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張村

禮張村

禮張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中部,距縣城9.5公里。自清末以來,禮張書畫家輩出,掉鞅藝壇,蜚聲中外,被人們譽為書畫村。20世紀80年代,村辦和個體企業崛起,許多村民從以往單一的土地勞作中解脫出來,一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其中以從事服裝加工經營的為多,禮張村又成為名聞遐邇的服裝村。禮張村是著名的書畫之村。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禮張村禮張中小

1949年前,這裡是浦江中部平原通往北部山區的咽喉。1975年8月,岩頭至清溪公路通車,在此設停靠站。沿公路,南經黃宅可去義烏、杭州,或過岩頭達縣城浦陽鎮、鄭家塢;北經大畈可抵建德、桐廬、杭州。清代屬靈泉鄉十七都。民國時期屬聖雲鄉。1950年禮張鄉1956年辦起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岩頭鄉。1958年為黃宅人民公社禮張管理區禮張生產隊。1961年為禮張人民公社禮張大隊。1983年為禮張鄉禮張村。鄉人民政府駐此,鄉供銷社、信用社、郵電所、中學、中心國小和衛生院等也設在村內,為禮張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92年隨鄉併入岩頭鎮。有210戶、641人,耕地320畝,其中水田287畝。
禮張山環水抱,景色清幽。大嶺、白岩嶺兩水匯於村北,至村東南又納西源之水,奔流而下,注入浦陽江。夾岸遍植桃、李和梨樹,春來花開時節,如雲如霞,落英繽紛,村莊則掩映於花樹叢中。村南里許有左溪山唐玄宗時,玄朗大師在此設道場,居岩穴30年,為佛教天台宗九祖之第八祖。
村南里許有左溪山,唐玄宗時,玄朗大師在此設道場,居岩穴30年,為佛教天台宗九祖之第八祖。舊名普安禪院,宋代改名雙溪院,明初改名左溪講寺,規模頗大。後屢圮屢建,今尚存一進。寺旁洗缽池,泉水經年不竭,極是清洌。山下不遠,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碗窯頭窯址,屬宋代婺州窯系。村東3里馬路來村,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聚星堂,為清乾隆時民間習武之所,房舍及匾對、器械等保存比較完好。

自然資源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6℃,1月平均氣溫4.2℃,7月平均氣溫28.7℃。年均降水量1412.2毫米。年日照1996.2小時。無霜期238天左右。有大風、冰雹、汗澇等自然災害。
自然資源豐富。林地面積3000餘公頃。主要分布於西部與北部。以松、杉、毛竹等用材林為主、並有油桐、烏柏、油茶、板栗等經濟林。礦產資源有石灰石,螢石、鉀長石、石煤、磷礦石、凝灰岩、磁鐵礦和銅礦等礦點,其中以石灰石儲量最大。

經濟發展

禮張村禮張村一景
往昔,村民力農務本,素以種植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兼營林業和養豬。50年代以來,先後修建車毛塘、上塢、里水水庫和下門社教堰,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改善。1992年,糧食總產量達197噸,年平均畝產由1949年的200公斤左右提高到678公斤。有山林3745畝(內用材林2126畝),茶園74畝,水果158畝,為浦江山花梨和水蜜桃重要產地之一。豬年末存欄403頭,肥豬年內出欄150頭。村民向有飼養母豬的習慣,其品種多為浦江兩頭烏,具有耐粗料、產仔強、長肉快等優點,仔豬很受市場歡迎。
1980年始辦村皮件服裝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村辦和個體企業蓬勃興起,農村經濟結構和經濟面貌發生深刻變化。1992年,有村辦企業4家,個體企業與農民家庭兼營工業56家(內服裝32家)。工農業總產值1072萬元,是1982年的56倍。其中工業占93%,農業、林果業、畜牧業各約占1%,其他副業占4%(1982年,各業依次各占16%、32%、16%、26%和10%)。純收入155萬元,是1982年的13.5倍。其中工業占65%,農業、畜牧業各占3%,林果業占4%,其他副業占25%(1982年,各業依次各占9%、35%、21%、21%和14%)。年人均收入2418元,是1982年的13倍。
1941~1942年,日本侵略軍兩次竄擾禮張,燒毀房屋107間。至40年代末,全村約有住房206間,建築面積9270平方米。1949年後至1982年新建住房100間,約6400平方米。1983~1992年的10年間,新建住房173間,12456平方米。現人均有住房43平方米。近年,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又籌措資金數萬元,新建戲台(萬年台)、村東橋和電視差轉台,並在全村安裝自來水,整修部分道路,村貌有很大改觀。

