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放映

序言:電影的商業化和產品檢查 一、電影檢查制度的確立 在1921年各州議會收到的反對電影的法案竟達數百件之多。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第1版 (2000年9月1日) 平裝: 378頁 開本: 32開 ISBN: 7532121240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銀幕上一切由於直接訴著人的感官世界,因此對於觀看者來說,電影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因此,為了保護社地各階層觀眾的身心健康,電影在進入商品領域流之前,有關權威機構必須對其進行認真的檢查,然後才能在影院和觀眾見面。
誰來擔當這個權威性檢查機構成員?以什麼樣的標準進行檢查?
美國20年代制定“海斯法典”對影片規定了相當具體的所要禁止的鐿頭和內容,譬如表現裸體、暴力、接吻、挑逗性姿勢等。可是影片製作人和發生人卻認為,如果影片中缺乏這些內容和鏡頭,就賣不出票房,為了調和這一尖鏡頭,就賣冰出票房,為了調和這一尖銳的矛盾,海斯玩弄了一套“打擦邊球”的把戲,既糊弄了教會,又討好萊塢。可是這套把戲很快被會識破,在其壓力下,1934年建立了一個對好萊塢具有強制權力的機構“法典執行局”由天主教徒約瑟夫·布里恩出任局,他手持執行局在大印,凡是沒有有局長,凡是沒有執行局印章的片子是嚴禁上蜆的,可是好萊塢在利益的驅動下依然如故,“禁止放映”成了一紙空文,最後不得不以”電影分級制“取而代之。

編輯推薦

銀幕上一切由於直接訴著人的感官世界,因此對於觀看者來說,電影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因此,為了保護社地各階層觀眾的身心健康,電影在進入商品領域流之前,有關權威機構必須對其進行認真的檢查,然後才能在影院和觀眾見面。
誰來擔當這個權威性檢查機構成員?以什麼樣的標準進行檢查?
美國20年代制定“海斯法典”對影片規定了相當具體的所要禁止的鐿頭和內容,譬如表現裸體、暴力、接吻、挑逗性姿勢等。可是影片製作人和發生人卻認為,如果影片中缺乏這些內容和鏡頭,就賣不出票房,為了調和這一尖鏡頭,就賣冰出票房,為了調和這一尖銳的矛盾,海斯玩弄了一套“打擦邊球”的把戲,既糊弄了教會,又討好萊塢。可是這套把戲很快被會識破,在其壓力下,1934年建立了一個對好萊塢具有強制權力的機構“法典執行局”由天主教徒約瑟夫·布里恩出任局,他手持執行局在大印,凡是沒有有局長,凡是沒有執行局印章的片子是嚴禁上蜆的,可是好萊塢在利益的驅動下依然如故,“禁止放映”成了一紙空文,最後不得不以”電影分級制“取而代之。

