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錄

《稱謂錄(校注本)》在原則上改用現在通行字型,但遇古籍常用的通假字,如“懸”作“縣”、“陣”作“陳”、“否”作“不”、“納”作“內”、“現”作“見”等,以及少數稱謂詞中的古體字、異體字、為保存古義,概不更動。《稱謂錄(校注本)》引證用書書名,間用簡稱。《稱謂錄(校注本)》連續引用同一《稱謂錄(校注本)》,在中國沒有間隔的情況下,一般採用承前省略的辦法:第一列舉收名,以後僅舉篇名(僅系史傳,僅舉人名,春秋三傳,僅舉年號)。

稱謂構成的原則,是語言學、社會學的原則。以“已身”為中心,上推四代為高祖、曾祖、祖父、父,下推四代為子、孫、曾孫、玄孫。九代親屬稱謂又分為父系親屬、母系親屬、妻系親屬、夫系親屬等四組來編排。

第一章 血親親屬——父系親屬

(一) 高祖輩稱謂

1、高祖父 俗稱“太公”或“太上太”(父之父之父之父)
2、高祖母 (父之父之父之母)
3、高祖姑母 (父之父之父之父之姊妹)
4、高祖姑父 (父之父之父之父之姊妹之夫)

(二) 曾祖輩稱謂

5、曾祖父 俗稱“阿太”或“老太”(父之父之父)
6、曾祖母 俗稱“阿太”(父之父之母)
7、曾伯祖父 (父之父之父之兄)
8、曾伯祖母 (父之父之父之兄之妻)
9、曾叔祖父 (父之父之父之弟)
10、曾叔祖母(父之父之父之弟之妻)
11、曾祖姑母(父之父之父之姊妹)
12、曾祖姑父(父之父之父之姊妹之夫)

(三) 祖輩稱謂

13、祖父 俗稱“阿公”、“阿爺”或“爺爺”(父之父)
14、祖母 俗稱“奶奶”或“阿婆”(父之母)
15、伯祖父 (父之父之兄)
16、伯祖母 (父之父兄之妻)
17、叔祖父 (父之父之弟)
18、叔祖母 (父之父之弟之妻)
19、姑祖母 俗稱“姑婆”(父之父之姊妹)
20、姑祖父 俗稱“丈公”、“姑公”、“姑翁”(父之父之姊妹之夫)
21、舅祖父 俗稱“舅公”(父之母之兄弟)
22、舅祖母 俗稱“舅婆”(父之母之兄弟之妻)
23、姨祖母 俗稱“姨婆”(父之母之姊妹)
24、姨 祖 父 俗稱“姨公”或“婊翁”(父之母之姊妹之夫)
25、堂伯祖父 (7或9之子長於父之父者)
26、堂伯祖母 (25之妻)
27、堂叔祖父 (7或9之子幼於父之父者)
28、堂叔祖母 (27之妻)
29、堂姑祖母 (7或9之女)
30、堂姑祖父 (29之夫)
31、表 祖 父 (父之父之父之姊妹之子)
32、表 祖 母 (31父之妻)

