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相

篳相,布朗族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思茅地區瀾滄、 墨江等地。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篳相,布朗族單簧氣鳴樂器。相傳傣族的篳傳入布朗族,布朗族稱傣族為相,故此,篳相 意為傣族的篳。流行於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思茅地區瀾滄墨江,臨滄地區耿馬、雙江、永德、雲縣等地。
布朗族是雲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古代先民稱為“濮”。長期以來與傣族相處,信仰小乘佛 教,兼講布朗語和傣語,用傣文。他們的文學藝術和佛寺建築都與傣族相同,民歌大部分用 傣語演唱,就連使用的樂器也與傣族的大同小異。
形制較傣族常見的篳稍小,管身細毛竹製,管長25厘米、管尾外徑1.2厘米、內徑0 .8厘 米。上端留有竹節封閉,中間竹節通透,下端敞口。在距首端竹節右側0.7厘米處的管壁上 ,開有一個長方形通孔,它與按音孔不在一條直線上,通孔嵌以銅製簧片,簧片長1.6厘米 、寬 0.8厘米,簧舌呈銳三角形,簧舌朝下。管身開有七個(前六後一)圓形按音孔,孔距各不相 同。背孔距管首10.3厘米,第六孔距背孔1.3厘米,第五孔距第六孔6厘米,第三、四、五 孔均距2厘米,第二孔距第三孔1.5厘米,第一、二孔間距2厘米。按孔的直徑也大小各異, 背孔為0.4厘米,第六孔為0.2厘米,第四、五孔為0.3厘米、下三孔均為0.25厘米。
演奏時,可橫吹或豎吹,以豎吹居多。左手在上,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 孔,右手在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下三孔。口含管首簧片或將其置於兩唇間,吹、吸均 可發音。音列:a1、b1、c2、d2、e2、f2、a2,音色柔和圓潤。可用於獨奏 自娛或歌舞伴奏。樂曲多來源於民間歌曲,但音樂風格卻與傣族迥異,曲調有:《宰臘》( 山歌)和《尖甫賴》(摘棉花歌)等,這兩種調子都具有悠揚、婉轉的特色,其中a、d兩音多 用波音裝飾,使奏出的音樂更加細膩感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