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葉蟬

稻葉蟬

昆蟲綱,同翅目(Homoptera),葉蟬科(Cicadellidae)。水稻害蟲。又名稻浮塵子。以成蟲和若蟲刺吸稻株汁液為害。

基本信息

正文

稻葉蟬稻葉蟬

所屬目:昆蟲綱同翅目(Homoptera)

所屬科:葉蟬科(Cicadellidae)

是否害蟲:水稻害蟲

別名:稻浮塵子

食物:以成蟲和若蟲刺吸稻株汁液為害。

主要種類

一、黑尾葉蟬

Nephotettixcincticeps(Uhler)

別名:N.cincticeps(Uhler),又名蠓子、青蠓子、蛔蟲

體態特徵
成蟲體長4~6毫米,黃綠色,在頭冠兩複眼間有一黑色橫帶,前翅綠色,雄蟲翅端、胸部和腹部腹面黑色,雌蟲則為淡褐色(圖1)。中國各稻區均有分布,長江流域發生尤多;也見於亞洲其他地區和非洲。寄主植物為稻麥類、茭白、甘蔗、稗、看麥娘等。成蟲和若蟲群集稻莖基部刺吸汁液,嚴重時全株枯死。抽穗灌漿期在穗部和葉片上刺吸。能傳播病毒病,如普通矮縮病、黃矮病和黃萎病,並可誘發菌核病。在河南信陽一年4代,湖南6代,廣州8代。在華南可終年繁殖,長江流域以若蟲在綠肥田、麥田和雜草上越冬。成蟲趨光性強,並喜趨嫩綠稻株。卵產於葉鞘邊緣內側或莖、葉組織中。若蟲有群集性,耐飢力弱。夏秋高溫乾旱年份盛發,長江流域在7~8月世代重疊,發生數量大,為害雙季晚稻苗最烈。水稻不同品種混栽時有利於發生。日本秈型品種和菲律賓國際稻系統較能抗蟲。天敵主要有褐腰赤眼蜂和葉蟬纓小蜂以及多種蜘蛛等。

分布和為害

此蟲分布較廣,剌吸水稻汁液,若蟲多群集稻叢基部,成蟲則在稻莖及葉片上為害,造成稻苗葉尖枯黃,全株枯死或半枯穗或白穗。還能傳播水稻普通矮縮病、黃矮病和黃萎病。
發生規律及習性
江浙一帶一年發生5~6代,世代重疊,以3~4齡若蟲和少量成蟲在綠肥田及田邊、塘邊、河邊等雜草上越冬。成蟲趨光性強,並有趨嫩綠水稻產卵習性。卵多產於葉鞘邊緣內側組織中,每雌蟲能產卵100~300餘粒。若蟲多棲息在稻株下部或葉片反面取食,有群集性。
夏季晴熱、乾旱、少雨年份,有利於猖獗發生。天敵對黑尾葉蟬有較大控制作用,以卵寄生蜂褐腰赤眼蜂和捕食性天敵蜘蛛最重要。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因地制宜改革耕制度,在單、雙季稻混栽地區,儘量壓縮單季稻種植面積,減少橋樑田。品種合理布局,實行同品種、同生育期的水稻轄連片種植,避免插花種植。加強肥水管理,使水稻前期不猛發披葉,中期不脫肥落黃,後期不貪青晚熟,增加耐蟲能力。選育高產抗蟲品種。
2.人工物理防治
3.化學防治

二、白翅葉蟬

白翅葉蟬白翅葉蟬

白翅葉蟬Thaiarubiginosakuoh

所屬目:同翅目

所屬科:葉蟬科

英文名稱:yellowleafhopper。

分布和為害

分布在黃河以南,四川西昌以東。

形態特徵

雄蟲體長3.5~3.7毫米,雄蟲稍小。頭部、胸部、腹部橙黃色。頭部前緣兩側各具1半月形白斑。前胸背板中央具1淺灰黃色菱形斑,斑的兩側各具小白點1個。前翅灰白色,半透明,具虹彩閃光;後翅淺橙色,透明度較前翅高。

發生規律及習性

浙江、安徽、湖南年生3代,再往南年生3~6代。以成蟲在麥田、綠肥田及避風向陽的雜草上越冬

防治措施

剷除雜草減少蟲源;採用豐產抗性品種,減少不同品種混栽,加強肥水管理;保護天敵,苗期可放幼鴨啄食;在秧田和早插晚稻田(邊行)施用葉蟬散、樂果或氧化樂果、馬拉硫磷、害撲威等;也可用呋喃丹作根區施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