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分析學(第二版·知識經濟版)

管理分析的指導思想一、管理分析工具二、管理效率測試方法三、管理分析的統計學原則第三節 管理的要素一、計畫二、組織三、指揮四、協調五、控制第五節 目標管理一、目標管理的概念二、目標管理的內涵三、目標管理的具體方法四、對目標管理體制的評估第五節

內容介紹

《管理分析學》(第二版?知識經濟版)一書,是一本具有獨
創性的關於管理問題分析的專著,它對現實管理問題的思考方法
提出了對策,徹底改變了管理學著作只負責理論介紹,不顧管理
理論套用的理論與現實分離的隨意狀態,它提供的豐富案例和實
用的管理分析模型對解決實際問題有指導作用。
《管理分析學》(第二版?知識經濟版)一書提出了諸如管理
分析學、問題管理、管理分析徑路、組織語言、組織記憶、管理
可用資源、激勵的局限性、組織周期、社會實驗室、巨觀管理分
析和組織暴力等全新概念,書中關於知識經濟的產業觀點也是全
新的。全書流暢的文字將複雜的管理思想方法清新地作了表述,
它的現實觸角對經理人員、管理研究人員及其他有志於管理工作
的同道將產生提示作用。
本書作者喻文益是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現任國家廣播
電影電視總局信息網路中心副總經濟師,兼北京中數網數據廣播
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先後任過清華大學企業管理學講師,國
土資源部某大型投資公司的總裁和北京某大型高新技術產品製造
商的銷售副總裁,以及用友軟體集團用友管理研究所所長。基於
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其作品與一般管理學著作有別,易與讀者溝
通。

作品目錄

第一篇:管理分析思想與方法
第一章 管理的涵義 問題 管理者及有效管理的條件
第一節 關於人性的說明
第二節 管理問題
一、沒有管理的世界
二、管理的終極追求
三 、典型的“管理問題”――理不順的事並不都是“管理問題’
第三節 對於管理的各種假設
第四節 管理的涵義
第五節 管理如何解決問題――不要只看到管理者的虛榮
一、管理的方法
二、管理的對象―-管理什麼與管理誰?
三、管理的範疇
第六節 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概念
二、管理者所必需的基本素質要求
三、成為管理者所必需的基本外部環境――“看菜吃飯”
四、中國管理者的倫理模式――德先能後
五、管理者階層――管理者應該有榮耀
第七節 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經理
一、人類歷史的本質
二、人類的競爭是意志力 思考與行動的全面競爭
三、人類歷史進步的代表人物
四、經理的貢獻
五、經理的責任六小結
第八節 開展管理工作的必需條件
一、“手無寸鐵”的管理者與管理資源
二、管理工作的前提――管理工作的環境就是“天時 地利 人和’
三、表達管理思想的載體
第九節 有效的管理――實現不了組織目標的管理就是無效管理
一、有效管理的概念
二、有效管理的作用――管理是“硬體’
第十節 經理的視野
第十一節 對於管理的展望――“不需”管理的未來世界
第二章 管理的規律性與管理分析思想
第一節 皇帝的管理
第二節 科學管理的十一大基本原理
一、效益至上原理
二、信仰明晰原理
三、結構服從功能原理
四、以人為本原理
五、最佳化組合原理
六、信息決策原理
七、整合經濟原理
八、規模經濟原理
