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紀念館[湖南省會同縣粟裕紀念館]

粟裕紀念館[湖南省會同縣粟裕紀念館]
粟裕紀念館[湖南省會同縣粟裕紀念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粟裕紀念館,位於湖南省會同縣城南郊粟裕公園內,楊尚昆親筆題寫館名,造型上結合地型特點,把現代建築與傳統民間建築及繪畫手法融為一體,設三個展室。另外湖南省懷化市也建設了中國侗文化城粟裕紀念館、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建設了也粟裕紀念館。建成於1987年,1991年9月國家主席楊尚昆親筆題寫館名,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設三個展室。造型上結合地型特點,把現代建築與傳統民間建築及繪畫手法融為一體。館前花崗石牌坊設計造型別具一格。2016年12月,會同縣粟裕同志故居和紀念館景區通過評定,被正式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紀念館介紹

粟裕大將銅像粟裕大將銅像

粟裕同志紀念館位於湖南省會同縣城南郊粟裕公園內,建成於1987年,1991年9月國家主席楊尚昆親筆題寫館名,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設三個展室。造型上結合地型特點,把現代建築與傳統民間建築及繪畫手法融為一體。館前花崗石牌坊設計造型別具一格。牌坊上帶圓的三角型象徵日月,表示永恆,整個建築線條明快,富於想像,屬紀念型建築,是北京建築學院得力之作。

陳列內容

館內陳列有粟裕銅像和粟裕同志為革命奮鬥一生的光輝業績。紀念館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跡為依據,通過文獻、資料、照片、珍貴文物以及各種圖表、字畫,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粟裕同志光榮戰鬥的一生。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同志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與發展有突出貢獻的13位位軍事理論家之一。陳列內容力求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統一,觀後始末清楚,印象完整,教育深刻。

紀念碑

粟裕同志紀念碑粟裕同志紀念碑

公園小山頂立有粟裕同志紀念碑,碑名1986年由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碑高11.2米,其中碑身7.6米,象徵粟裕將軍享年76歲,碑身的四周還有宋任窮、張震、毛致用等人的題詞,碑座中心竟安放著盛有粟裕將軍部分骨灰的骨灰盒。粟裕同志紀念館地理優越,交通通訊便捷。枝柳鐵路穿城而過,209國道通過館前。館外青山綠水相映生輝,是參觀旅遊的重要景點。

意義

會同縣粟裕同志紀念館是全國第一個系統展示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豐功偉績的專題性紀念館。建館於1987年4月,原國家主席楊尚昆為粟裕同志紀念館題寫館名,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為粟裕同志紀念碑題寫碑名。

湖南省會同縣粟裕紀念館展廳一湖南省會同縣粟裕紀念館展廳一

粟裕同志紀念館地處會同縣城1公里的粟裕公園內。轄粟裕同志紀念碑、賀瓊亭、紅軍亭、解放亭等紀念設施,碑亭相映,景色迷人,這裡已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粟裕同志紀念館陳列有粟裕銅像和粟裕同志為革命奮鬥一生的光輝業績展。紀念館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跡為依據,通過文獻、資料、照片、珍貴文物以及各種圖表、字畫,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粟裕同志光輝戰鬥的一生。作為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與發展有突出貢獻的36位軍事理論家之一,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戰功,為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做到了鞠躬盡瘁。

粟裕同志紀念館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作用,堅持公益性服務的原則,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基本實行向社會免費開放,積極發展紅色旅遊,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粟裕同志紀念館自1987年4月建成開放以來,人們紛紛前來瞻仰,參觀遊覽、攝影留念,流連忘返。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參觀學習的黨政軍幹部、人民民眾,青年學生100萬餘人次,使觀眾受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教育,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粟裕同志紀念館已成為湘、黔、桂邊界地區人民民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成為重要的紅色旅遊景區。

1990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粟裕同志紀念館載入《全國文物機構名錄》,本館文稿被《中國博物館志》、《中國紀念館概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簡介》收編,2000年8月13日,中央電視台到粟裕同志紀念館採訪報導。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遲浩田,省委書記楊正午等到紀念館視察指導工作。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粟裕紀念館

2007年8月,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粟裕將軍紀念館在當年譚家橋戰役發生地白亭、石門峽一帶正式動工建設,黃山腳下將再添一處紅色旅遊勝地。

位於黃山東麓的譚家橋鎮,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境內有多處革命遺址,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譚家橋戰役就發生在該鎮的石門峽與烏泥關之間,由當時任紅十軍參謀長的粟裕指揮。

為了紀念這次戰役和死難在此的同志,1984年2月,粟裕將軍病逝後,他的家人按他的遺願,將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該鎮的白亭。

該鎮以譚家橋戰役發生地——白亭、石門峽為基地建造的粟裕將軍紀念館,占地80畝,總建築面積2678平方米,建設工期兩年,將以實物、文字、圖片、音像等多種方式詳細介紹粟裕將軍的生平事跡以及紅軍北上抗日的歷史。

人物簡介

粟裕(1907―1984),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1907年8月10日生於湖南會同坪村鄉楓木樹腳村。侗族。1924年春到常德,入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讀書,參加中共領導的學生運動。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5月參加葉挺為師長的國民革命軍第24師,任教導隊班長。6月轉入中國共產黨。8月參加南昌起義,任警衛隊班長,是南昌起義革命委員會成員之一。起義軍在廣東潮(安)汕(頭)地區失敗後,堅定地跟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10月任連政治指導員。

