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德克

在索德克的照片上,我們看出他對人類幸福和痛苦的思索,人性光芒直逼內心。 在索德克的照片上,我們看出他對人類幸福和痛苦的思索,人性光芒直逼內心。

強·索德克(JanSaudek)(1935-),猶太人,捷克攝影家。強•索德克大部分作品都在“地下室”內拍攝,斑駁陸離的牆皮,也幾乎成了他攝影的註冊商標。同時,索德克從不拍靜物風景,只拍人物。在索德克的照片上,我們看出他對人類幸福和痛苦的思索,人性光芒直逼內心。

人物簡介

強·索德克的地下室攝影強•索德克(JanSaudek)是猶太人,1935年3月13日生於布拉格的一個銀行職員之家,他父親的所有兄弟都死在集中營。學習成績太差,他16歲就開始在一家印刷廠當製版工,一直乾到近50歲。1958年與瑪利亞結婚並生有兩個孩子。他自述喜歡攝影是受了愛德華•施泰肯《人類一家》的影響,不過這影響仿佛教訓,他取了反面:施泰肯跑到世界各地去抓拍;索德克則沉迷於擺拍,起先在戶外,1970年代之後都呆在他那間陰冷的地下室。他用的相機,開始是柯達的業餘相機小布郎尼型,一用十幾年,辦完個展後才添了專業相機。他說:“我從來不太在意技巧或風景,只對人類表情感興趣。”他拍攝的照片給了觀看的人們以極大衝擊,憑藉獨一無二的影像實踐使他成為捷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個攝影家之一。
索德克自己是工人,與社會底層交往,找來的模特也相當俗氣。地下室是他的幻想劇場。那裡牆面斑駁,地板潮濕,有一扇什麼也看不見的窗子,書籍、底片、衣物、肥皂,都散發死亡的氣息。他主宰一切,而那些豐乳肥臀的女人自豪地掀起或脫下衣裙,炫耀身體的旺盛情慾;或者穿上老式戲服,擺出一個誇張又僵硬的造型;他自己也常常激情出演,主導這場滑稽劇;許多照片是手工上色的,色彩俗麗而不真實。當時捷克攝影主流是紀實,索德克的作品怎么看都應該歸入色情。他的住所多次被搜查,照片和底片被沒收,國家安全局還根據照片審問模特兒及其親友。有一次警察沒收了他的牛仔褲,使他不得不穿著內褲回家。他曾經被迫定期到警察局匯報自己的行蹤。他描述自己的生活:“我獨自工作著,很少人了解我在做什麼。我在工廠整天工作,有時也加班——生活和買照相材料是夠了。”

