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太陽魚

綠太陽魚

綠太陽魚(學名:Lepomis auritus):是硬骨魚綱太陽魚科的物種。體重0.97千克,平均長度12.7-15.24厘米,最長達30.48厘米,顏色鮮艷。相較於同屬的其他成員具有較寬的身體和一個更大的嘴。魚體藍綠色,腹部有黑色、白色至黃色的散點。棲息在湖泊,雜草叢生的海岸線和緩慢的河流。適應性廣,食性雜,群體產量高,能自然繁殖。原產於美洲,已被引入到非洲,南美,亞洲和歐洲。2015年4月首次在大別山地區發現該外來入侵物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綠太陽魚綠太陽魚

綠太陽魚體重0.97千克,平均長度12.7-15.24厘米,最長達30.48厘米,顏色鮮艷。相較於同屬的其他成員具有較寬的身體和一個更大的嘴。魚體藍綠色,腹部有黑色、白色至黃色的散點。背鰭的軟棘突部有一個暗點,有時在其臀鰭的後部的有一個點。雌性背外側昏暗色。未成熟的個體缺乏醒目的彩色圖案,取而代之的是純灰色並且沒有帶紋。繁殖期的雄性肛門通常有一個橙色的色調,臀鰭、尾、骨盆和後背鰭具生動的黑、橙、白等顏色。綠太陽魚有齶齒和28-29椎骨。通常有臀鰭軟條9-10(8-11)個。胸鰭射線13-15,鰓耙11-14。

棲息環境

生活在流動緩慢的溪流和池塘,還可以棲息在湖泊,雜草叢生的海岸線和緩慢的河流。可以忍受既渾濁和清澈的水質。

生活習性

屬溫水性小體型魚類,生長適溫範圍大,可在1-38℃水溫狀態下生活,水溫2℃仍能在自然環境下安全越冬。因此,在我國南方地區完全能自然越冬。它適應性廣,食性雜,群體產量高,能自然繁殖。美國將其與藍鰓太陽魚雜交,發展的雜交太陽魚,具有明顯的雜交優勢,綠色太陽魚由此引起有關人士的重視。

分布範圍

分布圖分布圖

綠太陽魚原產於美洲,分布於北美中部,從平原東側的落基山脈和西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包括墨西哥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在大多數美國大陸都有存在,除了佛羅里達州。綠太陽魚已被引入到非洲,南美,亞洲和歐洲。

作為一個外來物種。具有極強的侵入性,屬於暖水性魚類。隨著氣候變暖,該魚已經在美國山區冷水溪流中逐漸蔓延。1999年作為觀賞和游釣用魚引入中國,主要在中國的廣西、廣東地區進行人工養殖。

人工養殖

食物組成

實驗表明,浮游植物、羅非魚苗、小螺和蕪萍是綠色太陽魚不喜好或不易得的(如羅非魚苗可能是難以捕捉的對象);枝角類、橈足類、水蚯蚓和搖蚊幼蟲是綠色太陽魚喜好的或是容易獲得的;枝角類、水蚯蚓和搖蚊幼蟲屬最喜歡的食物。溶氧要求 當溶氧量下降到0·5毫克/升時,魚已浮頭,不再攝食飼料;溶氧1·0毫克/升以上,有攝餌行為;溶氧量2·5毫克/升以上,攝食強度較大,最高記錄為飼料占魚體總重量的5·6%。

水溫要求

根據1999年12月至2000年2月間,綠色太陽魚在水泥池中越冬的表現,證明它抗低溫能力比較強(據報導,其最低臨界溫度為3℃),故可不用加溫保護。其間,每日投膨化顆粒飼料。到水溫12℃時,綠色太陽魚仍有攝食行為。

