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是1970年創辦的中文學術期刊,月刊,由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及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Elsevier和科學出版社共同出版。 學報刊載稀有金屬及先進材料的研究、開發、生產、套用的科研成果,涉及鈦、難熔金屬、貴金屬、稀散金屬、稀土金屬以及超導材料、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生物材料、複合材料等。 根據2018年8月《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官網顯示,學報編委會擁有1位主編、1位副主編、55位編委 。 根據2018年8月25日中國知網顯示,《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總下載次數2430258次,總被引次數84106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719、(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480 。根據2018年8月25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載文量為7994篇、被引量為51643次、下載量為1204033次;2017年影響因子為0.63 。

基本信息

辦刊歷史

1970年,《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創刊 。

1999年起,多次獲得中國科協“雙高期刊”及“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資助。

2000年起,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學術期刊”資助 。

2014年11月,《RareMet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英文版於正式創刊,其內容與中文版獨立 。

2016年10月20日,在中國材料研究學會2016青島會議期間,召開《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中、英文版編委會會議 。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主要報導鈦、難熔金屬(鎢、鉬、鉭、鈮、鋯、鉿、釩)、貴金屬(金、銀、鉑、釕、銠、鈀等)、稀散金屬和稀土金屬等材料的研製;稀有金屬材料的加工工藝,熔鑄、粉末冶金、壓力加工、熱處理、機械加工、爆炸複合、塗復、焊接及其它特種加工工藝);稀有金屬材料的化學分析及機械、物理性能測試;同時還報導超導材料、陶瓷材料、磁性材料、功能材料、納米材料、生物材料等新型材料及先進的材料研製、設計、製造工藝及其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套用 。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設有材料科學、材料工藝、評述等欄目 。

人員編制

根據2018年8月《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官網顯示,學報顧問委員會擁有顧問7位,編委會擁有主任1位,副主任4位,主編1位,副主編1位,編輯部主任1位,編委55位 。

顧問委員會
顧問姓名職稱/所在單位
程開甲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淀佐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東英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恆德中國工程院院士
左鐵鏞中國工程院院士
傅恆志中國工程院院士
CollingsEW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編輯部主任:李哲

編委(按英文字母排序):曹春曉(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祥寶(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東亮(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展鵬(中國科學院院士)、柯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言榮(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依依(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元元(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柯(中國科學院院士)、聶祚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屠海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中國工程院院士)、魏炳波(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惠彬(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建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熹(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迎軍(中國工程院)、張國成(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玉(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克崧(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江華、馮勇、韓恩厚、韓雅芳、介萬奇、李建保、李賀軍、梁淑全、劉穎、劉興軍、潘偉、曲選輝、錢琳、孫軍、孫冬柏、湯慧萍、王快社、熊柏青、徐可為、許並社、顏學柏、楊輝、楊煥文、楊延安、易健宏、張廷安、趙永慶、周科朝、左良、FangQing(Nanotekinstruments)、LuxB(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OrtnerHM(德國丹姆斯達特工業大學)、YepifanovskiiIS(莫斯科機械研究生產聯合體) 。

辦刊成果

收錄情況

根據2018年8月中國知網顯示,《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被CA化學文摘(美)(2014)、SA科學文摘(英)(2011)、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Pж(AJ)文摘雜誌(俄)(2014)、EI工程索引(美)(2016)、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收錄 。

研究發表

根據2018年8月25日中國知網顯示,《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的出版文獻量為15694篇 。

根據2018年8月25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載文量為7994篇 。

影響因子

根據2018年8月中國知網顯示,《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總下載次數2430258次,總被引次數84106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719,(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480 。

根據2018年8月25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被引量為51643次、下載量為1204033次;2017年影響因子為0.63 。

榮譽表彰

獎勵名稱授予單位授予時間
第3屆國家百強期刊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7年
第2屆國家百強期刊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
國家數字出版轉型示範單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
首屆國家百強期刊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3年
首屆國家期刊獎國家新聞出版署1999年
第2屆國家期刊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3年
中國期刊方陣“雙獎期刊”新聞出版總署2001年
第2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1等獎中宣部,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1997年
第1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3等獎中宣部,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1992年
首屆中國科協優秀國際科技期刊獎中國科協2012年
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科技部2008年
首屆中國有色金屬優秀期刊1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1993年
第2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優秀期刊1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1997年
首屆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優秀科技期刊1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2007年
第2屆全國有色金屬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學會2012年
第3屆全國有色金屬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學會2014年
2016期刊數字影響力百強中國期刊博覽會2016年
2015期刊數字影響力百強中國期刊博覽會2015年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中國知網、清華大學 2012年,2013年,2014年, 2015年,2016年,2017年
中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評價中心 2011年,2012年,2013年, 2014年,2015年,2016年
陝西省優秀科技期刊獎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省科委,新聞出版局1993年
陝西省數字出版轉型示範單位陝西省新聞出版廣電局2014年
首屆陝西省新聞出版行業文明單位陝西省新聞出版局2012年
陝西省第2屆精品科技期刊獎陝西省新聞出版局2012年
陝西省精品科技期刊獎陝西省新聞出版局,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2010年
陝西省大報名刊工程培育期刊陝西省新聞出版局2008年
陝西省科技期刊特等獎陝西省新聞出版局1999年
陝西省十佳科技期刊陝西省新聞出版局,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1999年
陝西省優秀學術期刊獎陝西省出版物審讀中心2006年
陝西省精品科技期刊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2011年
陝西省優秀科技期刊獎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2001年
陝西省科技期刊特等獎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1996年
參考資料來源:

文化傳統

•辦刊思想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提出了天平學說、信息樹及精品名牌戰略等8種以提高刊物效益為中心的辦刊思想 。

•編輯部文化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建設了以人為中心,以“做優秀編輯,創精品期刊”為目標,以“參與式”管理為特徵的積極、進取、奉獻的團隊式的編輯部文化 。

現任領導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編輯委員會領導(截至2018年8月)
職務姓名
編委會主任周廉(中國工程院院士)
副主任黃伯雲(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義、張平祥、殷為宏
主編張平祥
副主編石應江
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