媒體推薦

序言
序言:電影的商業化和產品檢查
電影是一種高成本工業產品,為了收回成本和進行再生產,它必須面向市場,必須進行商業化操作——這是世界各國電影業普遍認定的經營原則。當然,“電影”一詞在這裡只是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專指故事片(或稱劇情片)而言的,並不包括把電影作為一種媒體來製作的其他非贏利性質的片種,如紀錄片、宣教片、科教片、教學片和廣告片等。
故事片是一種以虛構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的模擬表演或動畫來愉悅觀眾的文化產品。它可以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對觀眾起一定的教育作用。由於這種電影的製作需要動用大量高新的科技手段和耗費巨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必須通過放映市場,爭取到儘可能多的觀眾,才有可能收回成本和獲取利潤,以便進行再生產。故事電影的謀利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談論電影的商業化問題時,一個無法規避的話題便是產品的檢查問題。電影由於其對民眾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具有巨大影響力。所以絕不可能聽由電影製作者為追求商業利潤而任意拍攝。為了保護社會各階層觀眾的身心健康,電影必須經過權威方面的檢查方可進入市場。這條原則是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為了達到公正的要求,電影檢查也是由與製作人無經濟聯繫、不對產品承擔經濟責任的第三方來執行的然而,在電影檢查的問題上卻始終存在一個難以解決的檢查標準問題。電影作為工業產品不像其他產品那樣可以按若干個質量數據進行檢查。電影的內容包羅萬象.根本不可能月條文形式作出此可此不可的規定。這一或那一鏡頭或畫面的存在理由又既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是商業的,極難作出判斷。它作為文化產品又不可能像其他文化產品那樣,由於諱作成本低廉(或根本無成本可言)而並不在乎是否通過放行因此,在檢查標準未能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對成本高昂的電影產品實施檢查,並且作出部分刪剪或全片禁映的強迫性決定無疑會引起製片者的猛烈反抗,而一部美國禁片史——也就是從實行電影檢查到取消電影檢查的歷史所記述的,正是你們試圖制訂電檢標準而最終遭到失敗的歷史。這也許足以jj明這個檢查標準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電影在美國問世之後不久,各州、市議會鑒於其巨大的影響力,便紛紛立法,對電影的內容進行檢查。女果州、市議會認為某部電影的內容不宜在本州、市範圍內上映,該片即遭禁映,製片人除了自認倒霉外,別無他法。由於並不存在由國會制定的統一標準的聯邦電檢法,一部電影在不同州市有完全不同的遭際,成為十分常見的事情。隨著電影製作的規模日益擴大,製作成本的日益增高和電影市場需求的日益旺盛,電影製片入對這種各行其是的檢查標準便難以容忍了。電影製片與電影檢查之間的矛盾變得日益尖銳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主張實行電影檢查的人們強烈要求統一立法,然而美國國會和聯邦政府仍然置之不理。
是國會和聯邦政府反對對電影實行檢查嗎?事情恰恰相反:在1952年紐約抗訴法院就羅西里尼的影片《愛情》遭禁一案作出第一個給予電影以表現自由的重要判例之前,電影一直被歸類為娛樂品,無權享受美國憲法第一和第十四補充條款規定的表現自由的。但是,如何用明確的條文來規定檢查標準乃是一大難題。國會和聯邦政府人士都明確地認識到,要想用同一條標準來協調製作方(銀行、片廠、影院)和消費方(具有不同價值觀、道德觀和社會偏見的各個階層)的利益,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事情。於是,球被踢回到了製作方的腳下,即希望電影業對自己的產品實行“自律”,並建立一種可操作的自律制度。其具體作法就是由電影業自行建立一個產品檢查機構,自行訂立檢查規則,用以代替各州、市的檢查法。1922年,美國製片人和發行人協會宣告成立(它於1945年改成美國製片人協會),由協會出面聘請聯邦政府內閣部長威廉·海斯出任協會主席。
……

作者簡介

邵牧君,1928年生於上海,無黨派人士,研究員。 學歷:1949年9月—1951年8月 北京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外國語文學系碩士研究生 1949年9月—1949年5月 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系學士學位 簡歷:1988年9月—1996年12月《世界電影》主編 1988年9月—1992年1月中國電影家協會書記處書記 1983後6月——1988年8月中國影協藝術研究部研究 人員:1978年8月—1983年1月中國影協外國電影部主任 1956年7月—1969年9月中國電影出版社外國電影書籍編輯室編譯 國際活動 1998年3月 赴洛山磯參加南加州大學安能貝格信息中心召開洲電影資料庫籌建議 1995年4月在加拿大克溫學院、阿爾倍塔大學、雷吉納大這、麥克吉爾大學、西蒙弗賴大學和蒙特婁大學巡迴講學。 1993年2月在德國三大影視製作中心——慕尼黑、柏林、漢堡——進行考察 1984年12月 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國際電影研究會上發表演講,並獲卓越,並獲卓越英雄獎。
主要著作:《西方電影史概》1982年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等

