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中藥]

紫藤[中藥]

紫藤,中藥名。為豆科植物紫藤Wisteria sinensis Sweet的莖或莖皮。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陝西、甘肅。北方為種植,長江以南有野生。具有利水,除痹,殺蟲之功效。常用於水癊病,浮腫,關節疼痛,腸寄生蟲病。

別名

招豆藤、朱藤、藤花菜、藤蘿、黃環、小黃藤、小黃草、紫金藤、轎藤、黃纖藤

入藥部位

莖或莖皮。

性味

味甘、苦,性微溫,小毒。

歸經

歸腎經。

功效

利水,除痹,殺蟲。

主治

水癊病,浮腫,關節疼痛,腸寄生蟲病。

相關配伍

1、治休息痢腸滑:藤蘿二兩,搗細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普濟方》)

2、治蛔蟲病:紫藤莖皮、紅藤各9g。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使用注意

莖皮中含有紫藤苷,紫藤苷有毒,能引起嘔吐、腹瀉乃至虛脫。

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莖或莖皮,曬乾。

形態特徵

紫藤,又名藤蘿樹。落葉攀援灌木,高達10m。莖粗壯,分枝多,莖皮灰黃褐色。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12-40cm;有長柄,葉軸被疏毛;小葉7-13,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1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幼時兩面有白色疏柔毛;小葉柄被短柔毛。總狀花序側生,下垂,長15-30cm,花大,長2.5-4cm;花萼鍾狀,先端淺裂,萼齒5,上部萼齒不明顯,疏生柔毛;花冠蝶形,紫色或深紫色,旗瓣大,外反,基部有2個附屬體,翼瓣基部有耳,龍骨瓣鈍,鐮狀,先端微彎;雄蕊10,二體;花柱內彎,柱頭頂生,半球狀。莢果長條形,扁平,長10-20cm,密生黃色絨毛。種子偏圓形,l-3顆。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疏林緣、溪谷兩旁,空曠草地,也栽培在庭園內。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陝西、甘肅。北方為種植,長江以南有野生。

性狀鑑別

本品莖粗壯,分枝多,莖皮灰黃褐色,複葉羽狀,互生,有長柄,葉軸被疏毛;小葉7-13,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幼時兩面有白色疏柔毛;小葉柄被短柔毛。

藥理作用

紫藤苷有毒,能引起嘔吐、腹瀉乃至虛脫。

相關論述

《夢溪筆談·補筆談》:“黃鐶即今之朱藤也。天下皆有,葉如槐,其花穗懸,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師人家園圃中,作大架種之,謂之紫藤花者是也。實如皂莢。《蜀都賦》所謂青珠黃鐶者,黃鐶即此藤之根也。古今皆種以為庭檻之飾,今人采其莖於槐幹上接之,偽為矮根。其根入藥用,能吐人。”

附註

本品常為園林綠化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