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後到井岡山。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的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紅4軍參謀長、紅7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井岡山鬥爭,轉戰贛南、閩西和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

1934年7月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轉戰閩浙贛皖邊。1935年1月同劉英率500餘人突破封鎖線到浙南,任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在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開闢浙南遊擊根據地。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獨立領導部隊開展游擊戰爭。他摒棄“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從實際情況出發,調整政策,注意團結中間階層,重視民眾經濟利益,並把公開的武裝鬥爭與隱蔽的民眾工作結合起來。採取“敵進我進”的指導方針,挫敗了國民黨軍多次“進剿”和兩次兵力各達40個團的大規模“圍剿”,使浙南遊擊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1月在閩浙邊講授游擊戰術時論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意義。4月任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先遣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江南敵後,首戰韋崗告捷。接著率領第2支隊在南京、蕪湖、溧水地區抗擊日軍。1939年8月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指揮,同陳毅一起,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新四軍東進北上、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開闢了蘇南抗日根據地。1940年7月率部挺進蘇北,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副指揮兼參謀長。10月協助陳毅指揮黃橋戰役,粉碎了4倍於己的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發展了蘇北抗日根據地,開創了華中敵後抗戰的新局面。

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1師師長(後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蘇中區委員會書記。制定游擊戰與要點爭奪相結合的作戰方針,保持基本區的相對穩定,發動民眾改造地形,攔河築壩,設定水下障礙,限制日軍汽艇機動,開展海上游擊戰,在臨江瀕海、交通發達的平原水網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挫敗日偽軍頻繁“掃蕩”、“清剿”和“清鄉”,建成了鞏固的蘇中抗日根據地。1944年3月開始對日軍發動局部反攻,組織指揮車橋戰役,創華中敵後殲滅戰的範例。同年12月率第1師主力南渡長江,任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又兼中共蘇浙區委員會書記,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浙東抗日根據地,開闢了浙西抗日根據地。1945年指揮所部在天目山區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3次自衛反擊戰,繳獲大批美械裝備,率先實現了從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

日本投降後回師江北。1945年10月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高郵戰役和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殲滅拒降日偽軍2萬餘人,為迎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準備了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使華中、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中共中央採納他的建議,改變太行、山東、華中3支大軍同時出擊外線的計畫,同意華中野戰軍主力先在蘇中內線作戰。7月起,指揮華中野戰軍主力3萬餘人,與12萬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作戰,七戰七捷,每戰均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殲敵一部,一個半月中殲敵5.3萬餘人,鼓舞了解放區軍民敢打必勝的信心,為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指導提供了實踐經驗。中央軍委將蘇中作戰經驗通報全軍,要求各區“仿照辦理”。10月山東、華中野戰軍會師後,根據中共中央決定,負責戰役指揮。

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仍負責戰役指揮。在戰略上仍處於內線的條件下,先後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泰蒙、孟良崮等戰役,共殲敵7個軍(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內有國民黨號稱“王牌軍”的整編第74師。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同陳毅一起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魯西南,掩護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下大別山,指揮沙土集戰役,殲敵1個整編師,迫使敵從山東和大別山區抽調4個整編師來援,實現了華東戰區由內線向外線、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折,隨即挺進豫皖蘇邊區。他體察軍事政治形勢的發展,於1948年1月、4月提出3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建議,為中共中央採納。5月陳毅奉調到中原工作,他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6月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六七月間,指揮華東野戰軍8個縱隊、中原野戰軍2個縱隊進行豫東戰役,殲敵9萬餘人,取得了大規模攻城打援作戰的勝利,改變了中原、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打亂了國民黨軍防禦體系,為爾後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創造了有利條件。9月指揮濟南戰役,攻克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濟南,殲敵10萬餘人。9月24日提出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原、華東野戰軍並肩作戰,於11月6日發起淮海戰役。11月8日與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震聯名提出將南線國民黨軍主力抑留於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重要建議,為中央軍委採納,對擴大淮海戰役規模,發展成為南線的戰略決戰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戰役中,作為中共淮海前線總前委成員,直接指揮了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仍代理司令員、政治委員職務)。在渡江戰役中指揮所部追殲逃敵5個軍於皖南郎溪、廣德山區,解放南京、杭州。5月指揮上海戰役,殲敵主力8個軍於上海外圍,使上海免遭嚴重破壞。先後兼任上海市軍管會副主任、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在解放戰爭中,他富有戰略遠見,善於關照戰略與戰役和各戰役、各階段之間的聯繫,適時集中和轉用兵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戰役的勝利,積累了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

1951年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4年任總參謀長。堅持真理,實事求是。深入研究國防戰略,制定作戰計畫,探索未來反侵略戰爭的戰略方針、作戰指導和國家戰備等問題,提出諸軍兵種建設方針和富有戰略創見的構想,使總參謀部在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發揮重要的組織領導作用。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58年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同年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72年任軍事科學院第一政治委員。他致力于堅持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提倡學習軍事辯證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提出要在軍事領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現代戰爭提出的新問題。是軍事科學研究實踐的一位開拓者。“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國務院業務組成員,在周恩來領導下,分管鐵道、交通、郵電、港口建設和造船統籌。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67~1968年、1975~1982年任中央軍委常委。1980年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2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84年2月5日病逝於北京。主要軍事著作有《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1979)、《粟裕戰爭回憶錄》(1988)、《粟裕軍事文集》(1989)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