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罏寺

福罏寺

俗稱泰山堂,位於閩侯縣南嶼鎮西南側,祀溫康都統、天后娘娘。廟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座東朝西,中軸線上依次建有門樓、戲台、酒樓、鐘鼓亭、中殿、後殿等。右側為明永樂年間建的媽祖殿,面闊三間。中殿面闊五間。後殿圮於20世紀50年代,1990年重建,後殿天井地下建有石構地藏殿。

地理位置

福罏寺(俗稱泰山堂〉位於閩侯縣南嶼鎮西街鋪境內的罏峰山麓,整座廟宇坐南朝北,背枕罏峰山,面俯錦江,與岐西境的金光寺西來庵(現已毀)隔江相峙,昔日這裡錦江水流湍急,江面廣闊,交通方便,來往船隻多泊於此,桅桿林立,白帆片片,素有環江第一勝之稱謂。從現存的石碑記載中得知,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泰山堂地方就已建有閩台海神媽祖娘娘的天后宮,是過往船隻祈求航運平安的聖地。

寺廟簡介

原先南嶼諸姓信士,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福罏寺九案泰山春巡 境土時均備辦禮儀到福田泰山祖殿敬供燒香,因人多路遠,供品只能 擺放在田野奉敬泰山爺,極為不便。時有里人劉端英、張爾修相議,如能發財定在南嶼就近建一個泰山分堂,方便南嶼鄉親敬供。是年鄉間時逢暴雨,山洪衝垮福田泰山祖殿,堂內兩尊泰山神像隨水漂流到天 後宮前的媽祖道頭打旋,不肯離去,鄉人撈起暫供媽祖宮內。機緣巧合,據說當時由得天財的劉端英出錢,張爾修出讓祖地在清朝康熙六 年(1667年)合併天后宮,拓地建造泰山堂,並取福田寺的“福”字. 與罏峰山的“罏”字,取名“福罏寺”,奉供的兩尊神明乃東嶽仁聖大帝駕前的溫、康兩都統,所以也稱都統府、泰山堂。

福罏寺規模宏大,古樸莊嚴,富麗堂皇,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描金繪彩、雕樑畫棟、屋脊翹天、飛檐凌空。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殿堂從中軸線上自北至南依次建有門樓台、前天井、中殿、後天井、後殿,戲台兩側建有閣式酒樓、鐘鼓樓等, 中殿面闊四間,後殿面闊三間,均為拱梁穿斗式木質結構,外圍風火牆。

福罏寺殿堂內有著四個特色的建築物:戲台十分考究,台後壁上有巨幅 人物故事木雕,下以四扇方格門窗配錦台頂,天井有十三個規模不 一、風格各異的藻井,製作工藝精細,正中大藻井採用榫卯穿疊的傳統做法,中間一層夾飾一圈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如:箍桶、造傘、賣醬、補鞋、賣酒等內容的三十六間店,具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藻井又是能起著集演出音響於台中央的傳聲結構。
福罏寺殿堂楹聯,聯句雋永幽默,書體集楷、行、草、隸、篆五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戲台上有民國初年時任海軍總司令的黃鐘英海軍上將行楷楹聯,其書法超群,此聯是當今僅有存留的寶貝。

二進後天井東側闢建尤為罕見的石構地藏殿、奈河橋,精緻巧小 古奈河橋全長80公分,用三塊花崗岩石鑿雕成馬丁型狀穿接而成, 下有泉水淙淙流淌,常年不乾,奇特無比,被譽為福州地區最短、最精巧的古石橋。泰山堂的戲台、藻井、字畫、楹聯、奈河橋,這些獨特的古建築物是寶貴的文物遺產,也可說是南嶼福罏寺的鎮堂瑰寶。
福罏寺後殿,正中主祀溫、康兩都統,俗稱泰山爺,還有世子、八將爺,左側崇祀海神媽祖娘娘,右側奉祀五道將軍,中殿左右兩廂奉祀陰陽司、注壽司,天井左邊敬供柳、謝兩總政,右邊敬供十八位大哥,諸神神威顯赫,香火旺盛。
福罏寺歷經歲月的風風雨雨,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破損嚴重, 瀕臨倒塌。1990年後在黨的宗教政策落實以來,先後有旅台鄉親黃水金先生、林肇中先生獻巨資以及廣大鄉親信士贊助和縣、鎮政府的撥款,經幾屆管委會成員的努力,按原貌進行修復並開闢公園,

重建大同橋,修水泥路,才有今日之狀況與規模。1992年泰山堂被列為縣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成立南嶼泰山堂文物保護委員會,福罏寺現為政府註冊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閩侯縣道教協會團體會員宮觀,由管委會負責管理文保、宗教事務。

2012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傳統的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全境迎泰山,由2009年起易為逢閏 年農曆三月十六日舉辦泰山文化節。屆時堂內開展字畫展,出刊鱸峰文化報,宣揚泰山文化,踩街遊行等,氣象更新,盛況空前。

福罏寺 福罏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