書畫名村

禮張是張姓聚居地之一。始祖張元善,清河人(今屬江蘇省清江市)。五代吳越時任衢州刺史,退隱越州青山。宋建隆(960~963)初,遷浦江桃源山麓之水閣。五傳至張興宗,有三子。後幼子張友聞遷樟山(一名張山),其裔孫張火夜始遷於此。相傳,此地因在雙溪源里而名里張;一說此處原有李姓居住,故稱李張。後以諧音雅化為禮張。村內除張姓外,還有陳、王、傅、周、沈、謝等姓。
張氏代有聞人。明洪武年間,張孟兼(1338~1377)參與編修《元史》,盛負才名。一日,明太祖問劉基天下文章之最,劉基答:宋濂第一;次即臣基,不敢他有所讓;又次即張孟兼,才學甚俊,而奇氣燁然。兼工書法,與俞紫芝相似,絕有風致,而聲價過之。累官至山東按察司副使,剛正廉明。後被人所誣,棄市。清代有張啟旭,附生,事父母至孝,乾隆二十七年(1762)受旌表。稍後有張世儀,為太學士,性豁達,曾獨資修理金華麗正書院。其長子張錫疇,附生;孫張益三,貢生,以督課子侄為己任,清末任浦陽高等國小堂堂長,主張立品與讀書並重。
開禮張書畫風氣之先者,當推張有毛及其堂侄張爽甫(1885~1971)。二人常在一起吟詩論書作畫,縣內外求索書畫者不絕;每逢喜慶年節,又樂於為大家畫燈花、窗花。受其薰陶,村人以能書善畫為榮,更孕育代代新人。
本世紀30年代,在全國曾有很大影響的國畫研究組織--白社,共5個基本社員(諸聞韻、潘天壽、張書、吳之、張振鐸)。

稍後,相繼而起者有張世簡,善花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近年赴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舉辦畫展,受到歡迎。張丕餘擅工藝美術,華南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張小平,女,深圳裝飾行業協會工程師,在書籍裝幀等方面多次在全國展覽中獲獎。張翔宇擅蘭竹,張海天擅花鳥,作品均曾在多種報刊發表。張普所作《水球》,1983年獲首屆全國廣告展覽金獎。

1963年禮張村俱樂部建立美術組,舉辦書畫展覽。一批青少年脫穎而出,有9件作品入選省、地區展覽。其中張奚谷善書畫,現任上海市工藝美術進出口總公司黨委書記。1985年,浙江電視台來浦江錄製專題片《書畫之鄉》,對禮張村作了重點介紹。次年禮張鄉舉辦書畫展覽,浙江電視台又來村錄製專題新聞。1990年起,禮張中心國小開辦書畫班,1992年在縣城展出師生作品,頗受社會重視。

風土人情

迎會有“人會”、“紙會”、“人紙合會”之分。
紙會”是用竹篾縛成人形,用裱糊後再繪畫,裝飾成各種戲劇人物。表演時由一人隱於桌下,用細線牽拉人物各關節部隊。紙會造型獨特,工藝精細,非花上百工難成其巧妙。
“人會”是由孩童扮演活靈活現的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在特製的會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設定鐵架,鐵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飾器所遮掩,孩子們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並不斷變幻造型。會桌由多名強健漢子抬著行走,行進時顫顫悠悠,驚險異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稱為“中國一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