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景鎮

統景鎮

統景鎮位於渝北區東北部,是渝北區的邊關重鎮、旅遊名鎮、柑橘大鎮。地理坐標東經165°50′、北緯29°51′。區域地勢西高東低,河谷交錯,平均海拔390米。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類型,降水豐沛、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18.4℃,年降水量1151.6毫米。鎮政府駐地距渝北城區45公里,距渝中區65公里。東與大盛鎮接壤,西與大灣鎮相連,南靠石船鎮,北鄰長壽區洪湖鎮和四川省鄰水縣麼灘鎮,區位優勢較為明顯,對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的輻射和集聚作用。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統景鎮統景鎮
統景鎮位於渝北區東北邊陲,界鄰長壽區與四川省鄰水縣,地處御臨河與溫塘河的交匯處,是渝北區東北部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全鎮幅員面積112.3平方公里,是渝北區所轄面積最大的鎮。場鎮面積3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35%;總人口4.5萬,其中農村人口3.3萬,是典型的農業大鎮;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6725萬元,比上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3350元,比上年淨增150元;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實現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110.06萬元,占年初預算105萬元的104.82%;境內山青水秀、風光旖旎,“統景峽猿”清代即為“巴渝十二景”之一,加之天然溫泉資源富集,新近開發的“中國統景泉世界”,是重慶打造“溫泉之都”的第一品牌,2005年被亞太旅遊聯合會、國家旅遊局等權威機構聯合評定為“中國最佳溫泉度假勝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統景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持續創建全國文明鎮統領發展全局,不斷更新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旅遊開發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招商引資與整和資源並用,改善農村環境與推進產業化經營並舉,繁榮經濟與提高市民素質同步,發展社會事業與構建和諧社會共進,文明創建與新農村建設齊飛,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統一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農村與場鎮、人與自然的健康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有統景特色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經濟社會發展之路。

在全鎮4萬5千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相繼榮獲全國“十五”星火小城鎮、全國重點小城鎮、“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創建文明鎮工作先進鎮”、“重慶市小城鎮試點鎮”、“市級文明鎮”、“市級衛生鎮”、“市級中心鎮”等殊榮;統景宛如渝北東北部一顆升騰的璀璨明珠。

城鎮建設

統景鎮統景鎮
統景的城鎮建設在旅遊業的推動下迅速發展,從一條狹長的老街發展到“三橫三縱”的場鎮路網格局,場鎮面積達3平方公里,水、電、氣、閉路、電話、排污、垃圾場、移動通信差轉台等齊全配套,實施城鎮綠化、美化、淨化、亮化工程,形成了三維立體景觀,綠化率達36%,吸引大批統景鎮和外地居民到此購房,休閒定居,也吸引了大量的農民進入場鎮,加入商貿流通業的大軍,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迄今,統景鎮的商業零售網點1508個,商品交易市場6個,營業總面積達28850平方米,從業人員達3940人。按照城鎮建設與風景區同步、互動、協調發展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一風貌,引資4000餘萬元,在景興路打造仿明清建築風格的旅遊商品街,並在其南側修建御臨濱河公園,2008年該項目正在實施過程中;建成高規格農家樂50家,觀光農業、園藝農業、綠色餐飲等特色農業相應起步;在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有效解決了本地民眾就業、提高了居民收入,統景鎮從農業轉向旅遊業和相關產業的人員達3000餘人,人均年收入萬餘元,比原職業收入提高近3倍。

鄉鎮規劃

統景鎮統景鎮
統景鎮黨委、政府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以實施“345民心工程”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最佳化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農民過上新生活,農村出現新面貌

一是搞好3項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業有新氣象:整治了山坪塘28口,有效容積7萬立方米;整治蓄水池30口,有效容積8千立方米;建提灌站三個。

二是在4個方面實現農民生活的新轉變,即:(1)全面加強農村有線電視建設,確保村村全覆蓋。(2)實行全方位環境整治,推進改水改廁工程:力爭80%以上的農戶實現改廚、改廁、改圈,20%的農戶用上沼氣;100%的農戶改水達到"初保"要求,80%的農戶吃上了自來水。(3)全面推行、完善城鎮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符合低保條件的市民,做到應保盡保;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保率達70%。(4)在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水源充足、人口相對密集的印盒、黃印、龍安、興發、中坪等地建居民新村,與場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確定中和、滾珠兩村為新農村建設推進村。

三是找準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解決好制約經濟發展的5大難題,打好新農村建設開局的第一仗。

(1)交通問題:整治維護好189條總長近359公里的村社公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實現了晴雨通車。在十一五期間還將完成500公里人行便道硬化。

(2)市場問題:投資5萬元改建了龍安村1000餘平方米的水果批發市場,投資20萬元對統景農副產品市場進行改擴建,投資5萬元在中和村新建一水果銷售市場,解決了農民農產品銷售難問題。

