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許氏宗祠

福建許氏宗祠

許氏宗祠是一處福建許氏家族祠堂建築 ,屬於福建許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座落於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梅雲鎮石頭村群力,背山面水,祠後山巒樹林茂密,層層迭翠;堂前溪流,匯紫峰山源流於面前為溪港,一泓水塘清澈如鏡,深可泊船,岸邊綠柳依依,溪塘邊,昔日築就七座旗桿斗石座,象徵古代先賢發達之輝煌;站於祠前放眼遠眺,沃野平川,一碧千里,普寧南溪村寨觀之可及。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基本信息

記載

據《侯縣正續志》(清乾隆劉業勤)中的《寓賢篇》記載:“許爵,江南侯官人(今福州),元至正二十年授揭陽縣主簿,後占籍於官溪都石頭鄉。”

布局

許氏宗祠為三進、三廳、兩庭院落式布局,主體建築為硬山頂,三山門,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梁架的駝墩、瓜柱等構件,精雕細刻,雄健明快,屬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風格。

許氏宗祠三山門上有一副門聯:“一脈祖孫雙進士,兩房文武七登科。”據我了解,自元代江南華亭進士許爵(墓葬梅雲鎮內畔村冬瓜山)。開基創業之後,世代繁衍,裔孫貴眾,詩禮傳家,宗族鼎盛。明清以來,文武及第者,有武進士許材勇,武舉人許齊武,文科舉人許珊、許仁長、許清等七人登科。可見其進士門第所言皆事實啊。

許氏宗祠後天井石柱上,貼有一副對聯:“始祖開基治揭邑,雲孫贊緒教翁源。”其歷史背景是指:許爵治揭,任揭陽縣主簿;許仁長,清嘉慶十二年丁卯科明經進士,(歲貢生)於國子監讀書,後受命翁源縣教諭,揭陽縣續志有載。

走進宗祠中堂,最引人注目的是雙盤龍,懸掛於抬梁斗拱之間。每根長3.68米,木刻精細通雕,兩端雕刻龍頭、龍腳、身刻龍鱗,油彩套色,中間刻一枚圓形寶珠,還有一方印鑑。南北兩根很相似,但色彩有別。一根紅白相間,一根綠白相間,北面的盤龍正方印鑑篆刻“連科及第”四字,南面盤龍上印鑑已字跡不清。

據村人介紹,在古代,凡得中舉人、進士的人,登榜之後,清朝廷每人發二十兩銀,名為“旗匾銀”,作為舉人或進士在家門前掛牌匾、堅旗桿石斗座之用,顯其光宗耀祖。解放前,倘遇大旱年份,村中族長,設壇求雨,便抬出這二根旗桿雙盤龍於壇上,焚香點燭,祈求老天爺降下甘霖,以解民憂。

據記載:“許材勇,官溪都石頭村人,乾隆元年(1736)恩科武舉人;乾隆七年(1742)壬戍科武進士。”因此,我們考證,這二根木刻通雕旗桿雙盤龍,應屬清代乾隆年間文物。而盤龍中間印鑑的“連科及第”四字,應是該村武進士許材勇,建旗桿斗座時保存下來的。在揭陽地方,保存這樣完好的木刻通雕雙盤龍古文物,尚屬少見。

許材勇,生於清康熙年間,少時聰穎,家資豐裕,進私塾讀書多年,不僅知書識字,還頗通書史,明禮儀。但他生性好動。喜歡舞拳弄棒。長大後,志節雄偉,舉止不凡,人又長得魁梧,腰圓臂粗,力氣過人。因此,其父請名師教他學武藝。幾年後,赴武舉鄉試,一鳴驚人,得中武舉人。延至乾隆七年,他又上京赴武殿試,經過艱苦的預考訓練之後,順利完成最高級考試。得中進士(授侍衛),一舉成名,榮宗耀祖。

