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

竹影

《竹影》是豐子愷先生撰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通過優美的筆觸,表現出兒童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將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基本信息

原文

竹影
豐子愷
幾個小夥伴,借著月光畫竹影,你一筆,我一畫,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也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你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呢?
竹影竹影

吃過晚飯後,天氣還是悶熱。窗子完全打開了,房間裡還坐不牢。太陽雖已落山,天還沒有黑。一種幽暗的光瀰漫在窗際,仿佛電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後的院子裡去乘涼。
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覺眼梢頭另有一種微光,漸漸地在那裡強起來。回頭一看,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裡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門口一個黑影出現,好像一隻立起的青蛙,向我們跳將過來。來的是弟弟的同學華明。
“唉,你們愜意得很!這椅子給我坐的?”他不待我們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他的兩腳。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動作而發抖,上面的竹葉作出蕭蕭的聲音來。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頭來向天空看。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大家讚美了一番之後,我說:“我們今晚幹些什麼呢?”弟弟說:“我們談天吧。我先有一個問題給你們猜: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麼道理?”我和華明都不相信,於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來看水門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見頭上有一縷一縷的細煙,好像漫畫裡所描寫的動怒的人。“是口裡的熱氣吧?”“是頭上的汗水在那裡蒸發吧?”大家蹲在地上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他從身邊摸出一枝半寸長的鉛筆來,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來一看,真像一隻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間,我們同時發現了映在水門汀上的竹葉的影子,同聲地叫起來:“啊!好看啊!中國畫!”華明就拿半寸長的鉛筆去描。弟弟手癢起來,連忙跑進屋裡去拿鉛筆。我學他的口頭禪喊他:“對起,對起,給我也帶一枝來!”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來分送我們。華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長的法寶,改用木炭來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一面談著:“這一枝很像校長先生房間裡的橫幅呢!”“這一叢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軸呢!”“這是《芥子園畫譜》里的!”“這是吳昌碩的!”忽然一個大人的聲音在我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驚,立起身來,看見爸爸反背著手立在水門汀旁的草地上看我們描竹,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華明難為情似的站了起來,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後,似乎害怕爸爸責備他弄髒了我家的水門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對著他說道:“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弟弟連忙揀木炭給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葉了,這時候華明方才放心,我們也更加高興,一邊描,一邊拿許多話問爸爸:
“管夫人是誰?”“她是一位善於畫竹的女畫家。她的丈夫名叫趙子昂,是一位善於畫馬的男畫家。他們是元朝人,是中國很有名的兩大夫妻畫家。”
“馬的確難畫,竹有什麼難畫呢?照我們現在這種描法,豈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嗎?”“容易固然容易;但是這么‘依樣畫葫蘆’,終究缺乏畫意,不過好玩罷了。畫竹不是照真竹一樣描,須經過選擇和布置。畫家選擇竹的最好看的姿態,巧妙地布置在紙上,然後成為竹的名畫。這選擇和布置很困難,並不比畫馬容易。畫馬的困難在於馬本身上,畫竹的困難在於竹葉的結合上。粗看竹畫,好像只是墨筆的亂撇,其實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都要講究。所以在中國畫法上,竹是一專門部分。平生專門研究畫竹的畫家也有。”
“竹為什麼不用綠顏料來畫,而常用墨筆來畫呢?用綠顏料撇竹葉,不更像嗎?”“中國畫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凡畫一物,只要能表現出像我們閉目回想時所見的一種神氣,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符號只要用墨筆就夠了。原來墨是很好的一種顏料,它是紅黃藍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畫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實包羅三原色,即包羅世界上所有的顏色。故墨畫在中國畫中是很高貴的一種畫法。故用墨來畫竹,是最正當的。倘然用了綠顏料,就因為太像實物,反而失卻神氣。所以中國畫家不喜歡用綠顏料畫竹;反之,卻喜歡用與綠相反的紅色來畫竹。這叫做‘朱竹’,是用筆蘸了硃砂來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紅色的竹?但這時候畫家所描的,實在已經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種美的姿勢,一種活的神氣,所以不妨用紅色來描。”爸爸說到這裡,丟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來結束說:“中國畫大都如此。我們對中國畫應該都取這樣的看法。”
月亮漸漸升高了,竹影漸漸與地上描著的木炭線相分離,現出參差不齊的樣子來,好像脫了版的印刷。夜漸深了,華明就告辭。“明天白天來看這地上描著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大不要落雨,洗去了我們的‘墨竹’,大家明天會!”他說著就出去了。我們送他出門。
我回到堂前,看見中堂掛著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覺更有意味。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導語