(四) 父輩稱謂

33、父親 俗稱“爸爸”、“父親”、“阿爹”、“阿叔”。(父)
34、母親 俗稱“媽媽”、“母親”、“娘”(父之妻)。
35、伯父 俗稱“大伯父”、“伯伯”(父之兄)
36、伯母俗稱“大媽”、“大奶”(父之兄之妻)
37、叔父俗稱“阿季”、“二季”、“三季”、“小季”(父之弟)
38、叔母俗稱“阿嬸”、“二嬸”、“三嬸”、“小嬸”(父之弟之妻)
39、姑母 俗稱“姑媽”(父之姊妹)
40、姑父 俗稱“姑丈”、“姑爹”、“姑爺”(父之姊妹之夫)
41、堂 伯 父 (父之父之兄弟之子長於父者)
42、堂 伯 母 (41父之妻)
43、堂 叔 父 (父之父之兄弟之子幼於父者)
44、堂 叔 母 (43之妻)
45、堂 姑 母 (父之父之兄弟之女)
46、堂 姑 父 (父之父之兄弟之女之夫)
47、再從伯父 (25或27之子長於父者)
48、再從伯母 (47之妻)
49、再從叔父 (25或27之子幼於父者)
50、再從叔母 (49之妻)
51、再從姑母 (25或27之女)
52、再從姑父 (51之夫)
53、姑表伯父 (父之父之姊妹之子長於父者)
54、姑表伯母 (53之妻)
55、姑表叔父 (父之父之姊妹之子幼於父者)
56、姑表叔母 (55之妻)
57、姑表姑母 (父之父之姊妹之女)
58、姑表姑父 (父之父之姊妹之女之夫)
59、舅表伯父 (父之母之兄弟之子長於父者)
60、舅表伯母 (59之妻)
61、舅表叔父(父之母之兄弟之子幼於父者)
62、舅表叔母(61之妻)
63、舅表姑母(父之母之兄弟之女)
64、舅表姑父(63之夫)
65、姨表伯父(父之母之姊妹之子長於父者)
66、姨表伯母(65之妻)
67、姨表叔父(父之母之姊妹之子幼於父者)
68、姨表叔母(67之妻)
69、姨表姑母(父之母之姊妹之女)
70、姨表姑父(69之夫)
更多......

禮俗稱謂

等級稱謂類

君 周代稱諸侯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諸侯。秦統一天下後,稱皇帝為君。君還是戰國、秦漢時期貴族、功臣的封號。如齊國田文號孟嘗君,魏以子無忌號信陵君,漢酈食其號廣野君,劉敬號奉春君,君後來又引申為對男子的尊稱,故父和夫也可稱君。
臣 商、西周、春秋時統治者的最低層及其成員。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統治區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為家臣。士大夫受過教育,有知識、有才能,因此,後來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戰國時代的士大體分為四類,一類為學士,如莊子、荀子等。一類為策士,如蘇秦、張儀,即所謂縱橫家。一類為方士或術士。最下的一類為食客,這類人有士之名,無士之實,多是貴族的鷹犬。
民 上古時把奴隸稱作民。或稱黎民、群黎、苗民、眾人、庶人、庶民,通稱庶民。臣與民在上方都是奴隸,但有區別:臣是柔順馴服的奴隸,民是暴戾難以駕馭的奴隸。
奴隸 為奴隸主勞動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甚至殺死。“工”、“奴”、“奚”、“臣”、“妾”等者是奴隸,小臣、仆侍、妾婢、閽人(看門人)、寺人(宦)等是從事家務勞動的奴隸,金工、車工等是從事工業生產的奴隸,大量的則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
君子 古代對貴族男子的通稱。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對比。此外,妻稱夫也叫君子。
百姓 古代對貴族的總稱。商代的奴隸主是貴族,總稱為“百姓”(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商王是貴族的最高代表,自稱為“餘一人”,周代仍有這種稱號,戰國以後,“百姓”為平民的通稱,與“民”為同義詞。
黎民 平民也稱黎民,亦即“眾民”的意思。因“黎”通“驪”,黑色,“黎民”因黑髮而名。
黔首 黔首是戰國時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說秦商黑色,平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幫稱“黔首”。
布衣 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絲,平民穿麻布,所以稱“布衣”。
庶人 又叫“庶民”,西周以後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西周時庶人可作為被封賜的對象,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後,泛指沒有官的一般平民。

對自己的謙稱類

鄙人 “鄙人”本意指發居於郊野之人。後古人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
臣 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臣”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第在內,後來也完全表示謙稱。
仆 舊時男子自稱謙詞。仆即奴僕,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僕,藉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小可 宋、元間人自稱謙詞。
小生 舊時晚輩對父兄尊長自稱的謙詞。
晚生 舊時父人對前輩稱自己的謙詞。
不肖 舊時男子自謙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後多藉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 舊時男子自謙詞。不才即沒有才能,故藉以自稱,以示謙恭。
不妄 舊時男子對自己的謙稱。不妄意為無才能的意思。
不敏 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故自謙“不敏”。
晚生、後學、晚侍 年輕人在年長者面前的謙稱
在下 自稱的謙詞,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妾 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妾是舊時正妻之外的小妻、側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極低,故婦女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奴、奴家 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奴即表示不自由,從人役使的僕役,故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有時男子亦以之為謙稱。
未亡人 寡婦的自稱。
孤、孤家、寡、寡人、朕、不穀 古代皇帝的自稱。
不穀 古代諸侯的自稱。

