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寶石魚

紅寶石魚

紅寶石魚屬非三湖慈鯛類的非洲慈鯛,體形較短鯛大。該種魚的特點在於全身靚麗的藍色斑點和尾柄前面的大型黑斑。紅寶石的名字來源於在它們繁殖期間會出現艷麗的紅色。而實際上本種魚有一些全身永遠艷紅的個體,但是在市場上很難看到。原產地:從加納到多哥的剛果河、尼羅河流域的森林溪流中;食性:肉食性且有魚食性會食小魚。活動水層:全部水層,較喜歡在底層活動。產地:非洲尼羅河流域和利比亞、尼日、剛果等國。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簡介

紅寶石魚紅寶石魚

正式中文名:雙斑伴麗魚;

英文名:JewelCichlid;

拉丁學名:Hemichromisbimaculatus,Gill;

科屬:慈鯛科(又稱麗魚科,口孵魚科,Cichlidae);

原產地:加納、多哥的剛果河、尼羅河流域的森林溪流中。

體長:12-15厘米;

水質:對水質的要求並不高。比較合適中性的水質。弱

酸性和弱鹼性水質並不太合適。

食性:肉食性且有魚食性會食小魚。

活動水層:全部水層,較喜歡在底層活動。

性情:凶暴且地域性強;

物種級別

所謂的寶石就是紅尾金龍。

紅寶石魚紅寶石魚

紅尾金龍幼魚分為三級,級數以各鰭的紅色程度及鱗片亮度

為依據。第一級為特級紅尾金龍:七片鰭都呈現紅色色澤,尤以後三鰭至為明顯,鱗片金亮。

第二級為A級紅尾金龍:後三鰭為紅色,腹鰭於胸鰭為粉紅色帶金黃色。

第三級為普通紅尾金龍:後三鰭為淡橘紅色,而且黑色梗骨及斑紋較明顯。

形態特徵

外形

體呈紡棰形,稍側扁,尾鰭呈扇形,後邊緣平直;體長可達16厘米。

顏色

紅寶石魚色彩艷麗,其背部為綠藻色,腹部為紅色,背鰭、臀鰭和尾鰭均有紅色的邊緣,全身 閃著紅藍色的小亮點,如寶石鑲在身上,十分壯觀,是著名的觀賞魚之一。

生活習性

紅寶石魚紅寶石魚

身體強壯,攝食量大,容易飼養,對水質無嚴格要求,喜歡中性

水,在20℃以上的水溫中,它們能很好地生長。紅寶石魚不擇食,喜歡吃動物性餌料。

紅寶石魚性情比較暴躁,經常攻擊其他品種的熱帶魚,尤其是攻擊和吞食其他品種的幼魚。所以,紅寶石魚最好是單獨飼養,若要混養,則應該與要求相同的大型熱帶魚混養,切不可與小型熱帶魚,特別是燈類魚混養,以免發生意外。

飼養要求

紅寶石魚紅寶石魚

對水質的要求並不高,比較合適中性的水質,弱酸性和弱鹼性

水質並不太合適。繁殖這種魚並不很困難。這種魚不同於其他非洲慈鯛,它們不是採用口孵方式而是採用開放方式進行繁殖。繁殖的時候雄魚會在平滑的石頭上打掃出一塊產床,並引導雌魚在其中產卵。卵呈環形布置,數量約為250-300枚。親魚會照顧魚卵大約3天后就可以孵出小魚,再經過5-6天仔魚就會自由遊動。親魚會一直照顧它們知道幼魚可以自由的捕食。

忠告:

不要混養且不合適養殖於水草箱。本種有挖掘的習慣,應該是來源於其在原產地會挖掘底砂以鋪著砂中的食物。 所以飼養這種魚的時候要有專門的底砂,且種植水草的時候要非常注意,避免種植密度過低被它們鑽空子挖掉那些可憐的草。

挑選

紅寶石魚紅寶石魚

一挑頭背部赤褐色的幼魚;

二挑第一鱗框明顯的幼魚;

