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宣卷

唱本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稱“寶卷”。 藝人在演唱時,置卷本於桌,照本宣唱,故稱宣卷。 演唱宣卷,為的是祀神祈福,故有一定儀式。

紹興宣卷系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說文藝,主要用於祀神祈福。自唐以來即有,至清代發展成為曲藝。唱本

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稱“寶卷”。藝人在演唱時,置卷本於桌,照本宣唱,故稱宣卷。紹興宣卷的卷本,總數百本左右。宣卷的內容,有的與佛教經籍有關,如《目連寶卷》、《劉香女寶卷》;有的與戲曲同目,與紹興調腔同目的有《琵琶記》、《西廂記》、《循環報》、《粉玉鏡》等,與紹劇或越劇同目的有《三官堂》、《鳳凰圖》、《碧玉簪》、《龍鳳鎖》、《雙金花》、《賣花龍圖》、《賣水龍圖》、《割麥龍圖》等,與蘇州彈詞紹興詞調同目或來自民間傳說故事的有《玉蜻蜓》、《珍珠塔》、《玉鴛鴦》、《碧玉釵》等。
寶卷的格局,有唱有白,韻文與散文相間而以韻文為主。一個卷本分成若干回。回書中表唱、表白較少,故相當接近於戲劇劇本,唯開首多例唱“××寶卷初展開,諸佛菩薩降凡來”,結尾多有大段勉世勸善之辭。

唱調

唱調稱〔宣卷調〕。唱辭的基本格式為七字齊言對偶或十字齊言對偶。唱調音樂亦以上、下句為一組合,自下句末三字始,則有幫唱,末三字之後,必接以“南無阿彌陀佛”為辭的腔。〔宣卷調〕有一種類似〔快板〕形式的唱法,用於情節緊張、衝突激烈之處。
紹興宣卷的唱調,還吸收其他戲曲腔調,來自調腔的有〔陰四平〕、〔佛蓮花〕、〔啟奏調〕等,均未保留原曲牌名稱,辭格及唱法亦宣卷化;來自紹劇的有〔正宮調二凡〕、〔耍孩兒〕;來自民間小調俗曲的有《單雙》、《陰世調》、《行聘詞》。這類腔調的吸收引用,各班不盡相同。
演唱宣卷,為的是祀神祈福,故有一定儀式。演唱之前,例須焚香,開首即唱《慶壽》,以後才是正本。正本書分為多回,長的可唱十餘小時。每當某神誕辰,宣卷往往通宵達旦。一般徒歌清唱,稱平卷,若加絲弦(二胡、三弦、月琴)伴奏,則稱“花捲”。演唱“平卷”,最少須三人,分任生、旦、淨、醜諸腳色,一人須兼數種不同行當。演唱時圍桌而坐,一人面南,稱“祿位”,亦稱“書位”,其職為翻卷本,多任旦角;一人東向,稱“福位”,亦稱“魚位”,以高音木魚擊節,多任雜色;一人西向,稱“壽位”,亦稱“醒位”,擊醒木以助演唱聲勢,亦以示唱調轉換或結束,多任生腳。若有四人演唱時,則尚有“茶位”,與“書位”並坐,司斟茶。三人演唱,則斟茶由“書位”或“醒位”兼勞。

發展

宣卷雖分生旦淨醜各種腳色演唱,但〔宣卷調〕無行當及男女腔之分,主要運用不同音色表現各種人物。當其中任一人“起腳色”敷唱文辭時,另兩人則幫唱“南無阿彌陀佛”。
舊時,宣卷藝人社會地位低下,均非專業,行中有“父不傳子”之習。〔宣卷調〕簡明流暢,易於上口,演唱時,可翻閱卷本,照本宣科,無記誦背讀之勞,愛好者稍有基礎即可應邀演出,所以,宣卷藝人並無嚴格的師承關係。宣卷班以“魚位”為首,多系自願組合成班,於神誕、慶壽、賀遷、祭奠時演唱。1950年起,宣卷班時聚時散,演唱活動時行時止,大率多在鄉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