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子蟲學名:竹象
(Cyrtotracjelus longimanus)
成蟲赤褐色;頭管黑色,細長如同大象的鼻子可自由轉動;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如同螳螂;每翅具有縱紋九條。幼蟲乳白色,紡錘形。年生一代。成蟲雄性翅鞘全黃,個頭較小;雌性翅鞘基本為黑色且背部接近鞘翅的地方有較大的一塊黑斑,個頭較大;雌蟲數量遠多於雄蟲。幼蟲蛀食竹筍,成蟲亦鑽食竹筍,危害嚴重。防治方法:秋冬季節對竹林鬆土,可以直搗竹象土繭,不利竹象越冬。成蟲產卵期間可噴灑百蟲敵,挖出被害新筍,捕殺土中的蛹。可食用。四川、重慶一帶小孩多喜捕捉此蟲,在其足上套線,拋甩驅使其振飛娛樂。或折去其前足,用細竹籤插入斷肢內,一搖它就開始飛,夏季小孩多把它當風扇用。
生長過程
卵 長橢圓形,長徑3.1毫米左右,初產為玉白色,不透明。後漸成乳白色,孵化前卵的一半半透明 。
幼蟲 初孵幼蟲體長3毫米,體柔軟透明,乳白色,背線白色。老熟幼蟲體長20毫米,米黃色。頭赤褐色,口器黑色,體有皺褶,氣門不明顯,背線淺黃色,尾部有深黃色突起。
蛹 體長15毫米,深黃色,生物學特性 在江蘇、浙江的小竹中多為一年1代,在毛竹中多為二年l代,以成蟲於土下一米深的土繭中越冬。浙江4月底 5月初成蟲出土,5月上、中旬交尾產卵,卵3-5天孵化。5月下旬起老熟幼蟲陸續墜地入土,築土室化蛹。 羽化出土的成蟲子日出露乾後,即可活動,晴天以上午8-11時半、下午2-5時半活動最甚,通常以雄蟲飛行為多,飛行時速度緩慢,嗡嗡作聲,一受驚擾,即墜落地面。陰雨天和晚上很少活動,常躲於雜草根部或落葉下。成蟲出土後,即可上筍啃食筍肉。啃食時,頭向下,將頭管以45°-60°角度刺入筍中,進行補充營養,食完一孔內筍肉,拔出頭管,向上倒退5-10毫米,再刺入筍內取食,一頭成蟲可連續啃咬6一18個孔,再飛到另一株筍繼續取食。竹筍蛀孔處,筍肉向內凹陷,材質僵硬,筍節不再增長。
成蟲 經補充營養後,隨即交尾,一般雌蟲停息於筍上取食,雄蟲飛翔尋偶。在林中雄蟲作波浪式飛行,飛至桂竹筍高1米多、毛竹筍高2米多處,再向上飛行,直至筍梢,尋找雌蟲,若發現雌蟲即停息在雌蟲體側,經半小時即行交尾,交尾需時3-25分鐘。常見2、3條雄蟲相互爭配一雌蟲,雌蟲一邊交尾一邊取食,從不停息,雌雄成蟲均可以多次交尾。雌蟲產卵時先停息筍上,頭向下,以頭管在筍箍邊緣咬鑽,
頭管與筍垂直,前、後胸緊貼於筍上,後足立起,腹部上翹,觸角與頭管垂直,並左右擺動向筍內咬鑽,咬成表面直徑1.3毫米,內部3×5毫米,與頭管同長的產卵孔。成蟲拔出頭管,調轉身體,頭向上稍抬,足抱筍,腹部緊貼於筍上,將產卵管伸入產卵孔中,產卵一粒,偶有兩粒。產卵完畢,雌蟲復調轉頭,沿筍斜行向下爬3-5厘米,再咬產卵孔,每咬一產卵孔需時10分鐘。卵產於筍的最下一盤枝節到筍捎之間,以中部為多,一筍節可產卵3-5粒,一株筍最多可產卯80粒。
初孵幼蟲在產卵孔中取食,被害部位停止生長。3齡幼蟲食量漸增。幼蟲多咬食筍節處的筍肉或小枝,一般不轉移。幼蟲性好鬥,兩條幼蟲相遇,常雙雙被咬傷或咬死,若體壁被咬傷,能癒合結疤,並在脫皮時脫去。幼蟲脫皮前靜息不動,脫皮後全部呈粉白色, 1小時後恢復正常,陸續取食。幼蟲老熟後,向筍外蛀食,將筍咬一直徑7-9毫米的圓孔,孔口下方有一以咬碎的筍箕纖維墊平的傾斜坡,5月下旬一6月上旬幼蟲沿坡滑落,尋找適宜的地面入土,在8一15厘米深處,築長20-25毫米橢圓形的土室,如土室被擊破,可復建一次。幼蟲在土室中頭向上,10-15天即化為蛹。足、翅末端黑色,臀棘硬而突出。
經典食譜
筍子蟲作為一種高蛋白動物,在大西南有一種很經典的吃法。首先,把筍子蟲的肢爪、翅膀剪去 。
然後,下十成熱的油鍋中火炸一分鐘後改小火燜7分鐘,濾去油,加入辣椒、花椒、鹽、少許味素,翻炒一下美味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