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第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的中心議題是根據華國鋒同志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簡介

經過十年“文革”的動亂,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基礎。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政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這次會議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第一,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第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並富有遠見地提出了對黨和國家各個方面的工作進行改革的任務。第三,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錯誤結論。全會增選陳云為中共中央副主席,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並選舉產生了以陳云為首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會議,它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它在撥亂反正,提出改革任務,推動農村改革方面起了偉大的歷史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