宗祠後廳大堂上,高懸黑漆巨幅匾額,上書“源遠堂”三個蒼勁傳神大金字,落款田從典。據史料載,田從典為山西陽城人,康熙年間進士,任過知縣、御史、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等職。此匾土改時失散。

聚居在“許地”的眾多族人,自清末分產分家以來,不少人境況相繼破落。據史料記載,許氏家族在福州曾擁有一些地產、房產,但沒有田產。到了第五代,許多產業陸續被子孫變賣、敗散。據許崇清自述:“我家高祖雖曾是福建大鹽商商,但他死後就已停業。世代相傳以官最著名者有許崇智和許崇澈。民國以來,許崇清一直以教育為終生事業,促進教育改革,桃李盈門;許廣平為‘女中豪傑’,衝破封建包辦婚姻為業,都靠官傣收入維持,不占有生產資料。所以,我父親死後,我才8歲,家裡就窮得不能維持。”許廣平(魯迅夫人)談自己身世時也說:“我出生時,家中生活已處於困境,舉債度日。”正是“人無代代富,花無日日紅。”抗日戰爭期間,祖居多處被族人拆毀、盜賣,致面目日非。誠如許氏族人的一封家書中所言:“我族祖宗,百年積累之遺產,前經分家散盡,而祖宅子孫,坐食者百數十年,生養嫁娶者千數百眾,除有志之士,發奮有為,努力報國,保持家聲外,乃有墮落成性,自暴自棄之輩,既拆毀祖屋,復欲虎視祖宗之血食薄產,甚或提倡拍賣再分,散嘗蔑祖,可為痛心。”寥寥數語,道出一個大家族之破落經過。真是“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正乃社會發展時移世易的正常現象。誠如信中所說,許氏族人之中,不少“有志之士,奮發有為,努力報國,保持家聲”者。

在近、現兩代的歷史中,許祥光就是奮起組織領導民眾抗擊英軍以鴉片戰爭而大侵的反帝志士,在“戊戌變法”中許應鏘上書光緒帝,力主維新,受到翁同酥的讚賞。特別在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這個風起雲湧的歷史時期,許氏家族第六代崇字輩的子弟有多人技奔孫中山的命黨,參加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革命,的伽鎖,掙脫樊籬,參加“五四”運動,成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最終成為無產階級文化運動主將魯迅的伴侶和助手。許崇香是這個家族中最激進的革命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在葉挺獨立團中參與汀淚橋、賀勝橋、武昌等著名戰役;在土地革命時期,又是廣州起義的參加者;1929年與張雲逸、鄧小平一起組織百色起義,歷任紅七軍參謀長,轉戰於桂、粵、贛、閩之間,於1935年戰鬥中犧牲,時年僅27歲。在以後的歲月里,許錫績、錫振、錦滿、錦綽等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或武裝鬥爭,都可說是崇蓄的後繼者。

解放後,錫績脫下國民黨軍裝,致力於祖國飛機製造,歷任多家航空工廠的總工程師、副廠長,為新中國組織生產第一台航空噴氣發動機,還是第一間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第一所航空工藝研究所、第一間航空測試儀器廠的組建開拓者。錫振則致力於地面工程建造,曾任航空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設計師、總工程師、副院長等,主持了中國第一批機載設備廠以及第一個航空電機高空試驗室、航空機輪慣性試驗室的設計工作,還領導了地空飛彈總體研究所、大型飛行模擬器實驗室以及一批航空和飛彈工廠的設計。他們都是許氏家族中的佼佼者。許氏子孫中不斷湧現出一代又一代的俊才,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每年清明,旅居海外的許氏宗親都會不辭萬里回家祭祖,而今許氏一系已經遍居世界各地。許氏宗祠,是許氏族人傳統文化訊息的載體,每年都有宗族聚會,瞻仰前輩先賢的豐碑,讓子孫閱讀先賢艱辛創業的歷史,傳頌一種精神,就像一首勵志史詩,催人奮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