有些同學看到我,可能會在心裡說,這個老師怎么長得這么秀氣啊?我的回答是:因為我還保留了一顆童心,一顆熱愛自然熱愛藝術熱愛孩子的童心。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自然有關孩子有關藝術的課文《竹影》。

初讀課文

a) 有多少同學閱讀過這篇文章?請這位沒有讀過的同學猜想一下,這篇文章到底是寫什麼的,是寫景的嗎?是寫人的嗎?還是寫事的?為什麼要以竹影為題呢?
b) 由於這是篇自讀課文,需要同學們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這一課文學習。現在請同學們自由地閱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掃讀等,只要是自己喜歡,怎樣的閱讀方式都可以。
不動筆墨不讀書,請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詞可以做下標記,並把自己認為寫的好的地方,或是和你產生了共鳴的地方,作下標記,可以劃線,可以作批註,簡要地記錄下你讀書時的情感體驗。讀完了,我還想請同學們對這篇文章進行簡單的概括。
c) 同學們讀得很仔細,現在請你們中說話最精練最簡短的同學來概括這篇文章。
他概括得好不好呢?你來評價一下吧,你認為怎么概括才又簡短又深刻呢。可不可以用更簡練的詞語來概括呢?
這篇文章以幾個少年描描畫畫的遊戲,,及爸爸給我們講畫畫的知識,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品味文章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
請同學們再來聽首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著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著我。
每當我們唱起這樣的兒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兒時的夥伴玩影子、玩各種有趣的遊戲,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美好體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充滿童稚的兒歌,更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學習本文的熱情,為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
一個蘋果兩個人分,一個蘋果只剩下半個。而一種思想兩個人分,一種思想會變成兩種。現在請同學們將你讀到的記下的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學生們讀一讀自己劃的好句子,或是自己作的批註。他們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文章對孩子們的活動寫得很有童趣很真實:
如:弟弟發現一個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問題:………成年人也許不會注意這樣的事情,誰又有這樣的細心這樣的時間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頭上冒出煙氣?這樣的問題成年人聽了,也許不以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們卻會追根究底的。大家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
如果成年人爭論一個問題,一定會水落石出的。華明的注意略去了轉向了別處,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評,做事三分鐘熱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們對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們像成年人那樣專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們的事多著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
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寫孩子新一輪的熱情,他們用木炭描這些天然的國畫,並聯想到平時見到的畫圖。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藝術的殿堂門口。於是領路人——爸爸出現了,他給孩子們講了一番中國畫的藝術特徵,因勢利導地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藝術入門課。
2、一些句子很生動,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景物。
略見教參.
3、爸爸很會引導。經過爸爸的引導,你了解了哪些繪畫的知識?
(1)爸爸沒有批評他們在水門汀上畫畫,而是引導他們走進藝術的殿堂。爸爸和他們一起畫畫。
(2)爸爸在講中國畫和西洋畫的時候,打了個比方,“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講授二者的區別:西洋畫注重寫實,畫人則要按解剖學來畫,畫景要畫出立體感,而中國畫則不講究這些,畫人,則張揚人物的特點,畫景則山水重重疊疊,象是飛機中所見的,而且又不是一時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想到哪畫到哪。而且很多中國畫只有寥寥數筆,卻傳達出畫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西洋畫更講究形式,畫出的畫和照片一模一樣,而中國畫講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樣,只突出主題)
(1)爸爸在講中國畫時,沒有用專業的術語,也沒有長篇大論,只是用了幾句話就概括了竹畫也是中國畫的要點:講究畫意(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等)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2)請繪畫最好的同學上黑板畫一幅竹影,大家按課文中的標準評價。
4、你還在文中讀到了什麼?為什麼以竹影呢?
意境很美。幾個小夥伴,借著月光畫竹影,你一筆,我一筆,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
四、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五、學習語文,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善於小結。現在我們請同學們將自己在這節課中所學的所想的小結在作業中。
作業一:用一句話概括這節課的收穫。再分項寫出從內容上、思想上、寫法上的體會。
作業二:課後自己進行一次藝術上的創造,將自己的創造的過程、體驗用語言表達出來。字數300左右。
六.結全文。這節課,我們運用了:讀——品——想——結的方法,自己學習了這篇散文。以後,同學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學習課本上的自讀課文、課外書上的美文。至於文中的一些細小的知識點如作家作品介紹,詞語解釋等,請同學們課後自己查資料,互相交流。最後,引用一下豐子愷在《藝術三昧》中的話來結束這節課:宇宙是一大藝術。人何以只知鑑賞書畫的小藝術,而不知鑑賞宇宙的大藝術呢?人何以不拿看書畫的眼來看宇宙呢?

