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院

福田院

福田院即救濟院,專門收容老幼殘疾而無依靠之人。北宋嘉祐(1056~1063)之前,即於京師設立東西福田院,嘉祐八年復增設南北福田院,以安頓一般老幼貧疾之人。據舊唐書及唐會要之記載,於宋代之前,唐代即有‘悲田院’之設立,亦為收容貧困者之用,宋代沿襲其例,然改為福田院。

由來

福田院福田院

“福田”是佛教用語,佛教徒相信“輪迴報應”,認為積德行善會使自己得到好的報應,而行善的具體體現之一就是救濟窮人,這種施貧救苦當然會使“行者得福”,就如種田會有收穫一樣。因此,凡有施貧救苦等善舉者皆稱“福田”。這一佛教用語首先被用於唐代慈善救助機構上。福田院就是唐代寺院創辦的慈善組織,以收養孤獨之人,當時又稱病坊、養病院悲田院等。北宋初年,繼續沿用唐代舊例,在京城開封設定東、西福田院,主要賑濟那些流落街頭的年老之人,以及身有重疾、孤苦伶仃或貧窮潦倒的乞丐。

不過,當時福田院規模很小,“給錢粟者才二十四人”。宋英宗嘉佑八年(1063),又增設南、北福田院,每院統一建制,各蓋房屋50間,收容300人。宋趙善璙《自警篇·濟人》云:“朝廷自嘉佑以前諸路皆有廣惠倉以救恤孤貧,京師有東西福田院以收養老幼廢疾,至嘉佑八年增置城南北福田院,共為四院。”東、西、南、北四處福田院共有房20間,可收容1200人,規模較以前大有增加。福田院所需經費由官府撥給,先是“歲出內藏錢五百萬給其費”,“後易以泗州施利錢,增為八百萬”。

史載:“京師舊置東、西福田院,以廩老疾孤窮丐者,其後給錢粟者才二十四人。英宗命增置南北福田院,並東、西各廣官舍,日廩三百人。歲出內藏錢五百萬給其費,後易以泗州施利錢,增為八百萬。”入院者分兩種,一是長期被收養者,屬於“老疾孤窮”之人;另一種是臨時被收養者。福田院的設定,一直延續到北宋末年。

歷史傳承

福田院福田院

佛寺中的安養設施,後來多稱為悲田院,或稱為福田院。甚至唐宋時期國家設立的收容孤老貧病人的慈善機構,也以悲田稱之。

在唐代,武后長安年間(701~704年),將此慈善事業納入政府管理的事務之中,設定了負責檢查有關寺院悲田的一切活動的使職。《唐會要》卷四十九“病坊”中記載:“悲田養病,從長安以來,置使專知。”其後,在玄宗開元五年(717年),宰相宋璟認為悲田養病是佛教內事務,國家不應設官。但是他的建議並未為唐玄宗所接受。“開元五年,宋璟奏悲田乃關釋教,此是僧尼職掌,不合定使專知。元宗不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下令“京城乞兒,悉令病坊收養,官以本錢收利給之”,於是養病坊兼官辦孤兒院,經費也由國家官本放貸的利息提供。

宋代沿襲唐例,北宋嘉佑(1056~1063年)之前,即於京師設立東西福田院,嘉佑八年復增設南北福田院,以安頓一般老幼貧疾之人。宋徽宗時期,蔡京當政,令全國各地置居養院、安濟坊。居養院,收容殘疾無家可歸者及孤兒。安濟坊,則“募僧主之”,為貧病無力求醫者治病並收住養療。為鼓勵僧醫,國家規定“三年醫愈千人,賜紫衣[1]、祠部牒[2]各一道。”其統計考核則依據病歷檔案:“醫者人給手歷,以書所治痊失,歲終考其數為殿最。”這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病歷制度。

日本,奈良興福寺於養老七年(723年),設立悲田院與施藥院。其後各大寺始紛紛設定。天平二年(730年),光明皇后將悲田、施藥兩院改為公營制。平安時代繼續奈良舊制,於平安京一條之北及鴨川西畔,設定東西兩所悲田院。

