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巾軍北伐

紅巾軍北伐

紅巾軍北伐是一次歷史事件,1355年(元至正15年)二月,劉福通將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從碭山夾河迎至亳州稱帝,國號大宋,改元龍鳳。又利用“明王出世”的宣傳效果,稱韓林兒為“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紅巾軍一時都接受了大宋政權的領導。1357年(至正17年),劉福通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分兵三路北伐,兵鋒直指大都。紅巾軍軍旗上更書寫“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但由於力量分散,後方空虛,一事無成。結果,元軍於(元順帝至正19年,小明王龍鳳5年)八月搶回汴梁,但北伐卻沉重的打擊了元朝腐朽統治,加速了其滅亡。

東路軍

紅巾軍三路伐元示意圖紅巾軍三路伐元示意圖
1357年(至正17年),十一月劉福通以毛貴軍為東路軍北伐,進展相當順利,一路開疆拓土,連戰皆勝,經海路,克萊州、平益都、北上滄州、柳林、直逼大都,但由於孤軍深入,在柳林敗與元將劉哈喇布哈之手,毛貴最後撤回濟南,東路軍北伐失敗。
東路軍是紅巾軍北伐的主力之一,其統帥為毛貴。毛貴原是徐州芝麻李麾下的將領。
至正十二年,元相脫脫親率大軍攻破徐州,芝麻李雖然逃脫,但於一個月後被俘,立刻被歡天喜地的地方官械送京師。然而,由於脫脫在攻破徐州的時候,就忽悠皇帝稱已經捕獲芝麻李,所以對這個突然冒出來的真“芝麻李”很是頭疼。相爺左思右想,最後下令將他暗地裡解決掉,於是芝麻李才走到雄州,就被稀里糊塗地殺掉了。
趙君用與彭大(就是蕭縣城南的老彭了)突圍殺出,逃到濠州,被郭子興、孫德崖等人收留。但趙君用當慣了大哥,不習慣居於人下——在濠州城裡惹是生非,反客為主,反倒把主人郭子興等擠兌到一邊去了。郭子興和彭大談得來,而孫德崖等人則巴結討好趙君用,雙方矛盾日深。某日,趙君用竟然派人把郭子興抓起來,交給孫德崖毒打一頓,還打算做掉他。多虧郭子興的干女婿是個智勇兼備的人物,他說動彭大出面,搶出了郭子興。這位干女婿,就是前面那個皇覺寺里的見習和尚朱重八,他娶了郭子興的干女兒馬小姐後,成了有身份的人,所以也有了個文縐縐的名字,叫做“元璋”。朱元璋見和趙君用這票人實在沒法子共事,只得帶著他二十四個鐵桿兄弟離開濠州,自立山頭。
趙君用等人吃光了濠州的糧食後,只得移駕他去,於至正十六年攻破淮安路。龍鳳政權設淮安等處行中書省,以趙君用為行省平章,跟著趙君用的毛貴從此也就成為龍鳳政權的人了。至正十七年的二月,毛貴奉命率軍由海州出海,乘海船登入山東半島,於二十七日攻克膠州,三月十二日攻克萊州,二十六日攻占重鎮益都路、般陽路,聲勢大振。
元朝見山東形勢不妙,調派江淮行樞密院副使董摶霄為山東宣慰使,與知樞密院事布蘭奚一同率軍進入山東,但均為毛貴擊退。四月底,毛貴所部又克莒州、濱州,並西進攻占了濟寧路、東平路、大名路、東昌路等地,元朝防守黃河的民軍將領田豐也投降了毛貴。毛貴軍切斷了元王朝的經濟命脈,連線南北漕運大運河,給在經濟上給元朝以沉重打擊,搞得朝廷只好招安叛伏無定的海盜方國珍,由他負責用海船將江南的糧食自海路運往北方海口以轉入供應大都。
至正十八年二月底,毛貴軍攻占濟南,在山東站穩了腳跟。龍鳳政權隨即設立益都等處行中書省,以毛貴為平章。毛貴是當時龍鳳政權中難得的軍政雙優人才,通過他的苦心經營,山東成為紅巾軍穩固的根據地。攻占濟南後,毛貴繼續北伐,進入河北,在南皮與元將董摶霄大戰。董摶霄是當時元朝名將之一,在浙江與彭和尚、項普略紅巾軍的戰鬥中立有大功,此戰中他親自拔劍督戰,被紅巾軍亂槍刺死。毛貴軍接連攻占清州、滄州、河間,並占據長蘆鎮。三月,毛貴水陸並進,攻克薊州,前鋒抵達今北京通縣境內的棗林、柳林,擊殺元樞密副使達國珍,離大都僅有一百二十里的路程。
元朝廷震驚,順帝下詔各地勤王,有些膽小的官員甚至建議遷都。然而毛貴也已是強弩之末,河南的元軍精銳趕來,雙方在柳林會戰,紅巾軍不利。加之關先生等人的中路北伐軍又遲遲未能趕來增援,毛貴遂退回山東,已占領的河北各州縣又被元軍奪回。