目錄

序言:電影的商業化和產品檢查
一、電影檢查制度的確立
從赫契特的故事說起
美國電影業成為垃圾工業
電檢活動的開始
第一次訴訟
“自律”的萌芽:評審會
一件驚動全美國的禁映事件
二、海斯法典的由來
電影宮建造狂潮
好萊塢的興起
20年代的社會文化背景
醜聞迭出,自找麻煩
威廉.海斯登場
有聲電影問世,帶來麻煩多多
海斯法典的起草和基本內容
好萊塢接受法典之謎
三、性潮洶湧
《藍天使》引起的爭議
市場危機的衝擊
個案之一:《魔鬼夫人》
個案之二:《鬼迷心竅》
個案之三:《改造意中人》
個案之四:《羅宮春色》
溫蓋特遭遇“性感女神”
從《她委屈了他》到《我不是天使》
四、現代文學的衝擊
20世紀美國現實主義文學
個案之一:《永別了,武器》
經濟蕭條使好萊塢“鋌而走險”
個案之二:《鄧波兒的故事》
個案之三:《安.維格斯》
五、犯罪和政治腐敗
小凱撒》惹起大風浪
個案之一:《國民公敵
強盜片.進退兩難”
個案之二:《疤臉大盜》
個案之三:監獄片《我是一個越獄犯》
個案之四:政治片<白宮政變記)
六、天主教會發動攻擊
……