三挑鱗片金屬光澤厚重的幼魚;

四挑金屬鱗框已達第四排或以上的幼魚;

五挑各鰭較寬大的幼魚;

六挑須長且挺直的幼魚;移動圖片;

七挑頭部平滑、口部吻合的幼魚;

八挑游姿好、活動力強的幼魚;

九挑後三鰭黑影線平順的幼魚;

十挑尾鰭下半部及臀鰭、胸鰭較紅之幼魚。

繁殖技術

特性

紅寶石產卵階段紅寶石產卵階段

繁殖生物學特性:雌魚體長達10厘米左右就可以用於繁殖,

雄魚個體要小一些。生殖期間親魚身體的顏色變得更加艷麗,特別是雌魚。與大多數慈鯛科魚類一樣,它的繁殖特性是自行配對繁殖,且表現出強烈的護幼行為。繁殖的最佳條件為pH值7.0~7.2,硬度7~9,水溫25~28℃。喜歡把卵產在平滑的石塊或光滑的平板上。紅寶石魚雌雄鑑別比較困難,其主要區別是:雄魚臀鰭末端比雌魚尖而長;雌魚性成熟時腹部較膨脹,體色更為艷麗。

親魚選擇

紅寶石魚紅寶石魚

繁殖用親魚雌魚選擇體色艷麗、腹部膨大的個體,雄魚選擇體長在8

厘米以上的個體。先將10對親魚放入兩個大缸內,讓其自行配對,最終配成5對,然後將每對各放入一個繁殖用魚缸,每天投餵人工配合飼料。

產卵和孵化

繁殖用魚缸規格為80厘米×40厘米×50厘米,自動控溫和抽提水過濾。繁殖期間pH值7.3,硬度9.2,水溫28℃。在缸中放置一塊平滑的白瓷磚作為親魚的產卵板。親魚產卵後,其中3組留下親魚讓其協助孵化;另外2組將親魚移走,讓卵自行孵化。

仔魚的培育

平游後的仔魚用蛋黃作開口餌料,培育5天后開始逐漸加入配合飼料粉末開始馴食。食性馴化的方法是:把蛋黃和配合飼料加水混合成漿糊狀,第一天蛋黃與飼料粉末的重量比為3∶1,第二天2∶1,第三天1∶1,第四天1∶2,第五天1∶3,第六天全部用配合飼料粉末投餵。經過20天全部培育成稚魚。

水產養殖

紅寶石魚紅寶石魚

水產養殖生產中為什麼要肥水?水產養殖中肥水的本質就是增加水

體內的浮游植物和浮遊動物的數量,其作用有兩個方面:第一,提高水體本身的增氧能力,促進水體各種物質的循環,保證魚蝦蟹貝生命活動;第二,直接增加了餌料生物的數量,為養殖動物提供營養優良的食物。

我國的水產養殖伴隨著品種的增多、密度增加、集約化程度提高,養殖的病害也在不斷地增多、擴大和多樣化,給水產養殖業造成了很多的困境和損失。根據本人長期從事養殖、防病與治病的體會和經驗分析,造成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是在養殖過程中對養殖的環境關注少,保護不當。

疾病防治

預防和檢查

熱帶魚病一般有慢性與急性兩種。如通過水體中有毒氣體中毒、吞食不潔或有毒餌料和受病感染,而使魚體發病,往往病來得急來得重,容易引起突然死亡。而受細菌等微生物病體及寄生蟲侵害的熱帶魚,發病有一發展過程,如及時觀察發現病情,採取治療效果就比較好。

我們可通過以下方法早期檢查發現熱帶魚的病變情況:

1.魚體檢查:主要檢查魚體的體表、魚鰓等,觀察有無病變表現。一般細菌性引起的疾病表現為:皮膚充血、發炎、腐爛、膿腫及長有贅生物等;寄生蟲性病則表現為:體表粘液增多、出血,出現點狀或塊狀孢囊等症狀。如肉眼看不清,可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發現病狀,判定病種。如有寄生蟲寄生一般能看見寄生蟲,可及時摘除。

