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散記

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史學家馬雍門下受業三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攻讀考古學。 1982年畢業分配至中國文物研究所工作;其間,師從梵學家蔣忠新學梵語,開展絲調之路考古和中亞死文字研究。 199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現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介紹

《絲綢之路散記》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詞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他把絲綢之路的開通定在公元前114年就是以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為開端。
作為外交使者,張騫的兩次中亞之行都未達到出使目的,但作為地理探險家,張騫的中亞之行有劃時代意義,正由於張騫的中亞探險改變了世界文明史的發展過程,使中國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在中亞直接相遇。隨後以絲綢為代表的中國文明迅速向西傳播,直達羅馬帝國。
那些具有千年文明史的西域古國和宗教聖地,或在海拔6000米的帕米爾高山之上,或陸沉於塔克拉瑪千萬頃黃沙之下。我們有絲綢這種考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儘管有時要冒極大的風險,但是充滿無窮的誘惑。

作者介紹

林梅村,1956年4月生,祖籍廣東,生長於北京。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史學家馬雍門下受業三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攻讀考古學。1982年畢業分配至中國文物研究所工作;其間,師從梵學家蔣忠新學梵語,開展絲調之路考古和中亞死文字研究。199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現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其研究跨越考古、語言和歷史三個領域,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993年應美國梵學家Richard Salomon教授邀請,赴華盛頓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學術交流;2001——2002年應日本文學部科學省學術振興會邀請,赴日本進行為期十個月的學術流。在歐美、日本、我國香港和內地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古道西風》等學術專著六部。

作品目錄

前言
阿爾泰山和天山的大石冢
張騫通西域
樓蘭探險百年祭
中亞龐貝——流沙之下的尼雅遺址
樓蘭公主與蠶種西傳
1992年秋米蘭荒漠訪古記
塔什庫爾乾散記
佛殤
漢帝國藝術所見近東文化因素
後記
圖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