文摘

書摘
威廉·泰勒被殺45年後,1967年,美國著名導演金·維多(曾執導過《太陽浴血記》、《戰爭與和平》等影片,奧斯卡獎獲得者)決定拍一部威廉的傳記片,以紀念自己的恩師和老友。為了寫劇本,維多歷盡艱辛,用了一年的時間,查閱檔案資料,採訪倖存者。令維多感到意外的是,他發現了一些比兇殺案本身更為重要的事惰:威廉偽造了自己的歷史,如他曾自詡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牛津大學畢業生等;更為當時社會所不能容忍的是,他還是個同性戀者。在當時,如果這些內情被披露,勢必會大大損害好萊塢的聲譽,因而為了確保任何人都不會發現威廉是個同性戀者,在警方趕到現場之前,電影公司的人早已先一步趕到,破壞了現場,取走了大量物品,布置了假現場,後來又散布了種種謠言,搞亂了警方和公眾的視線。
那么,誰是殺害威廉的兇手?維多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當年兇殺發生時,明特爾否認與威廉案件有任何牽連,但是維多幾經周折,到洛杉磯警察局查找資料,到縣政府檔案室查看有關民事訴訟案件材料,找到以前負責威廉案件的幾任警長和檢察官進行調查和了解情況,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實際上警方在案發現場很快就查到了明特爾的母親謝爾比行兇的證據,發現了她行兇的動機——保護她的女兒免受泰勒的玩弄。於是,警長、檢察官等人便趁機向謝爾比敲詐,迫使謝爾比每年向他們付一大筆錢,直到她1967年去世。謝爾比用金錢換來了自由,逍遙法外,幾名警官則中飽私囊,電影公司也得以平安無事;而許多知情人,為了自己或朋友的利益,也三緘其口,拒絕吐露真情。1986年,美國青年新聞和電影工作者西德尼·柯克派屈克要寫金·維多的傳記時,在維多家的地下室里找到了維多收集的資料,案情才得以見天日。
接著而來的是青春偶像華萊士·雷德的吸毒致死和美國大眾情人瑪麗·璧克馥的快速離婚和結婚,讓美國人一次次驚得目瞪口呆。華萊士是著名的電影編劇哈爾·雷德的兒子,原為維他格拉夫公司的班底演員,他成名得很快,然而曇花一現,不到十年就因吸毒過量引起併發症而猝死。瑪麗·璧克馥的婚姻糾紛如果發生在一二十年之後,肯定不會給電影業帶來災難,她無非是和奧文·摩爾閃電離婚,立即又和道格拉斯·范朋克閃電結婚而已。但是在20年代初,這種行為卻和所有的兇案和醜聞一起成了好萊塢道德淪亡的鐵證。必須整肅好萊塢。必須強化電影檢查。好萊塢已在劫難逃。
威廉·海斯登場
婦女總同盟在各州和各大城市對電影上映情況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她們在密西根州宣稱全國評審委員會是“一個騙局”,說那裡上映的影片都是“邪惡的和暴虐的”。芝加哥的婦女同盟宣布說,它的盟員們查看了1,700部影片,其中只有20%是適合觀看的。總同盟在阿肯色州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時,布蘭恰德太太對總同盟在各地進行的調查作出了總結:盟員們認為,“不道德的"影片占20%;“不值得觀看的”影片占40%:三分之一是“有不良行為的”。婦女總同盟在20年代初對好萊塢影片的總體考察結論得到了浸禮會、聖公會、衛理公會和長老會等基督教會的一致認可。
這些有影響的宗教組織和社會團體對全國評審委員會的否定使委員會聲譽掃地,失去了支持。對委員會的最後一擊則來自紐約一家小報的一篇文章,它聲稱委員會是從電影業那裡支取津貼的,而為了報答電影業,委員們總是把有爭議的影片送到“較更寬容的‘志願者’評審會”去處理。這次揭露使那些主張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實施電影檢查的人又囂張起來了。
在1921年各州議會收到的反對電影的法案竟達數百件之多。這個訊息不禁使電影業大感震驚。好萊塢最關注的是紐約的動靜,因為好萊塢的大公司的總部都在紐約,最大最豪華的電影宮都集中在百老匯,凡是重要的巨片都是在百老匯舉行盛大的首映式,然後由各地進行仿效。所以這個文化中心對電影業的動作無疑是最關緊要的。片商們擔心紐約市議會一旦建立電檢機構,將會在全國引起連鎖反應。於是電影業決定在紐約集結力量。進行拚死反抗,制止法案通過,並推舉出威廉·布萊迪為電影業的發言人。
布萊迪是百老匯的一個獨立製片人,他在1916年當選為新成立的“電影業全國聯合會”(NAMPL)的主席。這個聯合會是全國各地的製片公司的一個鬆散組織,但在這種場合,由布萊迪來代表電影業說話是十分合適的。
布萊迪去紐約市議會作證時請來了一大批證人,其中包括大導演D·W·格里菲斯。他們要在聽證會上慷慨陳詞,為電影爭取生存空間。電影業還準備了一份在聯合會一致通過的“電影十三條”,其中明確要求製片人不渲染性、蓄奴現象、不正當愛情、裸體、賭博和酗酒,不取笑神職人員或官吏。布萊迪要求立法議員們給予為期一年的寬限,由他去“淨化銀幕”。然而他們的這一切努力全然無效。電檢法案被全票通過,由納森·米勒州長簽署執行。州長告訴報界說,“這是消除人人心目中的這一大患的最好辦法。"米勒州長對電影業提出自律要求不予考慮??這幫搞電影的人現在說他們要改惡從善了,但是這種話你們都聽過多少遍啦。”紐約的電檢官員於1921年4月正式上任。
威廉·布萊迪在紐約市議會的敗績證明了他的無能,火冒三丈的電影巨頭們立即罷免了他作為電影業發言人的身份,解散了電影業全國聯合會,並於1922年1月另組了一個行業協會,那就是後來變得權力極大、在國內外代表美國電影業的美國電影製片人和發行人協會(MPPDA)。電影巨頭們相信,電影業的生死存亡取決於能否和各級政府協調好關係,為此,他們必須找到一位能在政治上調動親好萊塢的勢力,以便在聯邦和州一級的議會上制止電檢法案蔓延的精明能幹的政治人物。他們選中了哈定總統任內的郵政總局局長和現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的霍西爾·威廉·哈里孫·海斯。
選用海斯可謂慧眼識珠。海斯出身中西部的名門望族,政治上是保守的共和黨人,是新教的主流派長老會的信徒。他是堅定的戒酒主義者,與有勢力的兄弟會、互助會、扶輪社和共濟會等社會組織有著密切的關係。以猶太人為主宰的電影業希望海斯能贏來美國中產階級對他們的尊敬。他應當出污泥而不染,成為“淫亂之都”的“聖潔之神”,或者如一位智者所說的“無形上帝的有形招牌"。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