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決定成敗[哲理哲思]

細節決定成敗[哲理哲思]

"細節決定成敗" 是一句俗語,也是一種哲理哲思,指的是講究細節能決定事件的走向。對於不清楚,不了解的事物不要輕易下定論,不要讓機遇悄悄溜走。也許一個決定,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決定了你的成敗。

基本信息

相關民謠

有一首民謠是這樣說的:丟失了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國王;傷了一位國王,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民謠的感慨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不禁使我們想起“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句中國傳統的古語。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古人還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話精闢地指出了我們要成就一番大事業,要有所作為,要獲得碩大的勝利果實,就要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把一個個小的勝利果實聚集起來,才能獲得更大的勝利果實。然而在我們的國家,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很多,而精益求精的執行者很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很多,而規章條款不折不扣執行的很少。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樹立細節意識,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

成也細節,敗也細節。什麼是細節?一般來講,細節就是細小的事物、環節或情節。可以形象地說,細節是轉動鏈條上的扣環,是千里鋼軌上的鉚釘,是太空飛船上的螺絲……

聯想生活

現實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注意了細節才能把事情辦得更加完美,注意了細節生活才會更真實更有意義。而忽視了細節,就會影響經濟發展,甚至釀成重大責任事故。

近些年,一些地方不斷發生煤礦瓦斯爆炸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大部分屬於安全管理細節沒有到位,違章操作造成的責任事故。有的地方因為一個服務細節做得不好,就影響了投資環境、影響了政府形象。一些項目決策由於前期工作做得不細、不深,造成了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複建設。一些領導幹部往往在生活細節上不嚴格要求自己,從量變逐步到質變,一步一步走上腐化墮落甚至違法犯罪的道路。

細節決定事物的成敗。就拿2003年2月1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時,美國哥倫比亞太空梭來說,升空80秒後爆炸,機上7名太空人遇難,而調查結果表明,造成這一災難的“兇手”竟是一塊脫落的泡沫擊中了飛機左翼前的隔熱系統。應該說,飛機整體性能等許多技術指標是一流的。但是一小塊脫落的泡沫就毀滅了價值連城的太空梭和7名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生命,實在是不值得。

現代商業上的成敗,細節也很重要,許多企業將大筆資金投入產品的開發,往往只是為了賺取百分之幾的利潤,而在生產中任何一個細節的失誤,就可能將這些利潤完全失去。許多人都認為進口的東西質量好,這是不無道理的。因為進口產品無論從操作、質量、做工上說,都很完善,而國產的產品僅從外觀上看,就有普遍的缺陷:外觀設計粗糙,產品說明書不簡潔,售後服務不到位……這些非內在因素很容易就將消費者拒於“購買”大門之外。

細節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視,掉以輕心;因其“細”,也常常使人感到繁瑣,不屑一顧。但就是這些小事和細節,往往是事物發展的關鍵和突破口,是關係成敗的雙刃劍。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樹立堅強的責任心。這就是說,抓落實,目標要細,要求要細,責任要細,措施要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克服華而不實的作風,都必須改變隨意性、粗放式的管理方式,都必須健全制度、堵塞漏洞,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在工作中要樹立堅強的責任心,什麼是責任心?責任無所不在:見義勇為是責任,幫助別人是責任,愛護集體是責任,維護民族尊嚴是責任,扶貧濟困是責任……責任給人以壓力,也給人以動力。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責任心,那么成功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痴人說夢。這個責任心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工作的責任、對人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總聽到有人說我只要對家庭、對工作、對別人、對自己有責任心就夠了,社會的責任跟我無關,太大太偉大,我承受不了。其實這話是極度錯誤的,人的責任首先是對社會的責任,有了對社會的責任才能有對家庭、工作、朋友、自己的責任,因為一個只知從社會、他人的責任獲取的人是根本無從談責任的。

一個人應當具備的優秀品質很多,而責任感是十分重要和可貴的。雷峰願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擰在哪裡都要負起應盡的責任,焦裕祿忍著病痛走訪貧苦百姓,孔繁森以微薄的收入供養藏族孤兒……眾多先進人物的思想和事跡,無不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古人云:"不患無策,只怕無心。"一個人的學識、能力、才華很重要,但缺乏責任感、責任意識、責任心,就不堪大用。即使小用也令人擔心。

責任感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很多事情沒有成功,不是我們沒有付出努力,而是我們忽略了一些細節——一顆螺釘鬆動足以讓太空梭灰飛煙滅;藥廠廠長一口痰失去了與外商合作的機會;入口處多一節拐彎的門,可以降低空調的耗電量;市長彎腰拾起眼鏡,引來了巨額投資……這一切都說明細節和責任足於決定成敗!

