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蠅生態養殖技術

房養時成蠅密度在春秋季節,以每立方米空間養2萬~3萬隻蠅為宜。 誘集成蠅產卵的物質,一般有4種,即麥麩、米糠、雞糞、豬糞。 空盤洗淨後加入新鮮產卵物,再重新投入成蠅籠或蠅房中集卵。

介紹

家蠅的飼養技術雖然簡便易於掌握,但要提供符合要求的種蠅,必須標準化,即蟲齡整齊,體格強壯。一般雄蠅每頭平均體重16~18毫克( 1克55~60頭),雌蠅每頭平均體重18~20毫克(1克50~55頭),要達到這個要求,除需熟練的掌握養殖方法和家蠅的生活習性外,更主要還在於精心地管理。在家蠅生長的4個蟲期中,成蟲和幼蟲階段是關鍵,個體的大小,羽化率,雌雄性比,繁殖能力等都取決於這兩個時期的飼養管理。

成蠅飼養密度

人工養殖蠅蛆應最大限度地利用養殖空間,以達到高產目的。由於受到環境、季節、房舍及養殖工具等的影響,其養殖密度也不盡相同。通過試驗表明:蠅籠飼養每隻種蠅最佳空間為11~13厘米3。房養時成蠅密度在春秋季節,以每立方米空間養2萬~3萬隻蠅為宜。如果密度過大會導致攝食麵積不足,飼料更換頻繁而使成蠅逃逸死亡等問題發生,另外密度過大會造成室內空氣不暢,人員操作不便;成蠅放養密度過低,又會影響產量。在夏季高溫季節,以每立方米空間放養1萬~2萬隻成蠅為宜,如果房舍通風降溫設施完善,還可適當增加飼養密度。成蠅最佳飼養密度一般為 8~9厘米3/只,在此密度下,成蠅前 20天的總產卵量最高。

蠅群結構

蠅群結構展指不同日齡種群在整個蠅群中的比例。種群群體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產卵量的穩定性、生產連續性和日產鮮蛆量的高低、控制蠅群結構的主要方法是掌握較為準確的投蛹數量及投放時間。實踐表明:每隔7天投放一次蛹,每次投蛹數量為所需蠅群總量的1/3; 這樣,鮮蛆產量曲線比較平穩,蠅群亦相對穩定、工作量小.易於操作。

成蠅產卵與卵的收集

誘集成蠅產卵的物質,一般有4種,即麥麩、米糠、雞糞、豬糞。麩皮是比較穩定可靠的優良產卵物質。用一個較深的小盆或碗,內裝含水量70%的麥麩成米糠,放在籠內供種蠅產卵用,但使用麥麩成本較高。經試驗證明,以籠養雛雞新鮮雞糞作產卵物,其集卵效果較好。
蠅蛹羽化後不久即交配產卵,所以在羽化後3天就要在蠅房或蠅籠中放入產卵盤集卵。產卵盤可以是不透明的塑膠盤、塑膠碗或碟、瓷盤等,若以麥麩作產卵物,可加入萬分之一的碳酸銨水,將麥麩拌濕,使其含量在60%左右。成蠅產卵時間多在平8點到下午 3點之間.因此每天可集卵 2次。收集卵時,可從蠅籠中取出有卵的麩、糠料及蠅卵一併倒入幼蟲培養基是培養。空盤洗淨後加入新鮮產卵物,再重新投入成蠅籠或蠅房中集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