佛教這一傳統,光大至今。

著名善舉

福田院福田院

1914年淨波於常州清涼寺倡辦“黃卐慈善會”。

1917年上海成立慈善組織“中國濟生會”,王一亭居士任會長。

熊希齡居士籌建香山慈幼院,主要安置災區孤兒。

1918年寧波建佛教孤兒院。

1919年上海居士林籌賑濟災,施捨醫藥、衣物、粥。

1920年北京佛教籌賑會、津門佛教救苦會成立。

1921年馬冀平等發起金會,教養災童數千名。

1922年太虛與達觀在長沙發起創辦孤兒院。

印光等發起建立南京佛教慈幼院。

1925年寶慶佛化新醫學社成立。

1929年淨嚴創辦河南佛學社中醫學校。

1930年上海玉慧觀等開辦“佛慈藥廠”。

1931年武漢大水,李白塵等發起慈善救濟委員會。鍾益亭施診,每日診治災民500人以上。

康寄遙等在西安發起“華洋義賑會”。

1932年中國佛教會在南京設立佛教醫院。

上海僧伽救護隊成立,由宏丹領隊,投入戰地救護。

心道在西安組織“戰地流動服務隊”。

1933年北京廣化寺設傷兵醫院,柏林寺設兵民治傷醫院,廣濟寺組織救護隊,華北居士林派居士至各醫院作招待、看護。

關絅之創辦上海佛教慈幼院。

武漢佛教徒組織救護隊。

1934年北京三時學會創辦“大良醫院”。

1936年上海佛化醫院建立。

1937年廈門市僧眾救護訓練隊成立。

中國佛教會在上海設立佛教時疫醫院,救濟貧病8萬餘人。

漢口佛教正信會成立救護隊。

屈映光等發起慈善聯合救災會、僧伽救護隊。

徐蔚如等與天津居士舉辦婦孺臨時救濟院。

1938年中國佛教會在上海組織僧侶掩埋隊,掩埋屍體萬具以上。

興慈在上海發起成立“佛教同仁會”,救濟難民。

武漢佛教徒創立佛教醫院。

四川佛教會開辦僧伽救護訓練班。

1939年雲南省成立僧眾救護隊。

1940年悲觀、覺道等組織“陪都僧伽救護隊”。

上海佛教淨業社成立“淨業教養院”,收容流浪兒童。

1942年范成等在上海開設佛教施粥廠。

1943年查乾葛根活佛在拉圖廟成立醫校,培養喇嘛學醫,在胡暑廟設診。

1945年上海虹口西竺寺設立中國佛教醫院。

蘇州佛教界創辦佛教孤兒院。

1946年常州天寧寺創辦佛教醫院。

1947年福州在世界各地閩籍佛教徒捐助下創辦佛教醫院。

1949年興慈在上海法藏寺設慈光施診所。

1951年香港正覺蓮社每年年末冬賑藥品、白米、棉衣。

1953年台中市開辦“佛教菩提醫院”施診。

1956年台中佛教菩提醫院建成13層醫療大樓。

1957年福州崇福寺成立佛教女眾安養院。

1958年太原白雲寺僧眾舉辦中醫醫院。

1962年台中佛教醫院成立,於凌波任院長。

1966年證嚴在台灣創建花蓮慈濟會。

1967年星雲接辦宜蘭縣“仁愛救濟院”。

1970年香港佛教醫院建成啟用。

星雲與徐槐生創辦大慈育幼院,收養孤兒。

1976年星雲等創辦的“佛教普門醫院”開診。

1978年香港正覺蓮社在何善衡、李寬德資助下,創辦佛教寶靜安老院。

1981年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會在香港創辦“世佛會慈氏育嬰園”。

1984年佛光山設“施診醫療隊”。

台灣花蓮“佛教慈濟功德醫院”開業。

佛光山台北普門寺成立“友愛服務隊”為老幼孤獨服務。

1985年福建長樂縣佛協創辦風傷醫療所。

1986年五台山創辦佛家醫院。

台灣證嚴建成花蓮慈濟醫院,並開診。

楊掬梅居士捐資首創上海第一社會福利院佛教居士安養部。

1988年佛光山成立“慈悲喜舍功德會”,發起捐贈器官。

1990年香港正覺蓮社在李嘉誠資助下,建成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

1991年蘇州市佛教協會創辦佛教安養院。

1992年青海塔爾寺成立藏醫院。

1993年佛光山設“佛光親屬會”,福利出家眾之父母。

1994年首屆佛教醫藥研討會在武夷山市召開。

當陽玉泉寺設立“佛慈診所”。

蘇州市佛協向市兒童醫院捐資12萬元。

台灣證嚴創辦的“慈濟醫學院”開始招生。

1995年福建省佛教義診所在福州法海寺成立。

佛光山在台南明德戒毒村開辦佛教戒治班。

1997年普陀山佛協“普濟醫院”建成開業。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佛教醫療安養設施、技術及服務方式也日益現代化,但慈悲的宗旨,並未改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