也許有人說,我們無法保證注重細節、感受責任就會為我們帶來成功,但如果我們要想取得成功,要想把工作做好,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我們必須注重細節,感受責任,保證每個細節都做好。我們生產的每一件產品,都關係著企業的聲譽與誠信,某個環節的細節做不好,必然影響我們的產品品質。只有養成注重細節、感受責任的工作習慣,才能把我們濟鋼的產品做好,才能使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乘風破浪、經久不衰。

由此可見,責任不是一個甜美的字眼,它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個人真正地成為社會一分子的時候,責任作為一份成年的禮物已不知不覺地卸落在他的背上。所以我們需要注重細節,樹立強烈的責任心,把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細。如果誰真正的把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細了,那么他也就是一位不簡單的員工,不平凡的員工。

公司需要這樣的員工!

所以,讓我們注重細節,感受責任吧!細節決定成敗,責任鑄就輝煌,讓我們抓住機遇,細緻紮實地走好成功路上的每一步!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縱觀《二十四史》,朝代更替,必源於統治者生活糜爛,作風腐化;國家機器千瘡百孔,近於癱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防微杜漸”,至理名言。紅花須綠葉相襯,明主須賢臣輔佐。唐太宗,曠世明主,每天還得照魏徵這面鏡子,時時自省,勤政愛民,方有貞觀之治的景象。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唐玄宗,耽於酒色,不理朝政,國勢日衰,白居易的《長恨歌》為證:春宵苦短日高升,君王從此不早朝。大唐盛世風光不再,終不免“安史之亂”。

也許不經意的失誤,會導致一場戰役的失敗,歷史也將因此而改寫。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馮玉祥的北京政府與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對峙,蔣介石決定北伐,於是馮玉祥的西北軍與閻錫山的晉綏軍商議合兵伏擊蔣介石的中央軍。不料,馮的電報員把集結軍隊的地點搞錯,以致貽誤戰機,最後和蔣軍在河南呈膠著狀。雙方都欲拉攏張學良的東北軍,馮給張出的價碼是全國三軍副統帥,此事被從事情報工作的戴笠得知,蔣立馬給張出更高的價碼,除三軍副統帥之外,還有六百萬兩黃金,並把內蒙古,河北,熱河劃歸張的勢力範圍,最後張學良揮師入關,與中央軍南北夾擊大敗馮閻聯軍,此次戰役雙方死傷總計30萬人,史稱中原大戰,為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亮劍》中的日本大佐山本一木有過這樣的理論:當雙方勢均力敵時,戰爭的天平將趨於平衡,也許一隻螞蟻就可以左右天平的傾向。我認為講的是非常有道理的,試想如果不是那個電報員的失誤,或許蔣介石早就魂歸西天了,這隻螞蟻可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小小操作失誤,也可能是指揮員的決策失誤,總之這隻看不見摸不著的螞蟻卻左右了戰爭的勝敗,它不容忽視。

也許一個輕率的決定會讓你悔恨終生。新中國物理學界的泰斗王淦昌(‘兩彈之父’鄧稼先的導師)早年留學德國,師從被愛因斯坦稱為‘德國的居里夫人’猶太籍物理學家梅特納。他曾經設計了一個實驗方案志在發現中子,大家知道:核子彈要爆炸必須中子‘點火’,所以發現中子具有劃時代意義。不過梅特納看過之後,保守的認為這個方案沒有可行性,王淦昌於是放棄了。兩年後,英國年輕的物理學家查德威克採用和王淦昌類似的實驗方案發現了中子,並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王淦昌師徒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不勝懊悔。有時候我們總是被慣有的思維支配著,這固然可以保證各位不會有大的失誤,卻也局限了各位的創新思維,很難有新的突破。對於不清楚,不了解的事物不要輕易下定論,不要讓機遇悄悄溜走。也許一個決定,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決定了你的成敗。

歷史故事

曹操獻刀刺董卓

曹操借王允寶刀去刺殺董卓,不料董卓後面有一面大銅鏡,他拔刀時被董卓看見。於是曹操假借獻刀,騙過董卓,隨即脫身。

查理三世(理查三世)墜馬身亡

1485年,英王理查三世與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開決戰。此役將決定英國王位新的得主。戰前,馬夫為國王備馬掌釘。鐵匠因近日來一直忙於為國王軍隊的軍馬掌釘,鐵片已用盡。請求去找。馬夫不耐煩地催促道:“國王要打頭陣,等不及了!”鐵匠只好將一根鐵條截為四份加工成馬掌。當釘完第三個馬掌時,鐵匠又發現釘子不夠了。請求去找釘子。馬夫道:“上帝,我已經聽見軍號了,我等不及了。”鐵匠說:“缺少一根釘,也會不牢固的。”“那就將就吧,不然,國王會降罪於我的。”結果,國王戰馬的第四個馬掌就少了顆釘子。