作者介紹

豐子愷(1898.11.9-1975.9.15)原名豐潤,又名豐仁,浙江桐鄉石門鎮人,名仁,又名嬰行。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 。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豐子愷豐子愷

自幼愛好美術,1914年入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對他的思想影響甚大。1917年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1919年師範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並任圖畫教師。1921年東渡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回國到浙江上虞春輝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回國後從事美術、音樂教學,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同時進行繪畫、文學創作和文學、藝術方面的編譯工作。1924年,與友人創辦立達學園。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在一些大專院校執教。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表了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其後,他的畫在《文學周報》上陸續發表,並冠以“漫畫”的題頭。自此中國才開始有“漫畫”這一名稱。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鋒、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職於上海藝術大學。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出版。七七事變後,率全家逃難。1937年編成《漫畫日本侵華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學講師、副教授。1942年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1943年起結束教學生涯,專門從事繪畫和寫作。陸續譯著出版《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近世十大音樂家》、《孩子們的音樂》等面向中小學生和普通音樂愛好者的通俗讀物,為現代音樂知識的普及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畫冊《子愷漫畫選》。1952年後歷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工繪畫、書法,亦擅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

豐子愷的畫豐子愷的畫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景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漫畫更是膾炙人口。豐先生作品流傳極廣,失散也很多,就是結集出版的五十餘種畫冊也大多絕跡於市場,給讀者帶來極大遺憾。在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漫畫恐怕是最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比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幾個茶杯,一捲簾櫳,便是十分心情。豐先生的許多漫畫,都是以兒童作為題材的,例如《阿寶赤膊》,《你給我削瓜,我給你打扇》和《會議》。讀豐先生的兒童漫畫,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什麼時候,我們這個世界,能少一些欺詐,少一些執著,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豐子愷的散文,在我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等。這些作品除一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表現濃厚的生活情趣。
豐子愷小傳 豐華瞻(子)
父親於一八九八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九日生於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縣石門鎮)。祖上在石門鎮開一家小染坊。祖父名豐璜(字斛泉),長於詩文,於一九零二年鄉試時中「舉人」。父親是祖父的第七個孩子,是長子;父親的姐弟大多夭折早亡。父親八歲時,
祖父就患肺病去世。父親九歲時進私塾讀書,十二歲入石門灣西溪國小。一九一四年他十六歲時,到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浙江第一師範的教師李叔同先生(後出家,法號「弘一法師」)教他圖畫、音樂,發現他的才能,鼓勵他向繪畫方面發展。李先生不但精於圖畫、音樂,也擅長戲劇、文學、書法,對父親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一九一九年父親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後,在上海專科師範任教。一九二一年初赴日本留學。在東京參加洋畫研究會與音樂研究會。年底由日本返國。
一九二二年,父親在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這時開始作漫畫。有幾幅畫發表於《我們》雜誌上。一九二四年父親辭去春暉中學職到
上海創辦立達學園。一九二五年父親的漫畫在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周報》上連續發表,稱為〖子愷漫畫〗。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由文學周報社出版《子愷漫畫》,內收畫六十幅,這是父親的第一本畫集,也是中國的第一本漫畫集。
從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三七年間陸續出版的畫集有《子愷畫集》、《護生畫集》、《學生漫畫》、《兒童漫畫》、《都會之音》、《雲霓》、 《人間相》等。其中除描寫詩詞意境、兒童生活與學生生活的畫外,有大量的畫揭露舊社會的黑暗與勞動人民所受的苦難。同一時期中父親出版了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車廂社會》等,又出版了大量的音樂書與藝術理論書,如《音樂入書》、《中文名歌五十曲》、《近世十大音樂家》、《西洋畫派十二講》、《藝術趣味》、《藝術漫談》等。

