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蘇聯遠東地區最大港市,海、空軍基地,濱海邊疆區首府。 1872年置軍港,1880年建市。 日俄戰爭(1904~1905)後,為遠東主要海軍基地。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正文

蘇聯遠東地區最大港市,海、空軍基地,濱海邊疆區首府。中國傳統名稱為海參崴,因港內盛產海參,故名。人口 57.6萬(1982)。位於穆拉維耶夫-阿穆爾半島南端,北緯43°07′,東經 131°53′。西和西南靠近中國朝鮮,東與日本隔海相望,南瀕彼得大帝灣,是蘇聯遠東戰區的前哨和出海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符拉迪沃斯托克原為中國領土。清朝歸吉林琿春協領管轄。鹹豐十年(1860),沙俄脅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占中國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海參崴被割占,改稱現名,意為“控制東方”。1872年置軍港,1880年建市。日俄戰爭(1904~1905)後,為遠東主要海軍基地。1903年,直達莫斯科的鐵路建成通車,成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終點站,此後迅速發展成遠東大港。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作協約國遠東補給港。蘇聯十月革命成功不久,1918年日、英、美、法軍由此登入進行武裝干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蘇聯對日作戰的重要基地。1957~1966年,港口大規模擴建,從此禁止外籍艦船入港,外貿活動移至其東南65海里處的納霍德卡港。符拉迪沃斯托克現為蘇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等指揮機關駐地。
港市東、西、北三面為低山、丘陵環抱,背山面海。城市依山就勢,沿灣呈階梯狀建築。港區主要由金角灣和俄羅斯島沿岸港灣組成。金角灣長7公里,寬約1公里,水域面積約6平方公里,水深9~23米;入口處寬2公里,水深20~30米。主要軍港在該灣的東部北岸,擁有各型艦艇停靠的碼頭,設有多處修造船廠。附近有飛彈基地、軍用機場和各種地面、地下軍事設施。俄羅斯島在金角灣口南側,隔主航道──東博斯弗爾海峽與穆拉維耶夫-阿穆爾半島相對,長約15公里。島上多山,最高峰海拔293米,沿岸陡峭,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是各型艦艇理想的隱蔽地,也是金角灣的天然屏障。金角灣西端為商港,是蘇聯北方海上航線的終點和近海口岸的補給、轉運港,年吞吐量900多萬噸;灣東部南岸為漁港,是蘇聯遠海捕魚、捕鯨船隊基地。港市有鐵路和公路通往內地,並有支線連結附近的工業中心和煤炭產地。城郊建有大型航空港,為蘇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空運樞紐。溫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月-15℃,8月20℃。6~9月為雨季,年降水量690毫米。東博斯弗爾海峽夏季有涌浪,多濃霧。港域11月至翌年3月為冰凍期,用破冰船可全年通航。潮汐屬半日潮,大潮升0.52米,小潮升0.46米。潮流微弱,流向不定。主要工業有機器製造,船舶修理,煉油,建材,木材,魚類及食品加工等。市內有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中心、大專院校、高級海軍學校及戰史博物館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