人物生平

從前的捷克,一個男人從早上6點到下午3點都在工廠里幹活。強•索德克住在一間牆皮斑駁、霉味刺鼻的地下室里,地下室的小窗對著的是一片陰沉幽暗而狹小的空間。這個人就是強•索德克(JanSaudek)。70年代早期,他找到了這個地下室,並把它變成了自己的避難所,在這裡,索德克的生活發生了一次決定性的轉折。如果沒有超凡的想像力,他恐怕難以像以前一樣在這裡繼續他的攝影。索德克生活窮困,除了一輛上下班用的腳踏車和一架老式的潘太康(Pentacon)6型相機外,他幾乎一無所有。而他最大的財富就是他那勃勃的野心和延綿不絕的巨大活力。索德克是猶太人。除了他和他的孿生兄弟,他的家人全部死在二戰時的德軍集中營里。他和他的孿生兄弟在集中營里備受了活人實驗的折磨。那時,他才不到十歲。在60年代初期,索德克的照片大多表現的是家庭成員、孩子和朋友們,他們的存在空間決定了他攝影的範圍。他還常常到大街上拍照,他讓人們靠著牆或者在花園裡,用抓拍的方式為拍下他們最為自然的瞬間。進入70年代以後,索德克的攝影舞台越來越集中到了“地下室”,而那斑駁陸離的牆皮,也幾乎成了他攝影的註冊商標。我們很難構想假如他沒有搬入這個地下室,索德克的創作會向哪個方向發展,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對風光和靜物攝影毫無興趣。他的欲望和野心促使他只能選擇那種直接面對活生生的人的拍攝方式。大概在1974年,當他已經開始大量地拍攝裸體照片時,他還對一位朋友說他很想嘗試作一些報導攝影,但是由於條件所限,他未能在這個方向上繼續發展下去--他賴以為生的工作只能讓他勉強餬口,而且這也使他根本沒有時間在白天攝影。索德克令人極為尊敬的是他攝影的疏離品格。與他同時代的攝影師不同的是,1968年前蘇聯對於捷克的入侵所造成的精神創傷並沒有阻止索德克創作出新的東西。
在他的視覺世界裡,社會現實沒有一席之地——不管在1968年之前還是之後。在一位名叫強•帕拉奇(JanPalach)的大學生自殺那可怕的一天之前,他對任何政治事件都漠不關心。對索德克而言,60年代末是他人生巨大的轉折時期。
索德克從不拍靜物風景,只拍人物。在索德克的照片上,我們看出他對人類幸福和痛苦的思索,人性光芒直逼內心。充滿張力的畫面,處處綻放著一種生命的花朵,所有的不安和罪惡感,都被強大的欲望吞噬。孕育死亡,悲歡離合,激情無處不在。我們看慣了追求光影、追求女性身體曲線的人體攝影,但索德克似乎並不在意這些技術和感官上的東西,因而看到的可能不是期待中的美麗胴體,而是在布拉格那處地下室若明若暗的光線中,被索德克用相機戲劇性地演繹出來的生活狀態和生命本質。
創作作品
他最早的一張照片攝於1951年,一個半裸的男人躺在地上,兩臂伸開,仿佛要擁抱世界。在1959年的照片"嘿,喬!"中,一個寬肩的男人把他的小機車停在摩爾多河岸邊,仿佛在等待著什麼。在"愛的連線"(1960年攝)中,可以從高處看到一對穿牛仔褲的年青人像做愛狀地趴在地上,他們的手腕被鐐銬銬在一起。這些畫面都強烈地表露出這個年青人的澎湃的激情,而他並不知道在哪兒渲瀉他的能量。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愛的欲望使他很快將自己的人生之船駛進了婚姻的港灣。
索德克的攝影方式可以從他的名作《生活》(1966年攝)的誕生過程得到恰當的解釋:他想拍攝高大、健壯的父親保護者般把他幼小的新生兒愛撫地抱在胸前這樣一張照片。開始他以為一個當舉重運動員的朋友完全可以勝任,可在拍攝時,他發現這個人對於父親如何抱小孩毫無感覺。索德克索性自己作了模特,結果倒傳達了一個令人驚奇的信息--父親和孩子間的親密關係是打動人的核心,它比展示健碩的肌肉更重要。索德克1970年以後拍攝的攝影作品給人的印象是這位藝術家已背離了外部世界,實際上,可能他離群索居--搬進地下室定居是一個下意識的策略,他不過是想退出戰場,避開強權的魔掌。索德克富有挑戰性的人格使他在公眾生活中毫無安全感。比如說,在60年代初期,有一次警察沒收了他的牛仔褲,使他不得不穿著內褲回家。直到今天,“鐵幕”已經拉開9年了,海外來的訪問者發現他的地下室仍然窗簾緊掩,仿佛這位藝術家的住所永遠都在舉行一次躲避外部視線的秘密會議。
當人們仔細觀看他僅有的幾張在室外拍攝的照片時便不難發現,照片中所有的布景的布置與影室里的一樣精心。現實中的事物永遠別想進入畫面。比如在他1975年拍攝的《120km/hr》:一輛蒸汽機車從一個封閉了的路口急馳而過;一個孩子坐在欄桿上;蓬勃的茅草和坑坑窪窪的路面表明這個路口已經關閉很久了。照片中的細節集中反映了它所要揭示的幾乎全部的含義:當時,護照和交通是受到嚴格管制的。索德克知道如何將現實的景物"擺布"到他的照片中來,從而取得一種超現實的效果。
索德克的照片中總是充盈著一種史詩般的悲劇色彩:比如那張展示一隻手拿著一枚紀念章的照片,可能是一個失去了妻子的悲傷的朋友(1974年攝);而哀傷從頭到尾貫穿於"愛情故事"(1974年攝)中--一朵插在水杯中的玫瑰,漸次開放,花瓣又一片片凋謝;一個男人義無返顧地走了,絕望的女人上吊自盡(1977年攝);而他在週遊美國期間所激發的所有的混亂,都集中反映在一個人吊掛在巨大的廣告牌上的那張照片中(1969年攝)。只有那么一次,為了拍攝他的父親,索德克放棄了他"戲劇人生"的拍攝方法--他父親站在一個猶太教墓地的墓碑中間,衣衫襤縷。照片拍得單純而含蓄。在索德克日益張揚而富戲劇化的攝影世界裡,這無疑是個例外,但照片同樣充滿了濃郁的悲傷(1974年攝)。捷克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被迫接受別人強加給他們的局面,他們最重要的適應能力就是為自己營造一個充滿幻覺、不可思議的現實世界。從未想要移民的索德克在這方面是一個地道的大師。在1976和1977年間,他開始把那扇小窗布置上一些使人看上去陰鬱的夢幻般的景象進行拍攝。有意思的是,他在黑白照片上進行手工著色的嘗試緊接著就開始了。安娜·法羅娃認為這種色彩的處理是他對所謂自然的對抗,而丹尼拉·莫拉茲科娃把這看作是索德克與社會現實徹底的隔斷。
