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依諾爾鑽石

科依諾爾鑽石

世界上最古老而又保存至今的巨大鑽石,要算是“科依諾爾”(又名“光明之山”)了。其英文名稱為Koh-I-Noor,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山”,重105.6克拉(21.6克),無色,橢圓形琢刻形狀,原產於印度戈爾康達,之後被鑲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王冠上。2015年11月8日,印度一些寶萊塢明星和商人聘請律師在倫敦高等法院打官司,要求英國歸還名鑽“科依諾爾”。

基本信息

寶石介紹

寶石歷史

光明之山又名“柯伊諾爾”,有關它的記載可追溯到1304年,許多曾擁有它的君王都難逃詛咒。在世界著名鑽石中排名第三十三位。傳說它已有了3000年的歷史,但這不可信;又有說最早有關它的記載是1304年。現在一般認為,它於1655年發現於印度戈爾康達地區的科勒爾礦山。名鑽沙赫也發現於戈爾康達,但科依諾爾比沙赫要大很多,它的原石重達800克拉。最早,柯伊諾爾落到印度莫臥兒皇帝的手中。在莫臥兒的皇宮中保存了近百年。又是和名鑽沙赫一樣,在1739年波斯的納狄爾沙赫攻陷德里時,將這顆“柯伊諾爾”和沙赫一起帶到波斯的伊斯法罕城,它的重量也減到了現在的105.6克拉。

經文記載

印度教經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誰擁有它,誰就擁有整個世界;誰擁有它,誰就得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擁有它,才不會承受任何懲罰。”就是這顆鑽石。2002年4月9日,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的王太后葬禮上,這顆鑽石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木上,讓舉世目睹了“光明之山”光芒四射的魅力。

背後故事

財富和權力的象徵
“光明之山”鑽石財富和權力的象徵,也是流血和死亡的禍根。根據文獻資料記載,700年來,這顆鑽石引發了無數次的血腥屠殺和爭鬥。許多一度擁有它的君主,最終厄運當頭。
孔雀御座
16世紀,印度莫臥兒王朝開創者巴卑兒成為第一個擁有“光明之山”的君主。他得到“光明之山”後,把它藏在象徵權力的孔雀御座里,並向世人宣布,自己得到了一樣無價之寶,它“相當於全世界所有人一天的口糧”。
但是,在得到“光明之山”不久,巴卑兒的親生兒子發動政變,把巴卑兒投入了牢籠,自己登上了孔雀御座,巴卑兒成為第一個在得到“光明之山”後遭受厄運的君王。
沙賈汗成為“光明之山”新的主人
時光流轉,因修建泰姬陵而聞名於世的莫臥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成為“光明之山”新的主人。從此,皇宮裡變成了爭權奪利的戰場,沙賈汗的十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和這顆價值連城的鑽石不惜自相殘殺。其中一個兒子用沾滿了兄弟鮮血的利刃逼著父皇從孔雀御座上走下來。沙賈汗此後被軟禁在莫臥兒王朝舊都阿格拉的皇宮“紅堡”中,至死不見天日。

永失安寧

柯伊諾爾鑽石莫臥兒的皇宮中藏身近百年
“光明之山”在莫臥兒的皇宮中藏身近百年。1738年,莫臥兒王朝首都德里陷落在波斯人納迪爾·沙阿手中,但納迪爾·沙阿把德里翻了個遍,也找不到他垂涎已久的那顆鑽石。
莫臥兒皇帝穆罕默德·沙阿的一個妃子偷偷告訴納迪爾,皇帝把他最珍貴的東西藏在了裹頭的頭巾里。對古代禮節非常熟悉的納迪爾立即向穆罕默德提出交換頭巾,以表示雙方對戰果的嚴肅態度和互結友好的意願。失去了城池的穆罕默德無奈只好當場解下頭巾。
當天晚上,納迪爾打開頭巾,看到了躺在裡面的大鑽石。當他把鑽石舉過頭頂的時候,一道七彩光芒劃破夜空。納迪爾不禁脫口而出:“科-依-諾爾!”“光明之山”的名字從此被叫響。
納迪爾帶著“光明之山”回到了伊斯法罕城。據說,除“光明之山”外,納迪爾還把印度另外一顆名鑽“沙赫”也掠到波斯。之後,伊斯法罕城永失安寧,納迪爾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害死了很多無辜的人。1747年,納迪爾在熟睡時被仇敵暗殺。
納迪爾死後,他的繼承人阿迪爾繼承了“光明之山”,也繼承了納迪爾的殘暴性格。阿迪爾的兄弟廢黜了阿迪爾,自己後來又被另外一個兄弟廢黜。波斯王室陷入了自相殘殺的連環套里,幾乎每個君主都死於非命。

獻諸英王

“光明之山”又回到印度境內的拉合爾城
傳說,伊斯法罕城一片混亂的時候,貴族阿馬錫阿貝德爾企圖爭奪王位,但沒能成功,只搶到一批珍寶東行至坎大哈,當上了阿富汗的君主。在他搶走的寶物中,就有“光明之山”和泰米爾紅寶石。但幾經周折之後,“光明之山”又回到印度境內的拉合爾城。
在拉合爾城,擁有“光明之山”的印度王子似乎預感到鑽石可能給自己帶來厄運,就帶著它逃到旁遮普,把它獻給了錫克人統治者蘭吉特·辛格。辛格號稱“拉合爾之獅”,他非常喜歡這顆鑽石,經常把鑽石放在馬背上,好在騎馬的時候欣賞它的光彩。
把鑽石獻給一個女人
好景不長。辛格死後,錫克戰爭於1840年爆發,混亂的局面使得旁遮普血流滿地。戰爭爆發時,錫克王位的惟一繼承人杜利普·辛格只有9歲,被英國人監護了起來。戰爭結束後,他成為印度眾多土邦主中的一個。
杜利普一生娶過一百多個妻妾,但卻沒有一個子女繼承了“光明之山”鑽石。這是因為,杜利普還沒有成年,就得知了“光明之山”血淋淋的歷史,害怕同樣的命運降臨到自己身上。因此,他決定遵循古老的經文,把鑽石獻給一個女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光明之山”進入英國並非一帆風順。在杜利普與英國駐印度總督的周密計畫和安排下,鑽石被交給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委託的一個信使。但這個信使可真不是一個急性子,“光明之山”在他的背心口袋裡呆了6個星期才進入了英國海關。

