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背桂

紅背桂

紅背桂也稱青紫木,為大戟科常綠灌木,葉面綠色,葉背紅色,隨風吹動,紅綠翻掀,乍看上去好似滿樹紅花,加之姿態婆娑,常被養花者作為盆栽觀賞。紅背桂原產中國廣東、廣西、海南及越南等地,性喜溫暖濕潤,忌烈日,宜半陰,不耐寒,宜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紅背桂紅背桂

常綠灌木,高達1米許;枝無毛,具多數皮孔 。葉對生,稀兼有互生或近3片輪生,紙質,葉片狹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4厘米,寬1.2-4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疏細齒,齒間距3-10毫米,兩面均無毛,腹面綠色,背面紫紅或血紅色;中脈於兩面均凸起,側脈8-12對,弧曲上升,離緣彎拱連線,網脈不明顯;葉柄長3-10毫米,無腺體;托葉卵形,頂端尖,長約1毫米。

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頂生的總狀花序,雄花序長1-2厘米,雌花序由3-5朵花組成,略短於雄花序。雄花:花梗長約1.5毫米;苞片闊卵形,長和寬近相等,約1.7毫米,頂端凸尖而具細齒,基部於腹面兩側各具1腺體,每一苞片僅有1朵花;小苞片2,線形,長約1.5毫米,頂端尖,上部具撕裂狀細齒,基部兩側亦各具1腺體;萼片3,披針形,長約1.2毫米,頂端有細齒;雄蕊長伸出於萼片之外,花葯圓形,略短於花絲。雌花:花梗粗壯,長1.5-2毫米,苞片和小苞片與雄花的相同;萼片3,基部稍連合,卵形,長1.8毫米,寬近1.2毫米;子房球形,無毛,花柱3,分離或基部多少合生,長約2.2毫米。

蒴果球形,直徑約8毫米,基部截平,頂端凹陷;種子近球形,直徑約2. 5毫米。花期幾乎全年。

生長環境

不耐乾旱,不甚耐寒,生長適溫15-25℃,冬季溫度不低於5℃。 耐半陰,忌陽光曝曬,夏季放在庇蔭處,可保持葉色濃綠。要求肥沃、排水好的沙壤土。

分布情況

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等中國南部地區。

繁殖方法

因紅背桂種苗需求量大,所以廣泛採用扦插快速育苗方法。

扦插時間

最佳時間為春芽尚未萌動前,此期間的枝條內含激素豐富,營養物質積累多,插後溫度回升,插穗很快產生癒合組織。如錯過時機,則可在春梢停止生長後,花芽和秋梢尚未萌動前的7月下旬至8月中旬扦插,但必須選用當年春季萌發生長的嫩枝作為插穗,才能達到理想的成活率。

插床準備

紅背桂紅背桂

扦插時,選向陽地方,挖一個長12米、寬1.2米、深0.7米的平底長方形坑,底部填寫層厚度為40厘米的蓄糞,或其他生熱物質,上面再鋪一層15—20厘米的蛭石、珍珠岩,作為苗床扦插基質。扦插後,搭一個高為50厘米的塑膠小拱棚和高度為1米的涼棚。苗床做好後,用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嚴格進行土壤消毒,防止發生幼苗立枯病和腐爛病。

扦插操作

扦插時選健壯無病蟲害的頭年生秋梢作為插穗,剪成長8—10厘米,保留頂端2—3片葉,然後用0.05%—0.1%的萘乙酸水溶液,浸泡插穗基部2厘米處約5秒鐘,隨剪、隨浸、隨插。插時按10×10厘米株行距,先用木(竹)棍扎一小洞,插入插穗,復基質後輕壓實,用細孔噴壺澆透水,然後蓋上薄膜和草簾涼棚。秋季扦插方法與春季相同,但應特別控制好溫度,以免溫度過高影響成活。

插後管理

紅背桂紅背桂

【溫度】:嚴格控制苗床基質的溫度在26℃—28℃,空氣溫度控制在23℃—25℃,注意氣溫不能高於地溫,否則插穗會發芽後生根,甚至不生根,造成假活現象,以至枯萎死亡。

【光照】:扦插7—10天后,涼棚透光度達到30%左右,使插穗能接受稀薄散射光,以利於葉片進行光合作用,促進插穗基部產生癒合組織而開始生根。當插穗80%左右生根,根長2—3厘米時,即揭去薄膜,上午11時前及下午5時以後揭去草簾,促進幼苗健壯生長。

【水肥】:扦插後,每天至少要進行二三次噴霧,每隔二三天進行通風換氣,保持基質濕潤,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90%左右。同時,在插穗生根後,用0.2%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進行葉面噴肥,每星期一次,促進苗木生長。

播種法

4~5月份紅背桂果實成熟,當果皮由綠色變為紫黑色時即可採收。桂花種子有後熟作用,至少要有半年的砂藏時間,採收後灑水堆漚,清除果肉,置陰涼處使種子自然風乾,混砂貯藏,砂藏後可秋播或春播。砂藏期間要經常檢查,防止種子霉爛或遭鼠害。播種繁殖一般採用條播的方法。播種前要整好地,施足基肥,亦可播於室內苗床。

播種時將種臍側放,以免胚根和幼莖彎曲,將來影響幼苗生長。播後復蓋一層細上,然後蓋上草占,遮蔭保濕,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當年即可出苗。每畝用種量約20千克,可產苗木3萬株左右。小苗於苗床生長2年後,第3年可移植栽培。實生苗開花較晚,定植8~10年後方能現花