尊稱類

父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父”本義不是父親,而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長者,後成為對男子的尊稱。大約至周代,“父”才成為父親的別稱。
公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甚至父親對兒子說話。有時也以“公”相稱,用來表示鄭重或愛重。
子 古代尊稱,男子皆可稱之。學生對老師也稱“子”。夫妻之間又互稱“內子”和“外子”。
長者 古代尊稱。指有徳行受尊敬的人。
卿 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為“卿”,夫妻之間稱“卿”或“卿卿”。
先生 古代尊稱,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徳行的人。
閣下 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也是由於親屬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月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 在古代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
麾下 是對將帥的尊稱。
陛下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 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尊稱。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帝王的的尊稱,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令尊 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令有善、美之意,故用為敬詞。
尊公 亦稱“尊大人”、“尊大君”。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尊與卑相對,指地位或輩分高,故用敬詞。如“尊翁”、“尊駕”。
令堂 舊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令郎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原稱“令郎君”。
令嗣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同“令郎”。
令子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令愛 並作“令媛”。舊時稱對方女兒的敬詞。
令正 舊時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令兄 舊時稱對方之兄的敬詞。
令弟 舊時稱對方之弟的敬詞。
令坦 舊時稱對方大婿的敬詞。
仁兄 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常用於書信。
賢兄 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賢指徳才之眾,故用為敬詞。
仁弟 舊時對同輩中青年者的敬稱。師長對學生,年長者對幼子亦常以之為稱,表示愛重。
賢弟 賢弟意為“仁弟”,賢有徳行好、才能出眾之意,故習以為敬詞。

年齡稱謂

古代對特定年齡的稱謂
嬰兒:初生兒
悼、齠齔:七歲
總甬、垂髻:童年
幼學:十歲
束髮:青少年
童子:十五歲
及笄:婦子十五歲
破瓜:女子十六歲
待年待字:女子待嫁的年齡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歲
而立之年:壯三十歲
不惑之年:強四十歲
知命之年:艾五十歲
花甲之年:耆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八十歲
鮐背:九十歲
朝頤之年:百歲老人
皓首、白首:老年
黃髮:長壽老人

科舉稱謂

中國歷代主要科舉稱謂
孝廉 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為士大夫的主要途徑。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
舉主與門生 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徵辟仁人做官,主持州郡察舉的列侯、刺吏、郡稱為舉主,被舉、被辟的賢士便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後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亦自稱門生。
貢士 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進士 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秀才 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為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榜眼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 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解元 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會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試第一名為會元。
貢生 明、清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科舉稱謂知識集錦

科舉知識簡介 科舉制度在不同時期規定不盡相同。舉明、清兩代為例:讀書人先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或“童生”。尋取“入學”後稱為“生員”,又名“庠生”,俗稱“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參加正式科舉。
正式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第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取中者稱“舉人”,其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會稱“三狀甲”。二甲賜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易同進士出在。以上的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
狀元的產生 我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是歷代封建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童生 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 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試 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
舉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亞元。
會試 鄉試後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 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但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古代的 博士、碩士、學士並非學位
博士 在我國古代是個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秦始皇時,博士只作政府顧問。漢代以後,博士開始在學官,擔任教學工作,博士除授予學官,還授予一些有專門技藝、專門學問的職官。如魏晉以後的太醫博士、 卜 博士等。唐宋以後,社會上對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俗稱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碩士 在我國古代通常指那些徳高望重、博學多識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見,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職稱。古代常用與碩士含義相似的“碩老”、“碩儒”稱呼那些博學之士。
學士 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學校讀書的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變成官名,指有學問的人以及久入學者的泛稱。魏晉以後,學士才正式成為以久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學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參與朝政。其中的翰林學士為眾學士之首,是皇帝親信的顧問和秘書官,因而常被稱作“內相”。到了宋朝,一經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學士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為文職官吏之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