珍藏傳世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熱衷於收藏,從各地搜羅來的奇珍異寶令她陶醉不已。得到“光明之山”之後,她先讓人把鑽石鑲嵌在胸花上,後來又被用作王冠上的主鑽。“光明之山”還激發了威爾基·科林斯的靈感,寫出《月亮寶石》這部經典作品。鑽石的捐獻者杜利普·辛格也受到了英國的禮遇。英王室把他帶到了英國,為他請了家庭教師,還給他提供豪宅和高額薪水。杜利普後來表示,他並不後悔放棄“光明之山”的擁有權。
“光明之山”在倫敦公開展出
1851年,“光明之山”在倫敦公開展出。專家們認為,這枚寶石在印度寶石工匠手下所磨成的形狀,閃光較差,不夠美觀。1852年,英國宮廷礦物學家丁·坦南特再次磨礪了這顆鑽石,令它更加美艷照人,重量則減到了現在的105.6克拉。它從此成為英國王冠上的主鑽。王冠上面鑲嵌了2800顆鑽石,其中最奪目的光芒就來自王冠頂部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
鑲在王冠上
維多利亞女王死後,“光明之山”被瑪麗王后鑲在了自己的王冠上;瑪麗王后死後,英王喬治六世繼位。1937年,喬治六世的妻子,即2002年去世的英國王太后得到了這顆鑽石。
不過,“光明之山”雖然最終按古老的印度經文所言,被女人所擁有;但它仍然沒有被看成是一塊吉祥石,就連維多利亞女王也曾因“光明之山”鑽石遭到兩次襲擊。而且,擁有“光明之山”的英國皇家貴胄幾乎沒有真正戴過它。“光明之山”一直被珍藏在倫敦塔里,象徵著英國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也無言地記錄著它染滿血腥的漫漫歷程。
1851年,如同謎一般的光明之山終於在倫敦世博會上公開展出,讓許許多多普通人一睹她的真容。當時,許多專家認為,這顆鑽石在印度寶石工匠手下所磨成的形狀,閃光較差,不夠美觀。於是,英國宮廷礦物學家丁坦南特再次磨礪了光明之山,令它更加美艷照人世博歷史之謎
光明之山送給英女王后,
光明之山真的能破除詛咒嗎?
對於熱衷於收藏,並擁有無數珍寶的維多利亞女王來說,光明之山可謂錦上添花。維多利亞女王先是讓人把這顆大鑽石鑲嵌在胸花上,之後又用其點綴王冠。光明之山從此成為英國王冠上的主鑽。在王冠上面嵌的所有2800顆鑽石中,最奪目的光芒便來自王冠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之山還激發了小說家威爾基科林斯的靈感,他的經典代表作《月亮寶石》便是以光明之山為原型創作的。
維多利亞女王死後,光明之山又被瑪麗王后鑲在了自己的王冠上。瑪麗王后過世後,英王喬治六世繼位。1937年,喬治六世的妻子,伊莉莎白二世的母親得到了這顆鑽石。
事實上,誰也不知道光明之山被一個女人擁有之後,它的詛咒是否能夠就此消除。因為,就連它的女主人維多利亞女王也曾因為這顆鑽石遭到兩次襲擊,而擁有光明之山的英國皇親貴胄們也幾乎沒有真正佩戴過它。
2002年4月9日,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的伊莉莎白王太后的葬禮上,這顆鑽石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木上,讓全世界再次目睹了光明之山光彩照人的魅力。現在,光明之山被長期安放在倫敦塔中,向世人展現著英國君主的財富與地位,也同時默默地講述著它充滿血腥的過去,吸引著人們猜測它神秘莫測的未來。

歸還事件

歸還事件歸還事件
錫克教徒要求女王歸還“光明之山”鑽石
1997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印度訪問時遇到了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要求女王歸還“光明之山”鑽石。
提出這個要求的是比安特·辛格·桑德哈瓦利阿,時年71歲,是旁遮普省的一個普通農民,他自稱是杜利普·辛格的後裔,並曾給白金漢宮和布萊爾首相寫信,要求歸還鑽石,他說:“英國人是有禮貌的人,他們會回信,我並不是為自己要‘光明之山’,我要把它獻給大金寺(錫克教聖地),因為它是我們民族遺產的一部分。”
印度影星向英王室追討大鑽石稱藝術被掠
2015年11月8日,印度一些寶萊塢明星和商人著手聘請律師在倫敦高等法院打官司,要求英國歸還名鑽“科依諾爾”。
在出資打官司的寶萊塢明星布米卡·辛格和商人戴維·德蘇扎看來,“科依諾爾”是英國殖民時代從印度掠走的眾多手工藝品中的一件,是印度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英方理應歸還。代理律師表示,他們可藉助相關的文物歸還法並依據“侵占物品”的法律條款要求英國歸還“科依諾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