嫁接法

紅背桂嫁接砧木多用女貞、小葉女貞、小蠟、水蠟、白蠟和流蘇(別名油公子、牛筋子)等。大量繁殖苗木時,北方多用小葉女貞,在春季發芽之前,自地面以上5厘米處剪斷砧木;剪取桂花1~2年生粗壯枝條長10~12厘米,基部一側削成長2~3厘米的削麵,對側削成一個45度的小斜面;在砧木一側約1/3處縱切一刀,深約2~3厘米;將接穗插入切口內,使形成層對齊,用塑膠袋綁緊,然後埋土培養。用小葉女貞作砧木成活率高,嫁接苗生長快,壽命短,易形成“上粗下細”的“小腳”現象。用水蠟作砧木,生長慢,但壽命較長。盆栽紅背桂多行靠接。用流蘇作砧木,靠接宜在生長季節進行,不宜在雨季或伏天靠接。靠接時選二者枝條粗細相近的接穗和砧木,在接穗適當部位削成梭形切口,深達木質部,長約3~4厘米,在砧木同等高度削成與接穗大小一致的切口,然後將兩切口靠在一起,使二者形成層密結,用塑膠條紮緊,癒合後,剪斷接口上面的砧木和下面的接穗。嫁接苗的根系因砧木而異。

移栽育苗

春季繁殖秋末冬初即可移栽,秋插次年春移栽,一般移栽苗培育一年後即可裝盆或移入露地。

盆栽管理

盆土選擇

各種質量的盆都可以用,而以種植在通透性較好的土陶中生長最佳,但置於室內欠美觀,可外套一個瓷盆,或是直接用宜興盆、塑膠盆或瓷盆栽種,在盆底墊一層5厘米到8厘米厚的碎磚或碎硬塑膠泡沫,增強其透氣濾水,以防爛根。培養土宜選用疏鬆肥沃的微酸性沙質壤土,可用腐葉土和菜園土等量混合後,再加10%-20%的河沙或珍珠岩為好。2年翻盆換土一次,並隨著植株的長大而換用大一號的盆,忌用大盆種小苗,否則不僅生長不好,還有爛根的危險。

水肥管理

紅背桂紅背桂

紅背桂喜濕潤,但忌澇。在生長期要常澆水,保持盆土偏濕潤,但忌漬水,以增加空氣的濕度而降低溫度。室內栽培可用一隻較大的盤子托在盆下,常向盤中注水,使之自然蒸發,達到小範圍增降溫的效果。冬季7天-10天澆一次水即可,以偏乾一些為好,過濕易爛根,過乾植株失水,葉黃脫落,甚至死亡。種植或翻盆換土時,可適時施些複合肥作底肥,生長期半月左右施一次含氮磷鉀的複合肥即可,花期可加噴兩次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盛夏和冬季不施肥。

適宜環境

紅背桂是亞熱帶植物,喜溫暖,亦稍耐寒。它喜半陰,喜散射光,而忌強光直射,故在室內宜置於空氣流通,而較明亮的客廳、書房的窗台附近,置於與視線平行或略高一點的地方,能同時看到葉的兩面,則觀賞效果更佳。室外的植株宜放在大樹下或北牆下,如被強光直射,葉易焦枯,失水觀賞價值。同時應注意無論任何季節,也無論室內外,如過陰則生長不良。冬季應移入室內,置於能接受直射光的視窗前,保持室溫在0℃以上,可安全越冬。

修剪分枝

紅背桂紅背桂

紅背桂雖能自然分枝,但為使其樹形美觀,還需要適當修剪,春季結合修剪,將剪下的老枝條作插穗,6月下旬至7月可剪取少許上年的老枝和當年春季萌發已半木質化的枝條作插穗,長10厘米-15厘米,將下中葉片剪掉,蘸VB12或硫磺粉、生根粉,插入無肥料的素砂土,澆水後,置於陰處,常向葉面噴水保濕,1月左右可生根,再過1月即可帶土移栽定植。此外栽種四五年以上的大叢植株,可於春季翻盆換土時,採用分株繁殖法,將植株從根部連線處用利刀切割分為數盆栽種即可,但忌分得過小,每盆至少要有3株-5株直立莖。

病蟲防治

常見炭疽病、葉枯病和根結線蟲病危害。

炭疽病、葉枯病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根結線蟲病可施用3%呋喃丹顆粒劑進行防治。

主要價值

景觀用途

紅背桂枝葉飄颯,清新秀麗,盆栽常“點綴”室內廳堂、居室(不適宜長期擺放室內,有致癌可能性,來源於《科技之光》),南方用於庭園、公園、居住小區綠化,茂密的株叢,鮮艷的葉色,與建築物或樹叢構成自然、閒趣的景觀。

藥用價值

紅背桂紅背桂

【出處】:始載於雲南藥用植物名錄。

【英文名】:all-grass of Cochinchinese Excoecaria

【別名】:葉背紅、金鎖玉、箭毒木、天青地紅。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紅背桂的全株。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淨,曬乾或者鮮用。

【化學成份】:從同屬植物土沈香 E. Aga-llocha L. 中分離出二萜原酸酯。

紅背桂紅背桂

【性味】:辛;微苦;平;有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活血止痛。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全草,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經活絡,止痛的功能。用於麻疹、腮腺炎、扁桃體炎、心絞痛、腎絞痛;腰肌勞損。——新華本草綱要

毒性

會分泌促癌物質,此物不僅全身上下帶毒,連種過此類植物的土壤也都被檢測出含有致癌物的激活成分。紅背桂屬促癌變類植物,可誘發鼻咽癌和食管。紅背桂乳汁毒性較大,含有激活EB病毒的物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