豐子愷的畫豐子愷的畫

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十一月,父親率全家逃難。從故鄉出發,經江西,到達湖南長沙。後遷廣西桂林。一九三九年春,父親受浙江大學之聘,到廣西宜山浙大任教。後隨浙大遷往貴州遵義。一九四二年秋,父親到達四川重慶,任教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一年後辭職,在家著述為生。
抗戰期間父親在西南各省出版的畫集有《漫畫阿Q正傳》、《大樹畫冊》、《客窗漫畫》、《畫中有詩》等。一九四一年在遵義繪成《子凱漫畫全集》,至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由開明書店在上海出版。《全集》共分六冊,收畫四百二十四幅。
一九四五年抗戰結束,次年父親回到杭州。一九四六至四八年住在杭州期間出版的畫集有《又生畫集》與彩色版《子愷漫畫選》等。
建國後父親一直住在上海。任上海市人民代表與政協委員,又任全國政協委員。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一九六零年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大部分時間在家著述。
建國以後父親主要從事翻譯俄文與日文的文學作品。譯有《獵人筆記》、《夏目漱石選集》、《源氏物語》等。畫集方面出版的有《繪畫魯迅小說》、《子愷漫畫選》(一九五五年)、《豐子愷兒童漫選》英文本與印尼文本(一九五六年)、彩色的《豐子愷畫集》(一
九六三年)。
父親一生著作豐富,共有一百五十多種。他在繪畫、文學、音樂、書法、藝術理論與翻譯等各方面都作出了貢獻。他在國內外都有較大的影響。
十年浩劫期間,父親被林彪、‘四人幫’加上莫須有罪名,遭到殘酷迫害,身心備受摧殘。一九七零年初他患重病,臥病半年。病癒後,他不顧林彪、‘四人幫’的迫害,仍堅持作畫,並從事翻譯。但由於長期受折磨,患了肺癌。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五日,父親在陰霾蔽日的情況下含恨長逝。

豐子愷的畫豐子愷的畫

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在上海龍華公墓大廳舉行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上海市領導同志在骨灰安放儀式悼詞中指出:父親痛恨舊社會的反動統治,用美術創作來表示他的正義感和鬥爭精神;建國後他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忘我地進行勞動,熱情歌頌了中國共產黨,歌頌了社會主義。宣讀了中共上海市委為父親徹底平反的決定。

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配以輕音樂,學生輕聲朗讀。學生回答有困難,教師可提示,文題是“竹影”,它是以寫景為主,還是以寫人物活動為主?)
明確: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品讀課文作好鋪墊。)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么,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找到後在小組內朗讀,然後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範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時感情就會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
一、(1)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
二、(2-7)描寫小孩的童心並敘述獲得藝術教育的經過。
三、(8)寫“我”受到藝術教育後的感受。
六、竹影與童趣的區別
《童趣》與《竹影》
相同點:都是表現兒童的童心童趣。
不同點:一個是文言文,一個是現代文。
竹影中充滿童趣.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