(3)資金問題:在全區率先啟動“農村文明信用工程”,發放小額信用貸款2100萬元,對解決農民生產發展中的資經短缺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

(4)技術問題:一是以實施“新型農民培育工程”為切入點,創辦農民書屋,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建村民學校,提高農民素質。統景鎮鎮於2003年開始,先後投入資金20萬元,在遠景、中坪、中和、河壩這四個人口多、居住相對集中的村創辦農民科技書屋,並為各書屋配備了專門的管理員;農民們把科技書屋稱為“致富的加油站”。科技書屋的建立,使一些喜好打牌賭博的農民逐漸改掉了不良習氣,閒暇之餘,到科技書屋讀書看報,查閱科技資料,既提高了農民素質也使民風有了根本好轉。鎮黨委政府出台了“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增強農民致富本領、推動鎮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工作思路。以鎮村民學校為基地,每年投入10萬元,開展了草食牲畜、果樹管理、食用竹技術以及養豬技術等15個大項、30個小項的培訓,共舉辦培訓班79期,6400多人次參訓。統景鎮
已培植出農村科技示範戶520戶,培養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52人,科技普及率以戶記達到100%。二是充分發揮鎮涉農職能部門的作用,建立農業科技服務網路。形成了以鎮黨委、政府為龍頭,鎮經發辦、鎮科協、鎮農綜站為依託,以村科普領導小組為基礎,以廣大農村科技工作者、農村科技示範戶為骨幹的科技培訓網路。三是為“御臨牌”系列果品及“梨型二號”柑桔註冊商標,保護好農業科研成果。

(5)信息問題:健全服務體系,壯大產業規模。依託村民學校培育出的經紀人隊伍,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上連市場,下掛農戶,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有效解決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統景鎮政府的牽頭、資助下,迄今已建立起御臨牌系列果品銷售協會、山羊肉兔發展和銷售協會、伏季水果管理和銷售協會、家禽養殖及銷售協會、農家樂美食協會等8個協會。各個協會都有一大批專業技能高、經濟實力強、信息靈通、市場行銷經驗豐富的會員,他們常年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為外地客商採購農產品牽線搭橋。在2005年10月的御臨牌果品產銷見面會上,由於銷售協會的作用,客商與農戶共簽下了6000多噸柑桔銷售定單,占全鎮總產量的四分之一。農民們都稱讚銷售協會是“連心協會”、“致富協會”。

堅持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依託御臨河谷,山上壩下並舉,種養結合”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從御臨河畔至山上,依靠大戶帶動,逐級建立起四個基地:在御臨河畔培植1.2萬畝食用竹基地,形成御臨河綠色長廊;在御臨河谷建立2萬餘畝優質柑桔生產基地,其中梨形Ⅱ號和“御臨牌”柑桔雙雙榮獲“中華名果”稱號;在壩下與山上的過度地帶建立1萬畝伏季水果生產基地,去年已產伏季水果300餘萬公斤;在山上建立山羊、肉兔養殖基地,2008年山羊存欄總數已超過1萬8千隻。

社會活動

統景鎮統景鎮
圍繞新農村建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一是以“誠信文明”評選活動規範人。堅持每年開展一次“誠信文明單位、誠信文明家庭、誠信文明個人”的“三評”活動。在1999年統景被評為“市級文明鎮”的基礎上,經過全鎮4萬5千人民的合力創建,統景鎮相繼湧現出11個市區級文明單位,80戶市區級誠信文明家庭,3個區級文明村(社區),2個區級“青年文明號”集體,近90%的戶被鎮評為誠信文明戶,21個村(居)都是文明村、安全村。

二是以評“八好”活動鼓舞人。結合統景鎮實際,開展了評選“好黨員、好乾部、好團員、好少年、好職工、好公婆、好媳婦、好妻子”活動,用“八好”典型帶動和影響廣大民眾。評出來的典型,召開全鎮大會進行表彰,並通過電視和光榮榜,大張旗鼓宣傳他們的事跡,起到表彰一個、教育一方的作用。

三是以豐富多彩的活動陶冶人。鎮黨委、政府和風景區共同確立了“健康快樂統覽人生風景”的鎮域文化主題。除統景風景區嚴格按照健康和快樂兩大主題進行深度開發以外,鎮上兩年一屆的全民運動會已成功舉辦了五屆,開創了渝北農民體育運動的先河,也因此榮獲“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全民運動會已成為統景鎮推動全民健身、倡導健康快樂的幸福生活方式的重要舉措。同時鎮政府廣場全面對民眾開放,“跳壩壩舞”,打籃球、桌球、羽毛球,利用各種健身器健身,已成為統景場鎮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農民自發組織,既有文化底蘊,又富涵民風民俗氣息的龍安村腰鼓隊、興發村樂隊、印盒村嗩吶隊等構成了統景鎮鄉村文化的道道風景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