綜合評價

綠色太陽魚是中國新引進的養殖品種,正在研究其生物學特性。綠色太陽魚以營養類型來分,屬於溫和肉食性魚類。從其食物組成分析,綠色太陽魚的主要食物為枝角類、水生環節動物以及水生昆蟲幼蟲;次要食物為橈足類;小螺、小魚為偶然性食物;而人工配合飼料對綠色太陽魚來說,應劃歸“替代食物”的範疇。
綠色太陽魚的開口餌料為浮游植物、輪蟲和小型枝角類。這一特性為發展綠色太陽魚生產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預計採用常規池塘培育魚苗的方法,可以解決其魚苗的餌料問題。

綠色太陽魚的食性與藍鰓太陽魚的食性相類似,藍鰓太陽魚魚苗初期餌料為枝角類和橈足類,而本研究的結果,浮游植物乃綠色太陽魚開口餌料之一,這方面有些差別,也是飼養綠色太陽魚的有利因素。綠色太陽魚的養殖必將依賴於人工配合飼料的套用,而綠色太陽魚的營養需要量是今後研究配合飼料的依據,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主要價值

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據分析,其含粗蛋白18.8%,粗脂肪1.15%,其乾物中17種胺基酸的含量高達17.68%,並富含、磷、鈉、鉀等多種微量元素,是水產滋補食品。長期使用太陽魚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加快新陳代謝,是一種養顏美容的極佳品種。

水產市場銷售價格比較穩定,保持在18-22元/斤。而且上市量較少,供不應求。味道鮮美,越來越多的食客對其青睞有加。

物種入侵

發現經過

綠太陽魚綠太陽魚
2015年暑假,安慶師範學院的萬安、張曉可兩位博士進行淠河流域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評估,在大別山野外調查及研究期間,意外發現一種外貌酷似“鯽魚”的魚種。當時以為只是偶然發現,但是沿著河流一直往下捕魚調查,發現全是這種魚。村民稱,最近兩年,家裡的魚塘早已經被這種魚“占領”,以前養的魚都已經被這種魚“吃光了”。

當地人對這種魚的叫法不一,有人說是花鯽魚,有人叫黑鯽魚、黑鰱子,還有人認為是鱸魚的一種。這兩年,每次把魚塘抽乾,塘底剩下的都是這種魚,清理乾淨後,第二年又是這樣,消滅不完。相關部門已經開始對此事進行調查。

綠太陽魚原產於美國,具有極強的侵入性,屬於暖水性魚類。隨著氣候變暖,該魚已經在美國山區冷水溪流中逐漸蔓延。1999年作為觀賞和游釣用魚引入中國,主要在中國的廣西、廣東地區進行人工養殖。在中國江淮地區山區溪流中有分布,尚屬首次發現。

形態特徵

綠太陽魚綠太陽魚
科研團隊通過捕獲的魚種發現,這種魚顏色深暗,鱗片上分布有綠色斑點,背上有排硬刺,口腔前緣密布著鋒利的牙齒,並且帶有一個明顯的黑色耳蓋。這些都是鯽魚所不具有的特徵,鯽魚的牙是長在咽部的。

根據這一特點,萬安博士查閱了大量資料,最後認定該魚類是綠太陽魚,原產地是美國。並且通過與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聯繫,與在美國拍攝的綠太陽魚照片進行對比,確定了這一結果。這一發現在2015年9月最近一期的《水生生物學報》上進行了發布。

入侵性

綠太陽魚綠太陽魚
綠太陽魚具有極強的侵入性,屬於暖水性魚類。隨著氣候變暖,該魚已經在美國山區冷水溪流中逐漸蔓延。綠太陽魚喜在緩水、有沙礫的地區產卵,並且無論成魚還是幼魚均吞噬其他魚類的魚卵和幼魚,嚴重威脅山區溪流魚類生存繁殖,其擴散可以不受水文空間條件限制,極有可能在發現地附近大規模擴散。

因為繁殖速度快,所以養殖容易,在南方多用於休閒垂釣等用途,對人無害,可以食用,只是口感略差。

萬安、張曉可博士已經將調查結果上報到六安市水產局,他們將於10月再去大別山區開展調查,對綠太陽魚的來源和傳播途徑進行研究,希望可以控制該魚繼續蔓延,從而保護大別山區的水生生態環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