拓展欣賞

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啟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夥伴們從一次無意的遊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
(多媒體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配音樂。)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解釋,反而會“越描越黑”。藉助多媒體的視聽效果,加以音樂的陪襯,學生憑藉自身的審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加了語文課的容量,使學生得到藝術的薰陶,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口語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語文學習要基於教材,但又不能僅局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遊戲引發的體驗,應避免圍繞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說教,而應注重對藝術發現的認識,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對學生自身修養的培養。)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穫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演示板書。)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童心,你就能擁有陽光般的快樂;只要你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就會發現在平凡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
(學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觸動了學生的靈魂,就能讓學生說出自己最深的體會,教師的寄語,讓課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去進行語文學習,拓寬了語文課堂的寬度。《竹影》是豐子愷散文作品中一篇內涵深刻、耐人尋味的佳作,全文敘述幾個小夥伴,借著月光,在自家的\"水門汀\"上遊戲,描畫映著的竹影,你一筆,我一畫,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孩子的遊戲,在成年人眼裡也許不屑一頤,但在豐子愷的眼裡就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也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竹影》為我們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遊戲,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愛。

教學思路

本文篇幅較長,內容豐厚。要在一課時內授予學生,難度較大。所以我以為應該略枝葉而直取本根。此文收入《藝術卷》而非文學卷,可見豐子愷先生寫此文主要目的是對孩童進行美育,所以我想在課堂引導學生反覆探究“創造與模仿的關係”。

課前預習資料

豐子愷《兒童的畫》、《學畫回憶》、《圖畫與人生》,《素質教育在美國》節選,《倚天屠龍記》節選,朱光潛《談美書簡》文選。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文與可谷偃竹記》,鄭板橋《題畫詩》、《題竹石畫》,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義
瀰漫眼梢愜意汀蘸
縷口頭禪碩士參差不齊
2.概括課文內容。
二.整體感知,初步探究
出示圖片“竹影”,討論:竹影是誰畫的?
思考:
1.我們四個人在這裡起了什麼作用?
我們把月亮畫的畫____了一份。(填一詞)
2.在我們的資料中除描影外還有哪些複製圖畫或類似複製的方法?
3.小結:描、印、放大、臨摹都是複製的一種,不是創造。朗讀黃全愈的一段話作為小結:
黑板——學生的眼睛——經由學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樣板“畫”下來。由於沒有“心”的參與,這只能是一個簡單的由眼睛到手的過程,
可以說那是一個類似“複印”的過程。
4.討論:爸爸說我們這不是畫竹,“不過好玩罷了”。學某類西洋畫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幾乎一樣,這是不是繪畫呢?
5.出示五幅西方油畫,討論西洋畫的優缺點,並用豐子愷的話小結:描得像真的東西一樣,頂多也只抵得一張照相,現在照相機很便宜,三五塊錢也可以買一隻。我們又何苦費許多寶貴的鐘頭來把自己的頭腦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塊錢的照相機呢?
三.生成新疑,深入探究
1.討論:描、印、放大、臨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繪畫,那么為什麼有那么多的人在做這些事,他們做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為小結:
A.胸中竹,並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鄭板橋。
B.模仿只是創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造。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潛。
四.創設情境,體驗感悟
1.設若一個人已經完成了模仿階段,現在他要真正的去創作,比如說他站在一叢竹前,現在要你來告訴他怎么畫,你會說些什麼?
2.如果是豐子愷的父親站在他面前,他會說些什麼?
3.出示鄭板橋竹圖與真竹照片,比較照片與圖畫的區別,討論:鄭板橋對竹作了哪些改動?他為何作此改動?
4.竹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性格。文雅、清高、虛心、堅韌……有許多詩人讚美它;當然,也有人愛唱反調,說:竹似偽君子,外堅中卻空,根細好鑽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現在站在竹叢前的人是你。綠、紅、黑、黃……眼前擺著無數顏料,你會選哪一種顏料?你會把竹畫成什麼樣?
五.作業
把你心中所畫的竹圖寫出來。