戰鬥開始,國王率軍衝鋒陷陣。戰鬥中,意外的不幸發生了,他的坐騎因突然掉了一隻馬掌而“馬失前蹄”,國王栽倒在地,驚恐的戰馬脫韁而去。國王的不幸使士兵士氣大衰,紛紛調頭逃竄,潰不成軍。伯爵的軍隊圍住了國王。絕望中,國王揮劍長嘆:“上帝,我的國家就毀在了這匹馬上!”

戰後,民間傳出一首歌謠: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隻馬掌。掉了一隻馬掌,失去一匹戰馬。失去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毀了一個王朝。

近代故事

20世紀30年代的台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後,稻穀收割後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乾,然後脫粒,砂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裡面。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式,用起來很多不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20世紀五十年代,中央決定在黃河上游建三門峽水電站,由於當時中國的科技隊伍還未成規模,就邀請蘇聯的水利專家聯合搞這個項目。有一次,中科院組織人員討論蘇聯專家的設計圖紙,當時中蘇處於蜜月期,再加上當時國內政治氣氛很濃厚,所以好些參加會議的人員違心地表示沒有異議,只有中國水利專家黃萬里提出一個建議:不能將排沙孔堵上,因為按照蘇聯專家的意見,施工結束時必須將排沙孔全部堵上。後來,毛澤東知道後,就對他的父親黃炎培開玩笑:“你們家的階級鬥爭很激烈啊。”當然,毛澤東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的,無可厚非,最終,設計圖紙被原封不動的照搬了。投入使用後不久,就發生了了大面的水災,其中關中平原受災最嚴重。80年代,鄧小平執政之後,政府又以每個排沙孔1000萬元的代價將其炸開。但是之前所造成的損失卻是不可估量的:大片大片的農田被淹沒,土地嚴重鹽鹼化,成千上萬的居民背井離鄉,間接的經濟損失更是天文數字。假設當初決策者不堵上排沙孔的話,我想損失可能是微乎其微了。有時候,一個細節的忽略,往往會造成重大災難;一些細節的不完善,往往是整體的性質發生變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堵塞排沙孔確實有畫蛇添足之嫌,是三門峽工程的一大敗筆。量的積累必然導致質的飛躍。只要我們能完善每一個細節,就一定會做好每一件事,必定會達到預期目的。

《成敗》一書所說的: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瑣碎的,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細節往往被我們忽視.隨著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要求人們做事認真,精細,否則會影響整個社會體系的正常運轉.對一個單位來說也是如此,單位要成功,就得靠每一個員工做好每一個細節.

就我們培訓中心而言,如果管理人員沒有做好每一個細節,中心的總體工作的正常運行就不能得到保證;教研培訓人員沒有做好每一個細節,就不可能保證教研培訓工作的質量.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菲利普·克勞斯比說:一個由數以百萬計的個人行動所構成的公司行為經不起其中1%或2%的行動偏離正軌.如我國前些年澳星發射失敗導致澳星爆炸,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一個單位若想成功,就必須把單位每個員工做的每個細節有機地聯繫,協調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才能使單位發展壯大.所以,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細節,從小事做起.古人有雲: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已故總理周恩來就一貫提倡注重細節,他自己也是關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範.

的確,細節在我們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魅力是無予倫比的.你可能因為對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機會,從而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修復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細節,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會更強大,因為成績與榮譽是一點一滴堆積起來的.沒有小的成功,哪來大的收穫.細節的文化底蘊與深刻含義往往是一般人難以把握的,相反,對細節有一定的認知,能用細節來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聰明又成功的人.他們了解細節之美,能靈活運用細節給他們帶來的財富,從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礫之中,也能閃爍出耀眼的光茫.細節是生活與事業中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但它的作用卻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勝人一籌,從而忽視小節,結果不但沒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敗.因為他們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會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樹連線而成,驕人的戰績更是無數細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細節,醞釀過程中的細節之美.只有這樣,你才會取得不斷的成功.

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對照自己的工作,確實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工作中急待提高,在細節上多下功夫,使自己不斷進步提高.

只要我們認真觀察生活,認真觀察社會,我們就一定會成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