索德克的"窗畫"照片使人很容易認為是約瑟夫·索德克"我影室的窗子"的再版。在二次大戰期間,在納粹的恐嚇下,約瑟夫·索德克撤進了他後院的影室里,他注意上影室的窗子:透過玻璃上被雨水沖刷的痕跡看過去,是絢麗的白雲。他把它拍下來,再把這個透明的景像影罩在其他照片上。這仿佛是他本人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強·索德克思想的眼睛卻非常自如地徜徉在千變萬化的"窗畫"景致當中,他用激進的方式從根本上轉化著他的發現:用蒙太奇的手法,他製造了一個步行者匆匆而過的形象、藍天白雲下噴氣式飛機留下的尾氣、月亮和星星。然而這一切都並沒有什麼希奇之處:儘管窗戶中變幻著各種奇妙的景觀,但我們依然看到情人正走過來,我們沒有看到有誰離去。
但是,在索德克勃勃活力的後面,卻是如丹尼拉·莫拉茲科娃所言的對於存在的巨大恐懼。這不僅是因為從童年起他就一直處於納粹對猶太人迫害的恐懼中,或者是僅僅由於是德國血統,他們家還得在1954年為生存而抗爭。而且是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他一直作為一個外來者而受到當局的嚴格審查。另外,正如丹尼拉·莫拉茲科娃所說的那樣,每個藝術家都在為失去創造力和自我懷疑能力以及隨之而來的衰落和死亡而恐慌--每隔5年,索德克就要為他的情人維羅尼卡(Veronica)拍照--很顯然,這是藝術家為他自己的不自信所進行的抗爭:儘管時光無情地流逝,但為了個人生命中那美好的瞬間,他仍要竭盡全力。
作品特色
強·索德克與有意識地尋找痛苦和不幸的美國攝影家喬•彼得•威金不同的是,索德克的作品少有令人煩擾的因素。他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屋子裡拍照,無論誰走進他的工作室,也就進入了他控制的領地,這裡執行的是他自己的法律。他為自己的模特創造了一個幻想的世界。美國肖像攝影家伊文•佩恩的工作方式與索德克非常相似:他總是用一個攜帶型的攝影帳篷為自己圍出一塊天地:“我把人們帶到我影棚的相機前,讓他們與自然環境隔離開來,並不只是為了將他們孤立出來,而是為了徹底改變他們。”索德克並不滿足於佩恩所說的這種“改變”,他要讓模特脫掉他們的衣服、換上戲裝進行表演。1991年丹尼拉•莫拉茲科娃(DanielaMrazkova)在她關於索德克的專著里談到過這些女人:“她們心甘情願地參入到這場遊戲中去。她們按照他的構想,脫光身子,或者穿上點什麼,擺出些造型。”
人們對索德克的影像的看法可能是很純真的:那只是一個女人把她自己獻給一個男人的最佳典範。實際上詩人奧古斯特•馮•普拉登就曾說過:“創造物都反映出創造者的喜悅。”即使拋開那些男女性關係和人性等問題不談,還沒有哪個攝影師能像索德克那樣那么親密、那么長時間地與他所面對的女人們合作。在他的攝影中,他從各個可能的方面,探索著女性肉體上的奇觀--他不僅是個旁觀者,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一個參與者。他自己也曾很清晰地解釋過這一切的含義:"我不可能描繪別人的生活,我只能描繪我自己的。”
顯而易見,對於觀眾來說,最有意思的照片無疑是那些在索德克和模特兒之間流動著“性格氣質”的作品。例如用牙齒叼著自己的汗衫、擺出一幅挑逗架勢的“瑪麗142號”;戴著花冠、優雅地擺出一副男人氣的“蘇珊娜”;或者挑戰般的展露著自己瘦骨嶙嶙的胸部的“呵,這是處女伊爾斯”等。觀看這些照片,就仿佛在目擊一次親密的對話,攝影師的目光集中在與他對等的人物身上--最少在70年代早期,索德克只拍攝人物膝蓋以上的部分,使得他們面對的距離非常近。但索德克也會在照片中引進一些衰敗的背景:歲月的滄桑留在牆壁上,可是他不會讓那些年輕的光線柔和的肉體落上什麼歲月的痕跡。另一方面,他則刻意在一些照片上展示歲月對體形和皮膚的影響,他把視線聚焦在女性特有的舉止上:年輕的姑娘從鏡子中凝視她的後背;她們如何撫摩自己乳房,或者如何展示的她們的順從。索德克讓人想起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托馬斯,一個迷戀於在每一位被征服的女人身上發現區別於他人的“微妙差別”的人。
索德克後來的成功應該歸功於他能用人們普遍可以理解的畫面表達深奧的道理的超凡能力。他極少告訴讀者他自己的日常生活,但他的照片卻把一個生活在偽共產主義強權體制下人的生活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渴望自由,可是只有在夢中才能見到自由。這種巨大的矛盾促使他對愛德華•施泰肯在“人類一家”中所表露出的美好夢想愈加心嚮往之。這個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首展的攝影展將人從生到死的每一個瞬間,濃墨重彩地全面展示了出來。這個展覽在世界44個國家的首都展出,它所宣揚的樂觀主義信息是,世界的聯合要比分裂好的多。施泰肯在一次發言中說:“我們生,我們死,我們之間沒有什麼區別。我們每個人與別人一樣,我們都是人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