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簾畫

竹簾畫

竹簾,是我國的特產。它既實用,又是美化生活的裝飾品。竹簾畫,是在精編的竹絲捲簾上繪畫,通常運用具有傳統特色的國畫技法。據記載,重慶竹簾,“細如毫髮密如絲”。光緒年間就發展了油漆彩繪的畫簾。這種畫簾,是用光滑纖細的竹絲作緯線,蠶絲作經線編織而成,然後在帘子的幅面上畫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獸等國畫,成為精美的壁飾和窗簾,有濃厚的詩情畫意,極富有東方色彩和民族氣派。竹簾畫在新中國成立後,有了很大發展,不僅受到國內外廣大民眾珍愛,而且還常常被選為國家禮品贈送給外國友人和政府首腦,為國增光。

簡介


竹簾畫
竹簾畫是四川首創的工藝美術品種。南充竹簾畫竹簾雅潔,圖畫富麗,具有濃郁的民族地方風味,被稱為“精工畫簾”。竹簾畫,是在精編的竹絲捲簾上繪畫,通常運用具有傳統特色的國畫技法。據記載,重慶竹簾,“細如毫髮密如絲”。光緒年間就發展了油漆彩繪的畫簾。這種畫簾,是用光滑纖細的竹絲作緯線,蠶絲作經線編織而成,然後在帘子的幅面上畫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獸等國畫,成為精美的壁飾和窗簾,有濃厚的詩情畫意,極富有東方色彩和民族氣派。竹簾畫在新中國成立後,有了很大發展,不僅受到國內外廣大民眾珍愛,而且還常常被選為國家禮品贈送給外國友人和政府首腦,為國增光。

發展歷史

竹簾畫的始創人是清末四川梁平縣石柱砰人方炳南。方炳南出身於民間紙紮藝人家庭,尤其擅用細薄的竹絲編織竹簾、竹碗等工藝品,後來,方炳南自己琢磨出一套畫法,即在纖細柔韌的竹簾上繪上花鳥,或寫意,或工筆,在上邊加桿,下邊安軸,這樣製作出來的竹簾不僅美觀,而且十分好賣。方炳南晚年曾任成都、重慶和梁平等地“勸工局”(即手工業作坊)局長,也培養了不少工藝人才。漸漸的,繪製竹簾的工藝也就傳開來,一直流傳至今。
到了現代,竹簾畫名家要算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耿月新了。耿月新是四川揚中市油坊鎮良善村人,由於家境貧寒,他從小就邊讀書邊學篾匠。高中畢業後輟學在家,打席篩,編籮筐,以此謀生。多年的篾匠實踐,使他逐步感到編織日用竹器的單調,開始追求編織品種的多樣化、藝術化。耿月新先是編織富有地方民俗特徵的餞席,他編的餞席圖案,有“福”、“祿”、“壽”、“喜”等文字,也有《喜鵲登枝》、《南湖船》等圖像。後來,他受到書法中堂畫的啟發,決心編織“竹簾畫”。由於竹編功底深厚,又加上勤奮好學,他精心鑽研出一套自己的技法,他把竹篾劈成絲,篾絲細如頭髮,再染上色,半隱半現地編在本色竹絲中,加上繪畫和書法,立體感十分強。他不僅繪製精細,還獨創採用雙面竹編,其畫作《孔子像》、《八仙過海》等栩栩如生,倍受讚譽,他也因此載入了《中國民間名人錄》
在竹簾畫的基礎上,南充工匠們又加上蜀繡,繪製出竹繡簾。由於畫繡結合,竹繡簾發揮了兩種技藝的優勢,也避免了各自的短處。如在熊貓圖、猛虎圖中,動物的毛髮、人物的衣服等由於蜀繡的針法更加栩栩如生,質感極強,而臉部則採用繪畫技法,其感覺表情更傳神。為了適應刺繡的需要,竹繡簾採用的竹簾胚經線密度大大高於繪畫竹簾,因而竹繡簾的價格也就大大高於竹簾畫。

生產工藝

竹簾畫的製作非常精細,首先是製作竹簾胚。成都竹簾畫選用的是邛崍山脈盛產的特長節結的慈竹,去節去皮、破篾拉絲,再製成粗細均勻斷面渾圓的竹簾胚絲。然後送到木製的人工織機上的貯絲筒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織簾姑娘巧手揮舞、以竹絲代木梭,左送右引、機杼聲聲、胚簾漸成。之後修邊剪裁、裝木樞、噴清漆、上堂心,遂成白竹簾。
將白竹簾送至繪畫車間,畫工們按照設計圖稿要求,或白描或寫意,或淡雅或艷麗,細心繪製,復經檢驗審核,才算大功告成。

藝術特色

竹簾畫即指在精編的竹絲捲簾上繪畫,通常運用國畫技法。據《梁平縣誌》載,南充縣所產竹簾,“細如毫髮密如絲”。光緒年間就發展了油漆彩繪的畫簾。早期多作轎簾使用;清末逐漸發展成為室內陳設畫簾形式。品種有通景屏、單條、斗方、屏風、帳檐、對聯、燈罩等百餘種。
竹簾畫的編織非常平整柔軟,因有粉底堂心,詩畫作於上有傳統宣紙的感覺。最精湛的竹簾畫是採用蠶絲與竹線作經緯交織,然後在帘子的幅面上畫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獸等,密不漏縫,如絲絹般精細潤澤。竹簾畫的繪製與在宣紙上畫國畫不同。由於竹簾是由一根根竹絲編織而成,不吸水分,所以掌握好毛筆的含水量至關重要。過去通常在竹簾上塗上白色底彩,然後設色繪畫。後來有的不塗底彩,直接在素雅的竹青簾坯上作畫,以突出竹絲自然材質的美。再後來藝人們對繪畫的技法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將刺繡、挑花、植絨等工藝融入竹簾畫中,形成了繡畫結合的工藝特色。有文人如此讚頌梁平竹簾:薄如蟬翼淡如煙,萬縷千絲總相連。借得七仙靈巧手,換來天下第一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