中路軍

至正17年6月劉福通派關先生、破頭潘率主力北伐,從山東曹州出發西進山西,克雁門關、大同、上都,震動大都。公元1359年(元順帝至正19年,小明王龍鳳5年)元月,大軍攻克遼陽。史書載“破頭潘.關先生趨全寧,焚魯王宮府,駐居遼陽。賀太平當相位,奏用其子也先忽都。時也先忽都為詹事,以為總兵大將軍,取遼陽。……至則關.潘軍日治戰馬,一無退意,也先忽都畏之,縮跡不前,竟潰而歸”。
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等人率領,於至正十七年九月越過太行山,攻入山西。他們連續攻占陵川、高平、潞州等地,威脅冀寧路(今太原)。元朝調陝西的察罕帖木兒軍東援,紅巾軍進攻受挫,退入太行山休整。至正十八年春,毛貴率東路軍攻入河北,吸引了大量元軍北援,毛貴部將王士誠、續繼祖等也自益都出發,攻懷慶路、破晉寧路。中路軍壓力驟減,也趁機分兵攻取絳州、沁州、冀寧、大同等地,但這支紅巾軍光惦記著占地方了,沒有給予毛貴北伐軍更直接的支持,導致毛貴軍在大都郊區受阻,只得退回山東。
毛貴退軍後,北方的各路元軍立刻入晉打擊中路軍。五月一日,察罕帖木兒遣軍攻占冀寧;五月八日,關保敗紅巾軍於高平;六月十三日,關先生、破頭潘攻克遼州。虎林赤率軍來攻,關先生等西去,再克冀寧路;九月,關先生攻打保定路,不克,遂西破完縣。鑒於與東路軍已無法會師,關先生等乃決議北攻大同、興和,進軍塞外。十月,中路軍攻破大同,十二月九日,攻克元上都開平城,焚毀了那裡宏偉華麗的宮殿。
上都城是元王朝在塞外的政治中心,皇帝每年要在這裡避暑、辦公達半年之久。上都的陷落,對元王朝是一個嚴酷的打擊,大家都對這個王朝是否還能繼續存在產生了疑問。紅巾軍的出塞,還引發了蒙古汪古部落的回響,元趙王馬扎罕吃驚不小,乃至於微服遁去。
中路軍在上都呆了七天,轉向東進,攻破全寧路,焚毀元魯王府。至正十九年正月十三日,又攻破元遼陽行省省會遼陽路,殺懿州路總管呂震。元左丞相太平通過研究,認為紅巾軍千里北征,所過不占城邑,這次攻占遼陽也必然會很快放棄,遂向順帝建議派他的兒子也先忽都為總兵大將軍,率軍進攻遼陽,滿以為可以撿個大便宜。但也先忽都進抵遼陽後,發現關先生、破頭潘一幫人“日治戰馬”——用現代術語講,就是天天檢修坦克——顯然一時半會兒還不想走人。看著這幫惡狠狠的傢伙,也先忽都自己先害怕起來,他的大軍也不戰而潰