九、邊際原理
十、權變原理
十一、協調和諧原理
第三節 管理分析的哲學觀
一、系統觀
二、權變觀
三、效益觀
四、實踐觀
第四節 管理分析學的概念
一、管理分析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二、管理分析學融科學性與藝術性於一體
三、管理分析學是一門研究條件難予界定的學科
四、管理分析學是一門生產實踐導向的學科
第三章 管理分析方法
第一節 管理分析的特定概念
一、小事
二、管理的邊界條件
三、組織記憶力
四、組織語言
五、組織溝通恐懼
六、組織及個人的需要與需求
七、組織周期
八、組織結構設計的理念
第二節 管理分析的指導思想
一、管理分析工具
二、管理效率測試方法
三、管理分析的統計學原則
第三節 管理分析程式
第四節 管理分析的技術性啟動
一、分析資料與工具的準備
二、現場調研
三、問題總結
四、問卷設計
第五節 整體狀態方向性評判
一、經驗法
二、組織目標法
第六節 結構功能板塊合理性評判
一、平衡分析法
二、模型分析法
三、暗區分析法
第七節 主導徑路協調性評估
一、觀察法
二、問卷法
三、實驗法
第八節 個量狀態及合理性檢驗
一、觀察法
二、問卷法
三、焦點實驗法
第九節 為問題結點打上記號
第十節 管理可用資源的對應性檢驗
第十一節 寫作對策改進報告
一、文案寫作要點
二、文案寫作的輔助工具
第十二節 反饋強化改進對策的實施
閱讀材料
第四章 組織目標高於一切――對日本企業成功之路的分析
第一節 日本人的忠誠
一、“政治’品質與業績
二、孝道與報恩
第二節 日本人的規矩
一、嬰兒與鞠躬
二、沉默、規矩與生意
三、規矩必須持續
四、取人之長也是規矩
五、低姿態和健康心理與效益
六、日本商人的素質
第二節 團隊精神與集體價值觀
一、地理心理與團隊精神
二、M型社會
三、自覺與自發
四、集體決策
第四節 終身僱傭制與組織結構
一、終身僱傭制的外部條件
二、“會”
三、橫向調動
四、普通的工作,努力地表現
第五節 質量管理小組與合理化建議
一、和諧
二、共同分憂
第六節 Z理論:信任感 微妙性 親密性
一、信任感
二、微妙性
三、親密關係
第七節 典型日式企業和美式企業管理之比較與Z文化
一、Z型組織與A型組織
二、Z文化
第八節 對照與反思――北京私營企業的調查報參考文獻
第五章 結構功能板塊合理性分析――以法約爾的管理要素與原則為例
第一節 法約爾簡介
一、法約爾的主要管理活動
二、法約爾的管理理論研究工作
第二節 法約爾論管理職能
一、管理的定義
二、不同工作層次的管理技能要求
第三節 管理的十四項基本原則
第四節 管理的要素
一、計畫
二、組織
三、指揮
四、協調
五、控制
第五節 法約爾的“管理機器’
第六章 個量功能狀態及合理性檢驗――以泰羅和他的科學管理實驗為例
第一節 泰羅簡介
第二節 泰羅早期的管理實踐
一、增加產量的鬥爭
二、人力與馬力孰強?
三、人的能力極限
第三節 科學管理實驗
一、視美分如車輪的施密特
二、搬生鐵實驗
三、鏟掘實驗
四、個性化的工作與培訓體制
五、個別分工
六、對泰羅制的留戀
七、吉爾布雷斯的砌磚實驗
第四節 泰羅科學管理的實驗結果
一、第一流工人與勞動效益
二、勤奮工作培養好品質
三、能者多勞多得
四、“本性磨洋工’與“故意磨洋工’
五、科學管理的組織
六、差別計件工資制
七、高層管理者的誤區
八、自主工作比福利更重要
九、科學定額與公平
十、勞資間的人際關係
第五節 泰羅對科學管理實驗的結論
一、科學管理是管理思想的革命
二、科學管理之管理人員的職責
三、科學管理實際上是教育
四、對於科學管理的評價
第七章 有效的管理在於明確目標抓住問題――對於管理分析思想與方法的總結
第一節 何為目標?
