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壯原始祖鳥

粗壯原始祖鳥

粗壯原始祖鳥化石由地質研究員季強於1997年發現並命名,依該鳥肢體特徵命名,其肢骨長而粗壯,原意為“粗壯的原始的始祖鳥”,但是粗壯原始祖鳥的地層卻比始祖鳥晚得多。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粗壯原始祖鳥復原圖【中文名稱】:粗壯原始祖鳥
【拉丁學名】:Protarchaeopteryx robusta
【生存年代】:白堊紀早期
粗壯原始祖鳥復原圖粗壯原始祖鳥復原圖

【地層層序】: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省朝陽市北票上園鎮四合屯
【保護級別】:遼寧省一級

科學分類

目:蜥臀目(Saurischia)
亞目:獸腳亞目(Theropoda)
類:新獸腳類(Neotheropoda)
堅尾龍類(Tetanurae)
鳥獸腳類(Avetheropoda)
虛骨龍類(Coelurosauria)
手盜龍形類(Maniraptorifromes)
手盜龍類(Maniraptora)
屬:原始祖鳥(龍)(Protarchaeopteryx)

個體特徵

粗壯原始祖鳥為帶羽毛的獸腳類恐龍。肉食性,牙齒呈棒狀,表面光滑不帶鋸齒,胸骨扁平。尾長,前肢較長,具三爪,第二指爪大。腸骨長大,恥骨粗壯且遠端癒合。後肢長且粗壯。前後肢長度比為0.7,後肢第一趾短,上移,與另三趾形成對握型。蹠骨近端未癒合。體羽長度近50mm,羽軸粗短,尾翼極發育,尾翼長達150mm,羽軸細長,羽枝纖細。粗壯原始祖鳥化石。
粗壯原始祖鳥化石粗壯原始祖鳥化石

相關研究

粗壯原始祖鳥是熱河生物群所發現的第二隻長毛的獸足類恐龍。它的模樣與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伶盜龍相像,但沒有伶盜龍的獨特尾巴。原始祖鳥的後肢比前肢長而粗壯,尾部長有真正的羽毛,具有細長的羽軸和對稱的羽片,長度可達15mm,是世界上首度在非鳥生物類群中發現真正典型羽毛結構的紀錄。季強和姬書安在1997年3月的《中國地質》上以《中國的始祖鳥類化石》為題目報導了義縣組地層發現粗壯原始祖鳥,季強認為粗壯原始祖鳥是和始祖鳥處於統一水平的原始鳥類,代表了中國的始祖鳥類型的原始鳥類屬種;後來季強又和菲利普·居里(Phil J. Currie)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鄒氏尾羽鳥,在文中居里等人還重新修訂了粗壯原始祖鳥的分類為手盜龍類,粗壯原始祖鳥雖然形態上比中華龍鳥進步,血緣關係與鳥類更加接近,但它依然屬於獸腳類恐龍,尚未進化到鳥類的水平;雖然粗壯原始祖鳥並不是鳥類,但是它的發現十分重要,從整體外觀觀察,粗壯原始祖鳥的演化形態較中華龍鳥更為進階,這是第一個發現長有真正羽毛的恐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