紕漏

紕漏

紕漏,指因疏忽而產生的錯誤疏漏。” 清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十二·建康實錄》:“其麤疏紕漏,不可勝摘。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一章:“如果不是 小楊 作風嚴厲,很可能還會出一點小小的紕漏。布帛、絲縷等破壞披散〖dishevel〗。

基本資料

詞目:紕漏

拼音:pī lòu

注音: ㄆㄧ ㄌㄡˋ

英文:careless mistake

釋義

讀音:pī lòu

紕 拼音:pī,筆劃:7

部首:糹 五筆輸入法:紕 xxxn 漏 infy

基本解釋

[careless mistake;small accident] 因疏忽而產生的錯誤疏漏

詳細解釋

1. ;錯誤疏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 宋 孔平仲《續世說》兩書均有《紕漏》篇,記謬誤不合之事。清 錢謙益《讀杜小箋上·送高三十五書記》:“ 劉辰翁云:‘崆峒,猶言一大地也。’紕漏至此,稍知《兔園冊》者不為,而世猶宗之,何也?” 清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十二·建康實錄》:“其麤疏紕漏,不可勝摘。”

⒉ ;指錯誤,事故。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一章:“如果不是 小楊 作風嚴厲,很可能還會出一點小小的紕漏。”

基本解釋紕

布帛絲縷等破壞散開:線紕了。把這一團毛線紕開。

(紕)

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素絲紕之”。

所鑲的邊緣:“縞冠素紕”。

(紕)

古代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所織的獸毛布。

筆畫數:7;

部首:糹;

筆順編號:5511535

詳細解釋紕

【名】

疏忽;謬誤〖mistake〗

五者一物紕繆。——《禮記·大傳》

如:紕越(過失,錯誤);紕妄(謬誤虛妄);紕戾(訛錯;不合情理);紕亂(錯亂);紕僻(錯誤)

通“妣”。已故的母親〖deceasedmother〗

自傷紀考紕。——《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

【動】

布帛、絲縷等破壞披散〖dishevel〗。如:紕疏(布帛經緯鬆散);紕薄(布帛之類絲縷稀疏);紕縵(經緯稀疏的帛);紕纇(布帛等織物稀疏而有毛病。猶言次品);紕軟(稀疏柔軟)

另見pí

紕漏

pīlòu

〖carelessmistake;smallaccident〗因疏忽而產生的錯誤疏漏

紕繆

pīmiù

〖mistake〗差錯,謬誤

【名】

(形聲。從糸,比聲。本義:緣飾;邊緣)同本義〖edgewithlace,border,etc.〗

從糸,比聲。謂氐所制毛布。——《說文》。按,此字本當訓“緣”也。

紕,緣也。——《廣雅》

縞冠素紕。——《禮記·玉藻》。註:“邊緣也。”

【動】

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rimwithlace〗

紕,飾也。——《爾雅》

素絲紕之。——《詩·鄘風·乾旄》

紕以爵韋六寸。——《禮記·雜記》。註:“在旁曰紕。”

另見pī

紕漏:

差錯;漏洞:不放過任何紕漏。

英文解釋:a careless mistake; a small accident; a slip; something going wrong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