一、目標的類型
二、目標的功能
第二節 企業目標的制定與執行
一、制定目標的相關問題
二、目標制定的邊界條件
第三節 企業長期經營目標
一、企業長期經營目標的內容
二、企業長期經營目標體系
三 企業長期經營目標的特性
第四節 目標管理
一、目標管理的概念
二、目標管理的內涵
三、目標管理的具體方法
四、對目標管理體制的評估
第五節 問題管理
一、什麼是“問題”
二、何謂問題管理
三、問題管理與現場管理的區別
四、問題管理與組織診斷的區別
五、問題管理與合理化建議的區別
六、問題管理與目標管理的區別
七、問題管理與管理問題
第二篇 管理功能與結構分析
第八章 計畫分類與計畫方法
第一節 計畫的內涵及計畫的職能
一、計畫與非計畫
二、計畫與計畫工作的區別
三、計畫工作與規劃的區別
四、戰略、戰術 策略與計畫的區別
五、史亭納模型
六、計畫職能的特徵
第二節 計畫的類型
一、計畫的分類
二、長期、中期和短期計畫
三、戰略、施政和作業計畫
四、綜合、局部和項目計畫
五、政策、程式和方法
六、指令性計畫和指導性計畫
第三節 有效計畫的前提――預測
一、經濟形勢預測
二、政府政策預測
三、市場調研
四、資源預測
五、行業生命周期
六、產品生命周期
第四節 科學的計畫方法
一、滾動計畫法
二、網路分析技術
三、線性規劃法
四、投入產出法
五、計量經濟學法
第五節 計畫運用的實例――以浙江聖達有限公司為例
第九章 組織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組織的涵義
一、組織定義的演進
二、何為組織
三、組織的定義
第二節 組織的環境系統觀
一、系統觀的概念
二、組織與環境互動作用
第三節 組織變革與制度創新
一、唐納利的組織變革論
二、雪恩的組織變革論
三、卡斯特的組織變革論
四、勒溫的組織變革論
第四節 組織設計原則
一、配合目標
二、經濟高效
三、符合人的需要
四、適應環境
五、利於決策
六、注意均衡
第五節 組織結構的基本類型
一、直線職能結構
二、事業部結構
三、模擬分權結構
四、矩陣結構
五、委員會
六、自由組織結構
七、項目組織結構
八、系統組織結構
第六節 組織的變革與發展
一、組織效能
二、組織的成長與生命周期理論
三、組織變革的促動因素
四、變革的種類
五、變革的過程與步驟
六、克服變革的阻力
第七節 組織中的用人、考核與培訓
一、人力資源開發的概念
二、人力資源開發的途徑閱讀材料
第十章 溝通與領導
第一節 組織中的衝突與溝通
一、衝突
二、溝通
三、交流分析
四、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踐
第二節 領導的性質
一、領導的涵義
二、領導者
三、領導者影響力的來源
四、領導者的任務
第三節 領導理論
一、領導特性理論
二、個人行為理論
三、權變理論
第四節 用人的原則
一、重視能力
二、按事選人
三、知人善任
四、授予權力
五、給予支持
六、關心下級
第五節 決策與參與
一、決策
二、參與
三、決策方式及參與的程式
四、鼓勵職工參與決策的方法
第六節 領導者如何有效地工作
一、領導者面臨的共同問題
二、如何高效地利用時間
三、合理的工作次序
四、有效地做出貢獻
五、樂觀與幽默閱讀材料
第十一章 激勵的原理與措施
第一節 激勵的標的 載體與實質
一、激勵的標的
二、激勵的載體
三、激勵的實質
第二節 馬斯洛和人的需要層次論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內容
二、需要的調查和解決方法
第三節 激勵理論
一、激勵理論的類型
二、雙因素理論
三、期望值理論
四、波特和勞勒的激勵模式
五、公平理論
六、強化理論
第四節 激勵與動機和行為
一、行為和動機
二、動機強度
三、解決問題行為與挫折行為
第五節 強化與學習
一、條件反射的特點
二、桑代克的效果律
三、操作條件反射的增強原則
四、模仿
第六節 需要與行為的改造
一、教育
二、提高組織社會價值 改變組織風氣
三、獎懲
四、加強管理、訓練與考核
五、激勵的局限性
第十二章 控制的原則與方法
第一節 控制的涵義
一、質量管理的提示
二、控制的一般概念
三、控制過程
四、控制在組織中的地位
第二節 控制的指導思想
一、控制的根本
二、差異性是自然與人的特性
三、控制是控制組織目標