東征高麗

同年2月,紅巾軍設立遼陽行省,關鐸(關先生)毛居敬等任行省平章事。此時,元順帝為避紅巾軍鋒芒,下旨於高麗耽羅(濟州島)修建行宮,欲避難於高麗。 為摧毀順帝行宮,切斷高麗對元的軍事援助,鞏固遼陽行省,圍困大都,紅巾軍決議東征高麗。但兩次征高麗均以失敗告終,破頭潘被俘。 中路軍轉戰2000餘公里,戰果輝煌,但與宋之主力失去聯繫,孤軍奮戰,人生地疏,沒有根據地,游擊作戰,缺乏補給。最後慘遭失敗。
至正十九年的二月二十二日,意氣昂揚的關先生、破頭潘、沙劉二等人給當時的高麗國主恭愍王王顓寫了封信:
“慨念生民久陷於胡,倡義舉兵,恢復中原,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飢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藥石。今令諸將嚴戒士卒,毋得擾民,民之歸化者附之,執迷旅拒者罪之。”
這有點像勸降書附上的最後通牒。王顓雖然多少也有些畏懼這群拎著刀子的北漂族,但畢竟近一個世紀以來高麗一直和元王朝通婚,大家是親戚,當今聖上的奇皇后就是高麗人,而歷代高麗王也都是元朝的駙馬爺,還有三個高麗王是孛兒只斤家的外孫——現在孛兒只斤家裡鬧出亂子來,老王家總不能全然撒手不管吧?所以高麗對元朝還是力所能及地幫些忙。前一段,脫脫率百萬大軍進攻高郵的私鹽販子張士誠時,高麗還曾派兵兩萬三千人助戰,脫脫失勢後,這支部隊就留在黃淮一帶繼續協助“剿匪”。不過勞而無功,大元朝的“匪”是越剿越多,這不,人家還跑上門來算賬了——這些個事兒,王顓想想都頭疼。
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千多頭裹紅巾的先鋒部隊跨過鴨綠江,開始了向高麗的遠征。這支前鋒部隊擊敗了高麗邊防軍,建立了橋頭堡,以迎接平章毛居敬率領的四萬多主力部隊。那幾天,天寒地凍,鴨綠江面結起了厚厚的冰層,數萬大軍踏冰而過,攻占了義州(今朝鮮新義州),殺掉了高麗副使朱永世等人。九日,又攻下了靜州,殺都指揮使金元鳳,接下來又攻破麟州、鐵州高麗恭愍王命李岩為西北面都元帥,慶千興為副元帥,金得培為都指揮使,李春富為西京尹,率軍抵抗。高麗軍布陣於清川江北岸,兩軍交戰於鐵州,紅巾軍兵敗退守麟州,靜州。但隨即又於宣州大敗高麗軍,並乘勝攻克定州。二十八日,紅巾軍攻破西京,也就是今天的平壤市。
這支紅巾軍趁著初戰的銳氣,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到底是在異國的土地上作戰,人地生疏,還缺乏給養。當高麗調集大軍反擊後,他們就難以支撐了,一三六零年,元至正二十年,正月間,紅巾軍與高麗軍爭奪西京失利,退到龍罔、鹹從一帶,因天寒地凍,許多人凍傷,戰鬥力銳減。十五日,李芳實帥高麗大軍來攻,雙方一場鏖戰,高麗開城知府辛富、將軍李堅等人戰死,紅巾軍大將沈刺、黃志善也被俘,兩萬多人戰死。在高麗軍的追擊下,紅巾軍僅有殘部三百多人退過鴨綠江,就這樣結束了第一次高麗遠征。
三月間,紅巾軍以戰船七十多艘由海上進攻高麗西北沿海的豐州、鳳州、黃州、安州一帶——這大概算是元末版的“烙鐵行動”,可惜當時技術條件欠佳,紅巾軍的這些兩棲登入作戰都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戰果。
至正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關先生、破頭潘、沙劉二等人率十餘萬大軍再次渡過鴨綠江,攻克朔州。高麗以安佑為上元帥,金得培為都兵馬使,李芳實為都指揮使率軍迎戰。紅巾軍連克撫州,博州,價州,泰州,延州,高麗軍大敗,只得堅壁清野,將順州,殷州,成州的老百姓和糧食移往慈悲嶺。十一月,兩軍在安州會戰,高麗大敗,上將軍李蔭,趙天柱戰死,指揮使金景譂降。高麗軍自此全線潰退,紅巾軍乘勝攻破慈悲嶺,高麗軍主帥安佑,金得培逃走。紅巾軍發文於高麗各地曰“將兵百十萬而東,其速迎降”,高麗王掂量著自己恐怕不是對手,只好戰略轉移,走為上計,南逃利川。二十四日,紅巾軍攻占王京開城,焚其宮闕。不少高麗百姓加入紅巾軍,據說多達十萬餘人。
次年元月,高麗將領安佑、李芳實、黃裳、韓方信、李餘慶、金得培、安遇慶、李龜壽、崔瑩等率軍二十萬反攻,於十七日進抵王京,屯駐於東郊天壽寺。十八日,安佑,李芳實,崔瑩分從東,南,西三面圍攻紅巾軍。當日天氣寒冷,大雪紛飛,紅巾軍戰士還在營中取暖念經呢,沒承想未來的朝鮮太祖,目前的高麗萬戶李成桂已經率精兵兩千人從東大門奮勇進擊捷足先登,摸進城裡來了,一時軍心大亂。後續高麗軍接連攻入,大敗紅巾軍。又據《續資治通鑑》記載:“關先生、沙劉二、破頭潘兵入高麗,王王都出奔耽羅。其臣納女請降,將校皆以女子配之,軍士遂與高麗為姻婭,恣情往來。高麗人因各藏其馬。一夕,傳王令,除高麗聲音者不殺,其餘並殺之。”看來由於民眾紀律不好,且警惕性不夠高,在此戰中紅巾軍很吃了些暗虧。關先生,沙劉二等十來萬人當場戰死,而李成桂則以此戰所立的大功為他的朝鮮李朝江山奠定了基石。
七年後,朱重八,不,朱元璋先生,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改元洪武。他於同年派使臣前往高麗通報國號和年號,試圖取代元朝的宗主國地位並以此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由於元朝已經風燭殘年,連順帝妥歡帖木兒本人都已經跑到塞外去幕天席地,頤養天年了,高麗也只能見風使舵,接受了明朝的冊封,在名義上承認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然蒙元在高麗到底遺愛頗深,王顓的親明態度立刻遭到了國人的質疑和反對。又過了七年,等到公元一三七四年,也就是大明朝洪武七年,被外交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恭愍王終於解脫了,被臣下所弒。
漠北的蒙元勢力立即陰謀篡奪高麗王位,企圖用元朝沈王后裔脫脫不花為高麗國王,甚至準備搞武裝暴動以奪取王位。由於在恭愍王死前,北元曾派使節波都帖木兒以及于山不花進入高麗,煽動高麗親蒙勢力出錢出力,以支持北元的復興事業,所以這一樁殺人案,北元難逃干係。恭愍王薨後,明朝以宗主國身份派使臣前往悼念,但使者居然在歸國途中被人殺害,加之親元勢力擁立恭愍王十歲的養子江寧君辛隅繼位,更大大激怒了明王朝,拒絕承認新國王,就連死人的諡號也免談了。雙方關係跌到冰點,高麗轉而向北元請封,立刻獲得了高麗國王,征東行省左丞相的封號。
卻說李成桂自王京之戰後,不斷建立武功:擊退元朝遼陽行省丞相納哈出的入寇;收復東寧府;平定倭寇……連敵人納哈出也稱李成桂“年少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將任大事於爾國矣”!明洪武二十一年,辛隅居然異想天開地去進攻正處於強盛時期的大明朝,以崔瑩任八道都統使,以曹敏修,李成桂分為左右軍都統使,帶著三萬八千兵馬準備入侵明王朝的遼東。辛隅還宣布停用洪武正朔,恢復蒙古胡服。
李成桂對雙方的實力對比相當清醒,反對這一軍事冒險行為。他回師王京,廢除了辛隅,改立其子辛昌為王。不久李成桂又藉口辛昌不是王氏正統,不當為高麗王,將他廢黜並流放江華島,改迎立高麗神宗七世孫王瑤為王。他本人則在這一連串令人眩目的政治戲法中掌握了最高權力,並小心謹慎地奉行親明政策。公元一三九一年,李成桂五十八歲那年,他終於稱王,成為高麗國名至實歸的主人,改國號“朝鮮”。朝鮮李氏王朝享國長達五百年之久,見證了東北亞由興盛到衰落的歷史。
在王京之戰中,破頭潘僥倖逃脫,與裨將左李率輕騎萬餘逃過鴨綠江,退回遼陽。四月,紅巾軍在遼陽戰敗,破頭潘被俘。直到至正二十三年春,中路軍尚有餘部萬餘人,在左李的率領下西攻上都,為元末名將孛羅帖木兒擊敗,左李投降,這一支紅巾軍才算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西路軍