2.內臟器官檢查:主要觀察魚的腸道有無病變,如魚患細菌性腸炎,腸黏膜就會出血或充血,肛門會紅腫。如有寄生蟲寄生也可觀察到。

治療方法

1.魚體藥浴:這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法。藥浴就是將病魚放在藥液中浸泡一定的時間,用藥液給魚洗澡,然後再放入飼水中飼養。藥浴前病魚應停食12-48小時,以減少耗氧量,藥液現配現用。

2.內服藥餌:可將藥物摻拌在乾餌料內投喂,讓魚吃藥治病。藥餌也要隨用隨配,以免變質失效。

3.注射治療:可用藥的水劑或乳劑進行魚體肌肉或腹腔注射,達到治療效果。

4.手工處理:對患寄生蟲的病魚,可用手工摘除寄生蟲,再將患病處塗上藥物進行治療。

患病的原因

熱帶魚患病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熱帶魚能否患病。這主要看熱帶魚自身的健康水平和抵抗疾病的機會就少,即使生活在水質較差,患病因素較多的環境裡,也會因其具有較強的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不易患病。熱帶魚如果身體不健康,或都抵抗疾病的能力差,遇到病素、病菌等病原微生物和水質較差時,其患病的機會就多。

在熱帶魚的飼養繁殖過程中,人們要進行換水、兌水、撈魚、種水草,刷魚缸等項工作,如有不慎和操作不當,往往會造成魚體受傷,鰭條開裂,鱗片掉落等情況,這樣的魚就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而患病。在投餵餌料時,不認真清洗,獎有害物質和病原微生物大量帶進水中,也是熱帶魚患病的一個重要原因。餵食過少,造成弱水都搶不上食,餵食過多,造成殘渣剩餌沉積缸底,引起水質腐敗;缸小魚多,造成放養密度過大,嚴重缺氧,水溫變化過大,超過熱帶魚的適應能力;水質過硬、過軟、偏酸、偏鹼,不符合熱帶魚生長條件等等都是引起熱帶魚患病的原因。

除上述使熱帶魚患病的原因外,還有一個使熱帶魚患病的最常見、最難預防和治療的原因,這就是各種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對熱帶魚的危害。這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對熱帶魚的危害遠遠超過其它各種使熱帶魚患病的原因。由於這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是人們用肉眼看不見的,也是人們最容易忽視的。所以在熱帶魚飼養和繁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預防由這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引起的魚病。

病種分類

細菌性腐敗病: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發炎充血;脫鱗;鰭基充血,鰭端爛蝕,鰭條間組織破壞;鰭蓋和上下頜常出現紅斑,鰭蓋表皮有時爛掉,露出鰭蓋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魚遊動緩慢;常獨處水面,不久死去。可選用呋喃西林、漂白粉、抗生素等治療。

爛鰭病:魚鰭破損變色無光澤,爛處有異物,或透明的鰭葉發白,白色逐漸擴大;嚴重時魚鰭殘缺或者不能舒展。本病多流行於夏季。熱帶魚鰭薄,易碰傷折斷而患此病。可選用食鹽、抗生素等治療。

鰓病:一種是被細菌侵蝕鰓絲,病魚行動遲緩,食欲不振,體色暗淡無光澤,頭部發烏,鰓絲髮白,最後出現腐爛脫落;鰭蓋骨表皮充血發炎,嚴重時也發生腐爛,露出透明的鰓蓋骨。另有一種是被寄生蟲寄生引起的鰓病,有細菌侵蝕鰓絲類似症狀,如遊動緩慢,魚體消瘦,體色暗淡;呼吸困難,常浮於水面,鰓絲髮白、破壞,粘液增多,鰭蓋半張等。寄生蟲有車輪蟲、指環蟲、口絲蟲、斜管蟲、三代蟲等。細菌性爛鰓病用呋喃西林治療。寄生蟲鰓病用高錳酸鉀、福馬林、食鹽等治療。