四、控制不是捆綁
五、控制的系統觀
六、實事求是
七、公平正直
八、有的放失
九、決策者的自制力
第三節 控制的類型
一、控制的類型
二、按控制活動的性質劃分類型
三、按控制點的位置劃分類型
四、按控制源劃分類型
五、按控制信息的性質劃分類型
六、按控制的手段劃分類型
第四節 控制的手段
第五節 影響控制績效的因素和控制的對象
一、韋伯對組織制度的研究
二、人事
三、財務
四、工資與獎金
五、審計
六、物資管理
七、社區關係
八、績效與人的生長習性閱讀材料
第三篇 管理分析的開放模式與社會變數――管理分析的文化與道德基礎
第十三章 管理的文化分析――東西方管理哲學思想比較
第一節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簡介
一、孔孟和儒家學說
二、老聃和道家學說
三、墨翟的兼愛互利論
四、程朱理學
五、韓非與法家
第二節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與實踐簡介
一、計畫
二、組織
三、控制
四、激勵
五、領導
第三節 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與實踐
第四節 西方對人性的假設
一、X理論
二、社會人的假設
三、Y理論
四、超Y理論
第五節 倫理道德觀:東西方的比較
一、實與虛
二、天人合一與征服自然
三、和與人性
四、重利與重義
五、服從與超越
六、現代文明:信息社會使地球變得更小
第十四章 管理實踐的道德因素分析
第一節 民營企業啟動資金的產生
第二節 國有企業的商業道德與社會責任問題
第三節 外資企業的商業道德問題
第四節 政府的社會責任
第五節 管理者社會責任和道德的相關因素
一、傳統導向與管理價值體系
二、特殊需要群體
三、緊張的生活氣氛
四、消費者運動
五、環境保護
六、新技術
七、公平就業機會
八、員工的安全與健康
九、社區計畫
第六節 影響企業倫理導向的因素
一、情境差異
二、社會需求的波動
三、人類欲望的搖擺
四、多邊關係
五、企業反應
六、獲取利潤之機會成本
七、促進社會進步
八、在非常時期為民族出力
九、為人類的未來著想
第七節 企業倫理的落實
一、企業倫理的靈魂
二、企業倫理的層面
第八節 管理者的歷史使命
第十五章 高瞻遠矚,細處入手,問題明朗 對策實用――對於管理分析的總結
第一節 管理分析精要
一、關於管理理論的套用方法
二、關於主導徑路分析的說明
三、管理分析的要點
第二節 管理分析報告的寫作
一、管理分析報告的式樣
二、管理分析報告附屬檔案
第三節 巨觀管理分析
一、巨觀管理分析的一般原理
二、經濟政策設計偏因的控制
三、巨觀管理分析構架舉例――企業冗員即過剩就業的分析
第四節 日常管理工作總結
一、日常管理工作總結的方法與要點
二、日常管理工作總結示例
第五節 管理分析的注意事項
一、忌先入為主
二、不要輕信主訴
三、要注意細節,但勿忽視整體
四、管理分析人員要具備“智力、閱歷與精力”
五、不要為別出心裁而別出心裁
六、不要下勉強的結論
七、不要誤入“辯癖”的歧途
八、沒有對策就不提對策
參考文獻
第四篇 知識經濟的產業觀點
引子
第十六章 知識經濟的產業觀點
第一節 人類競爭形式的歷史演變
一、肢體的競爭――直接暴力
二、肢體+淺度智力的競爭――暴力+工具
三、深度智力的競爭――知識經濟
四、綜合競爭――知識轉為暴力,或是毀滅,或是回到原來的循環
第二節 “知識”是什麼?
一、作為能告訴人們道理的知識
二、作為能解決人的實際問題的知識
三、可以賣的知識與不可賣的知識
四、被企業看中的知識與企業不在意的知識
五、能創造超額利潤的知識和創造平均利潤的知識
六、知識的本質是內在的有用性規定
七、知識的中性
第三節 中國知識經濟產業的現狀
一、企業在探索 學術界在爭論 政府在關注
二、知識經濟產業分布的不平衡性
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四、知識分子成了“大款’,知識經濟就不用倡導了
五、迎接1999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產業結構
第四節 喻文益所長關於知識經濟的報告節選
一、關於知識經濟中“知識”的內涵
二、知識經濟是概念還是實業?