藝術起源的學說

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斯芬克斯之謎”,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儘管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還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這些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藝術發生的某些條件和根據,對學習藝術和進行藝術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雖然這些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必然涉及到人類藝術的方方面面,但其中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論述通常都是這些學說的重要方面。以下我們就來簡要介紹、評析一下歷史上幾種主要的關於人類藝術起源的學說:
1、模仿說:
這是一種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最古老的理論,始於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19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
2、遊戲說:
遊戲說認為藝術起源於遊戲,它是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發生理論中較有影響的一種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人們也因此把遊戲說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通過對遊戲和審美自由之間關係的比較研究,首先提出了藝術起源於遊戲的觀點,認為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遊戲。“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們只有在一種精神遊戲中才能徹底擺脫實用和功利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遊戲說還認為,人的審美活動和遊戲一樣,是一種過剩精力的使用,剩餘精力是人們進行藝術這種精神遊戲的動力。人是高等動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從事維持和延續生命的物質活動,因此有過剩的精力,這些過剩精力體現在自由的模仿活動中就有了遊戲與藝術活動。斯賓塞和席勒一樣,也認為遊戲是過剩精力的發泄,它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實用價值,卻有助於遊戲者的器官練習,因而它具有生物學意義,有益於個體和整個民族的生存。
遊戲說強調了遊戲衝動、審美自由與人性完善間的重要聯繫,對於我們理解藝術在審美方面的發生具有重要價值。它揭示了藝術發生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某些必要條件,如剩餘精力是藝術活動的重要條件,藝術的娛樂性和審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藝術創造的核心,對我們理解藝術的本質是富於啟發的。
3、表現說:
這種學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表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現是藝術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藝術發生的主要動因。持這一理論的主要有英國詩人雪萊、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等,還有歐美的一些現當代美學家。在這種學說看來,原始人所有的藝術只有一個最主要的推動力,那就是他們通過各種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從而促成了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如托爾斯泰認為:“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裡重新喚起這種感情,並用某種外在的標誌表達出來。”這些外在標誌就是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藝術形象的傳達,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樣,作者所體驗到的感情感染了觀眾或聽眾,這就是藝術活動。
4、巫術說:
巫術說是西方關於藝術起源的理論中最有影響、有勢力的一種觀點。這種理論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藝術作品與原始宗教巫術活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最早由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這種觀點用實用性來解釋藝術的起源,認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藝術有著極大的實用功利價值。按照這種理論,原始人所描繪的史前洞穴壁畫中雖然有許多在我們今天看來是美麗的動物形象,但他們當時卻是出於一種與審美無關的動機,即巫術的動機。如許多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壁畫和雕刻,往往是處在洞穴最黑暗和難以接近的地方,它們顯然不是為了給人欣賞而製作的,而是史前人類企圖以巫術為手段來保證狩獵的成功。還有些動物身上畫有或刻有被長矛或棍棒刺中和打擊過的痕跡,按照巫術說的觀點,這是因為原始部落有一種交感巫術的存在,原始人認為任何事物的形象與實際的該事物都有一種實在的聯繫,如果對事物的形象施加影響,實際上也就是對這個事物施加影響,在動物身上畫上傷痕也就意味著他們在實際的狩獵當中可以順利地打到獵物。原始壁畫中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擊傷痕跡的動物形象,成為支持藝術產生於巫術學說的有力證據。巫術說對於我們理解原始藝術,特別是原始美術發生的動力,以及這些藝術在當時條件下非審美的性質具有重大意義。
以上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藝術的起源及其原因。原始藝術與兒童的藝術雖然有本質的不同,但它們在發生動因特別是在表現形態方面又有不少相似之處,因此,了解人類藝術的發生對我們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兒童的藝術活動具有借鑑作用。