至正16年,9月,劉福通派出李武、崔德率軍,攻陝西為西路軍北伐,次年的六月,劉福通又派出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將,西進增援李武、崔德西路軍。
李武、崔德部於至正十六年九月出師,首克陝州。九月三日,西路軍大敗元軍,殺參知政事述律傑,攻破入陝天險潼關,從此雙方圍繞著潼關征戰不休。五日,元軍反攻,潼關易手。十九日,西路軍敗元潼關守將,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家奴,再奪潼關。元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再度來攻,紅巾軍戰敗,潼關又被元軍奪去……西路軍孤軍深入,打不起這樣的消耗戰,遂回攻陝州、虢州。元河南方面主帥,知樞密院事、節制河南諸軍答失八都魯調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軍西援陝西,準擬吃掉這支孤軍。在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的部隊調來後,陝、豫間實力對比的天平立刻偏向元朝,處於劣勢的西路軍相繼丟掉了根據地陝州、虢州,遂北渡黃河,攻取平陸、安邑,但遭到察罕帖木兒軍的尾襲,損失慘重。
至正十七年二月,休整後的西路軍繞過元軍主力,自武關攻入陝西,破商州,奪占七盤山,進據藍田,前鋒直指霸上,西安城已歷歷在目。西安守臣王思誠一面組織抵抗,一面向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求援。西路軍被追進潼關的察罕帖木兒擊敗,李武、崔德率軍南走興元(今陝西漢中)。同年十月,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的援軍進入陝西,攻占興元、鳳翔,察罕帖木兒、李思齊來攻,紅巾軍再度戰敗,退入四川。不久後,這支紅巾軍再入陝西,向西北攻取秦州、隴州,占領鞏昌路,回師包圍鳳翔。在鳳翔城下中察罕帖木兒內外夾攻之計,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被斬首數萬級,伏屍百餘里。李喜喜率殘部南去武昌,投靠了陳友諒;李武、崔德則轉戰陝、甘、寧之間,一直苦撐到至正二十一年五月,才向老對頭李思齊投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