三、知識經濟的定義
四、知識經濟的範疇
五、知識經濟企業的立足點
六、知識產品生產的特點
七、對知識產品的產銷處理
八、知識經濟型企業的價值實現
九、知識經濟的產業特徵
十、知識賣點與價格貢獻
十一、知識產業的收入分配與員工持股問題
十二、知識經濟企業的文化
十三、知識經濟企業的意義
第五節 知識經濟企業的產銷服務組合與價值實現形式
一、知識經濟企業的立足點
二、知識源及生產使用方式
三、知識產品生產與傳統製造業產品生產的區別
四、知識經濟企業產銷服務之組合
五、知識經濟企業的價值實現形式
第六節 知識的價格貢獻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係
一、價格貢獻的含義
二、傳統的農業、製造業的分配結構
三、知識產品的“賣點”與價格構成
四、知識經濟形態下勞動的特徵
五、知識經濟的現實分配與規範分配模式
六、股權分配的可行性
七、知識經濟時代的價值觀
第七節 知識經濟的發展催促金融創新
一、矛盾的金融業
二、“數字陽光時代’
三、金融創新
四、小結:觀望還是引導
第十七章 知識經濟企業的決策與風險控制
第一節 企業管理的思考方法
一、橫截面上的思考與總體判斷
二、縱向思考與企業生存發展的定位
三、例外思考
四、管理分析需要藉助的其他學科的知識
第二節 企業分類與決策判斷
一、按巨觀環境分類
二、按產業分類
三、按市場需求分類
四、按競爭實力分類
五、按發展前景分類
六、按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分類
七、按企業文化分類
八、按企業所處的地域分類
九、按生產要素組織方式分類
十、滿足基本需求的企業與創造需求的企業
十一、企業分類的意義
第三節 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與衰退因素
一、理念的先進性
二、制度傾向
三、孤獨的資金與富經驗的資金(死的資金與活的資金)
四、供寫作用的技術與賺錢的技術(作為技術的技術與作為產業的技術)
五、人才與邊際遞增
六、實際管理能力
七、例外事件
八、社會對企業的相容性(企業的社會活動空間)
第四節 資本意味著什麼?
一、資本的存在首先想到的是利潤的光環
二、資本與理性
三、借債還錢
四、資本與信用
五、資本與知識經濟型企業
第五節 組織風險及業務選擇原則
一、組織的風險意識結構
二、可以預見的風險與不可預見的風險
三、能規避的風險與不能規避的風險
四、伴隨機遇的風險與無機遇的風險
五、能戰勝的風險與不能戰勝的風險
六、企業組織的業務選擇
七、穩健的定義
八、組織風險與合作夥伴的選擇
九、組織既有風險與主業技術的選擇
十、組織既有風險與人力資源政策
十一、組織風險與投資抉擇
第六節 知識經濟產業的技術選擇
一、產品的購買者有無付款的權力與實力
二、是爭第一步還是完善了再說?
三、單一技術與多項技術
四、創新多的技術與創新少的技術
五、根本性的技術與專項技術
六、市場上已露發達痕跡的技術與露衰退痕跡的技術
七、密集轟炸般投入的技術與間歇性投入的技術
第七節 軟體分類與價值導向
一、執行現場管理任務的軟體――高級管理軟體
二、決策輔助軟體――次高級管理軟體
三、事務性軟體――日常事務管理軟體
四、基礎性軟體――記錄性軟體
五、直接創造效益的軟體
六、間接創造效益的軟體
七、不創造效益的軟體
八、軟體分類的意義
第八節 專業人才的分類
一、純粹的專才與富社會活動能力的專才
二、性格堅強的專才與意志力脆弱的專才
三、離市場近的專才與距市場遠的專才
四、高境界的專才與境界隨意的專才
五、目的性強的專才與目的性弱的專才
六、麻煩的專才與簡單的專才
七、企業需要的專才與企業並不需要的專才
第九節 經理的情緒
一、積極的情緒與消極的情緒
二、針對人的情緒與針對事的情緒
三、影響面大的情緒與影響面小的情緒
四、可以交流的情緒與無法交流的情緒
五、習慣性的情緒反應與事務性的情緒
六、位勢與內在情緒壓力
七、情緒的整體調劑與經理工作的氛圍
八、建立情緒支持系統的迫切性
第十節 “總裁管理系統”軟體的設計思想
一、出發點――組織目標
二、考評標誌――管理要素
三、問題落實――組織結構
四、解決辦法――一攬子方案
五、實用價值
第十一節 北京私營企業生產力的影響因素