兒童畫(豐子愷)

孩子們的袋裡常常私藏著炭條,黃泥塊,粉筆頭,這是他們的畫具。當大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他們便偷偷地取出這些畫具來,在雪白的牆壁上,或光潔的窗門上,發揮他們的作品。大人們看見了,大發雷霆,說這是齷齪的,不公德的,不雅觀的;於整潔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嚴禁不可。便一面設法銷毀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罵它們的作者,又沒收他們的畫具。然而這種禁誡往往是無效的。過了幾日,孩子們的袋裡又有了那種畫具,牆壁窗門上又有那種作品發表了。

豐子愷的畫豐子愷的畫

大人們的話說得不錯,任意塗抹窗門牆壁,誠然是有害於整潔、道德及美感的。但當動手銷毀的時候,倘得仔細將這些作品審視一下,而稍加考慮與設法,這種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獲得教導的良機。因為你倘仔細審視這種塗抹,便可知道這是兒童的繪畫本能的發現,筆筆皆從小小的美術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興所寄託,使你不忍動手毀損,卻要考慮培植這美術心與涵養這感興的方法了。
實際除了出於惡意的破壞心的亂塗之外,孩子們的壁畫往往比學校里的美術科的圖畫成績更富於藝術的價值。因為這是出於自動的,不勉強,不做作,始終伴著熱烈的興趣而描出。故其畫往往情景新奇,大膽活潑,為大人們所見不到,描不出。不過這種畫,不幸而觸犯家庭的禁條,難得保存。稍上等的人家,瓊樓玉宇一般的房櫳內,壁上不許著一點污穢,這種畫便絕不可見。貧家的屋子內稍稍可以見到。廢寺,古廟,路亭的四壁,才是村童的美術的用武之地了。曾憶旅行中,入寺廟或路亭中坐憩片時,乘閒觀賞壁上龍蛇,探尋其意趣,辨識其筆畫,實有無窮的興味。我常常想,若能專心探訪研究這種繪畫,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兒童生活的實況,真切地理解兒童的心情。據我所見,最近鄉村廢寺的敗壁上,已有飛機的出現了。其形好似一種巨大的怪鳥,互相爭鬥著。最初我尚不知其為飛機。數見之後,稍稍認識。後來聽了一個村婆的話:“洋鬼子在那裡煎出小孩子的油來造飛機,所以他有眼睛,會飛。”方始恍然,兒童把飛機畫成這般的姿態,不是無因的。聽了這話,看了這種畫,而回憶近來常在天際飛鳴盤鏇的那種東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鳥一般的怪物。矯正那村婆的愚見,而用藝術的方法把飛機“活物化”為怪鳥,而構想其在天空中爭鬥的光景,這是何等有興趣的兒童畫題材!這樣的畫,在上海許多兒童畫報上尚未見過,而在窮鄉僻處的廢寺敗壁上先已發表著了。
這點畫心,倘得大人們的適當的指導與培養,使他們不必私藏炭條,黃泥塊,與粉筆頭,不必偷偷地在牆壁窗門上塗抹,而有特備的畫具與公然的畫權,其發展一定更有可觀。同時藝術教育的前途定將有顯著的進步。
一九三四年三月七日,為江蘇省教育廳《國小教師》作
(選自《豐子愷藝術隨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畫與西洋畫(豐子愷)

東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藝術的表現亦異。大概東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東洋藝術為詩的,西洋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兩者比較起來,有下列的五個異點: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 (皴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 19世紀末,西洋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詳見本書<本書:指作者《藝術修養基礎》一書, 1941年桂林版>中《西洋畫簡史》篇)。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丈的距離來。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鐵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里的距離來。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雲、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3、東洋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其所以異於生理解剖學者,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5、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民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直到 19世紀,方始有獨立的風景畫。風景畫獨立之後,人物畫也並不讓位,裸體畫在今日仍為西洋畫的主要題材。
上述五條,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異點。由此可知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故為藝術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的精深。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的普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