棉口病:又名爛嘴病。病魚口周圍吻部長著白色棉花狀菌絲如絨,也稱白嘴病。常用嘴觸舐箱壁攝食藻類魚易患此病,容易傳染。病魚難以攝食,遊動緩慢無力,以致死亡。要及時治療處理。用青黴素或金黴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黴素溶液浸浴病魚。水族箱、撈魚網、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鱗立病:本病又稱豎鱗病、松鱗病。病魚鱗片張開似松果,鱗片基部水腫充血,嚴重時鰭基充滿半透明液體,後期魚腹膨大,失去平衡。不久死亡。—般流行於水溫低的季節或短時間內水溫多變時,老齡魚、虎皮魚易患此病、選用食鹽,呋喃西林、抗生素等治療、患處塗抹皮炎平有較好效果。

水霉病:本病又稱白毛病;水黴菌從魚體的傷口侵入,開始寄生於表皮,逐漸深入肌肉,吸取魚體營養,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絲(肉眼可見棉絲狀)。寄生部位傷口發炎充血、壞死、潰爛;病魚常利用缸壁、石礫或水草摩擦患處,最後衰竭死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傷、凍傷的幼魚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差的魚卵也易寄生,可選用食鹽孔雀石綠等治療。

結論

紅寶石魚卵為粘性,淡黃色,吸水後卵徑為1.1~1.4毫米,粘在產卵板上,排列成一個圓形。在水溫為28℃的條件下,經42小時左右孵化出膜,平均孵化率89.8%。經20天培育成稚魚,共孵化出魚苗1097尾,平均成活率達92.5%。 本試驗平均孵化率為89.8%,平均成活率為92.5%,總的說來繁殖和孵育的效果很好。在親魚協助孵育的前3組孵化率比沒有親魚協助孵化的4、5組高,孵化率分別為82.2%、95.0%、93.8%和89.0%、89.1%(第1組因為抽水系統的水流太大而吸走了少部分剛出膜仔魚而影響了孵化率)。

紅寶石魚紅寶石魚

筆者認為其原因應該是紅寶石魚有護幼習性,在孵育期間,雌雄親魚始終分工守候在卵的周圍,胸鰭不停地扇動,增加卵周圍水體的流動,使得溶氧更充足;同時,親魚還會清除死卵和卵上的雜質,保持卵表面的清潔,減小卵霉變死亡的幾率。由實驗結果可得出在卵的孵化過程中,留下親魚協助孵化的效果更好。在試驗中,卵在28℃的水中經過42小時左右就孵

化出膜,102小時後仔魚平游。

相關資料的介紹要72小時才孵化出膜,這與本試驗有32小時的差距,但開始攝食的時間是一致的,即在孵化後的第4天(96小時)開始攝食。這說明胚胎在前期發育較快,可能是由於親魚前期培育中用的鮮活餌料中含有許多特殊營養因子,這些因子在胚胎髮育的前期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仔魚的培育過程中,在一段時間內能否攝取到第一口食物特別重要,因為這是決定仔魚能否渡過生長的不可逆點,即能否成活的關鍵。紅寶石仔魚出膜後108小時開始攝食,這時其卵黃囊還沒有完全消失(剩餘10%),這就極大提高了仔魚在游泳和攝食能力很弱的情況下能夠吃到第一口食物的幾率,從而保證了仔魚初期發育的營養需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仔魚的成活率。紅寶石魚在繁殖期間有很強的占地習性,同一缸中往往有一對首先配對成功,盤踞在缸的一角,把其它同伴驅趕得四散而逃。只要是已配對的個體,雌魚表現得十分兇猛,即使體型較小,也能敵過體型較大的同伴。在本次試驗中就有4尾魚被同伴咬傷致死。應該注意,最好是讓其自行配對,如果人工配對就要用同時發情的雌雄兩魚做親魚,否則,雄魚發情而雌魚不發情,雄魚經常咬死雌魚。而在同一缸內最好只留有配成的一對親魚,否則其他魚也會被追趕咬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