一、基本情況
二、私營企業生產力的影響因素
第十八章 知識經濟型企業的經營思路――以北京用友軟體集團公司為例
第一節 用友軟體集團有限公司簡介
第二節 中國企業管理現狀與ERP
一、中國企業的管理是否需要ERP
二、中國企業需要怎樣的ERP
三、國產ERP軟體業的發展
第三節 二次創業,發展管理軟體產業
一、發展是硬道路――國產財務軟體發展啟示錄
二、創國產品牌 讓“中國企業 用中國管理軟體”
第四節 中國財務及企業管理軟體套用與技術發展
一、中國財務軟體的發展
二、國際管理軟體的發展
三、財務及企業管理軟體的技術發展
四、小結
第五節 戰略與戰術
一、面向Internet時代――用友與微軟簽定新一輪戰略合作夥伴計畫
二、套用為本 共贏未來――聯想電腦公司與用友軟體集團戰略合作新聞發布會
三、套用為本,軟硬結盟,推進產業
第六節 UFERP――用友企業資源計畫巡展北京報導
第十九章 知識經濟的典型代表:管理思想產業的運作――用友管理研究所1998年下半年的實踐
第一節 軟體產業和管理思想產業及網路產業
一、產業發展的促動因素與制約因素
二、邊際遞減與行業周期
三、工具產業與套用產業
四、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與政策建議
五、用友管理研究所可能定成的某項工作
六、小結
第二節 籌建“用友管理研究所”草案
一、目標模式
二、目標體系
三、業務組織體制
四、人事與行政組織體制
五、職銜體系
六、獎懲標準與分配製度
七、運營保障體系
八、籌備小組與工作日程
九、“用友管理研究所”的徽標
第三節 用友管理研究所簡介
第四節 用友管理研究所的使命及創立“管理思想產業”的構想
一、企業管理研究的背景
二、開發中國家管理知識的“二元結構學說”
三、用友管理研究所的業務組織
第五節 用友管理研究所成立大會及新聞發布會
一、邀請函
二、用友管理研究所成立大會暨新聞發布會”新聞稿
第六節 推論型研究報告舉例:圖書市場有望出現“海爾現象”?
一、圖書發行的“泰坦尼克現象’
二、中外圖書的比較優勢與比較劣勢
三、被動讀者與主動讀者
四、經銷商的耐心與品格
五、圖書市場有望出現“海爾現象”?
六、小結
第七節 知識產品與傳播
一、傳播形式
二、關於開設“管理分析快餐’專題節目的構想
三、採訪
第八節 ’98用友國際管理論壇
一、’98用友國際管理論壇籌備草案
二、’98用友國際管理論壇會議分組情況
三、籌備工作進程表
四、’98用友國際管理論壇籌委會成員及職責
五、會議日程安排
六、秘書組工作計畫
七、聯絡部工作計畫
八、會務組工作計畫
九、傳播中心工作計畫
第九節 網路管理
一、網路時代與管理革命
二、信息編輯員的水平決定網路的命運
三、知識經濟的行業管理――以有線電視產業化的經濟管理學問題為例
四、網路業務舉例:關於證券電子商務模式的探討
第二十章 知識經濟企業的文化
第一節 知識經濟企業的文化特色
一、潮頭的感覺
二、研討會氣氛與實驗室氛圍
三、緊張的工作與自在的思考
四、創造財富的員工是平常之人
五、精神家園
六、認真與坦誠
七、就職於知識經濟企業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八、知識經濟企業文化的特色
第二節 ’98用友經理夏令營活動安排及王文京總裁關於企業文化的報告
一、98年度用友集團管理幹部夏令營通知
二、用友集團98年度管理幹部夏令營活動安排
三、王文京總裁關於企業文化的報告――讓我們做得更對、更好、更美用友企業文化
第三節 “用友網”上的電腦趣話選編
第二十一章 關於知識經濟型企業管理的總結
一、知識經濟的“知識”內涵
二、知識經濟是概念還是實業?
三、廣義的知識經濟與狹義的知識經濟
四、知識經濟的來由
五、知識經濟的定義
六、知識經濟企業的立足點
七、知識產品生產的特點
八、對知識產品的產銷處理
九、知識經濟企業的價值實現
十、知識經濟的產業特徵
十一、知識賣點與價格貢獻
十二、知識產品的收入分配
十三、員工持股?
十四、知識經濟企業的文化
十五、知識經濟企業的意義
第一版後記:橋不是彼岸
第二版?知識經濟版後記:日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