨量少,晝夜溫差大的自然環境,他們的住房多利用當地土質粘結性強、容易脫水成型的特點,就地取材,創造了隔熱性能良好的平頂土坯住宅。它們由厚實的土牆和拱式的房頂組成,窗子少,注重庭院空間,使居室內外互相滲透交融。南疆民居建築具有以戶外活動場所為中心的特點,“阿以旺”式、“阿克賽”式的民居,均是戶外場所在中間,周圍環以帶外廊的房屋,形成了宅院的內向性風格。在裝飾上也是輕外部而重室內。外廊、頂棚、門窗,多用木雕,飾以藻井和色彩艷麗的彩畫。裝飾手法細膩,內容豐富。石膏花飾一般用於室內牆面壁龕等處,裝飾紋樣大都是植物或者幾何紋,也有維吾爾文字圖案。公元10世紀以後,伊斯蘭教傳入西域,阿拉伯建築文化給維吾爾族建築以很大影響,使圖案,紋樣,色彩和一些構件的構圖起了很大的變化。

吐魯番盆地的維吾爾族民居,則在與自然的長期鬥爭中,形成了營造地下生土建築的特點。那裡盛行土拱住宅,用土坯花牆、拱門等劃分空間,注意院落內和室內通風,一般用筒做成門洞,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穿堂風。在筒拱頂部留天窗,利於室內透氣。樓房部分帶外廊,使主要房間進深變淺,門面向外廊,以利通風。

居營居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