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口中心國小

祿口中心國小

祿口中心國小歷史悠久,是江蘇省省門第一鎮——祿口的基礎教育核心學校之一。學校占地面積39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多平方米,共有44個班級,在校學生近2000人;校園環境安靜優美、思想積極向上、文化氛圍濃厚、師生關係融洽。學校積極創優,培養了一批教學嚴謹有方的教師隊伍,在教育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開展了豐富的課外活動,給學生開闊了視野,如今“學雷鋒——給孤寡老人送溫暖”“讀書走廊——滋養靈魂”等活動已經成為學校的一面旗幟,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社會美譽度。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祿口中心國小是南京市先進國小,現有專任教師124人,專職體育教師8人,專職自然、科學、音樂、美術教師共7人,專職校醫1人、英語專職教師10人。 學校領導班子有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作風民主、團結協作,工作中勇於開拓創新、銳意改革,是一支風氣正、素質高、幹勁足的管理隊伍。

學校歷史

1912年,祿口龐公祠祠長張柏山用祠堂學田收入辦學,當時招收學生逾30名。幾年後停辦。

1921年,張潤先先生在祿口街北蓋了三間草房,復辦國立祿口鎮初級國小。截止1928年,學校共有兩個班級三名教師,學生增至60餘人,校舍擴至北庵內。

1933年,江寧自治實驗縣成立,學校更名為“江寧自治實驗縣祿口中心國小”。縣鎮集資在祿口街東建起飛機型校舍19間。據規定,學校實行六年制教育,當時學校有5個班,8名教職工,200餘名學生,校長莫巨洲。1937年,日寇占領南京,校舍毀於一旦。次年,郭佐堂在街南王家祠堂內辦私立初級國小,招收學生30餘人,學生除學習國語、算數等課程外,還被迫學習日語,接受奴化教育。

1941年,韓裕山在祿口街東被毀校址處復建草房9間,

並更校名為“江寧縣祿口國小”。1943年,草房倒塌,校舍遷至同德繼善堂內。1948年初,學校再次停辦。

1949年祿口解放,是年9月,人民政府任命陳有為為校長。學校設董事會、校務會,實行民主管理,經常開展早到比賽、學科競賽、組織學生教師參加生產活動。1950年10月,學校發展到6個班級、學生增至295人,設部分於北庵。為滿足高小畢業生升學要求,1952年,學校附設了國中補習班。到1957年初學校發展到13個班級教職員工增至19人,學生達636人,有校舍37間,辦學條件大有改善。實驗器材,實物標本百餘種,手工勞動工具二百餘件,風琴、籃球架、鞦韆、翹板、單雙槓等設施也都齊全、

1958年,在“大躍進”口號下,學校追求高指標、高速度,教學秩序不正常,教學質量顯著下降。

1961年,在“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指引下,市中學教師芮昌善,張榮華,崇桂蘭下放到祿口任教。1963年,學校貫徹執行了《全日制國小暫行工作條例》草案,使用了部編教材,圍繞“精講多練”開展教學活動。以《小學生守則》和學雷鋒樹新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蓬勃地開展起來。師生中好人好事接連不斷。1964年為了充分的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學校實行了“獎金制”。整個學校教學質量開始回升。

1966-1967年,十年動亂,教學秩序遭到嚴重破壞,教育教學質量空前下降。

1978-1988年,學校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斷前進。沈錦康校長著手恢復黨、團、工會組織,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建立行政會議制度,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施行《教師崗位責任制》,普及國小教育。學校在建設園林化校園,開闢第二課堂,開展少先隊“創造杯”活動,改革課堂教學,創建文明學校,興辦幼稚園、校辦廠等方面都做出了艱辛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此後,芮東兵,陳顯華校長進一步深化改革,在強化、最佳化學校管理,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健全《崗位責任制》考評細則,加強資料管理上做出了較大貢獻。與此同時,學校在教育教學工作和學校校紀校風的建設上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1988年,祿口中心國小,有校舍55間,國小10個班級,500多名學生,教職工40餘人。有幼稚園一所,大、中、小班共四個,幼兒148人,教師7人。有校辦廠1個,管理人員及工人25人。

1993年9月,學校遷入原中學校址,方綏太任校長。校容校貌不斷改觀,又新蓋教室6間,新建和翻修教師住房18間,鋪設水泥操場2400平方米,添置自然實驗室儀器設備和體育器械一套,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1999年4月,謝季玉任校長,學校再次異地搬遷,占地面積39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多平方米,先後撤併轄區內所有村小,辦學規模擴大,擁有40餘班,2000餘學生,學校先後創辦南京市規範化學校,南京市示範化學校,2006年創南京市實驗國小,教學條件明顯改善,辦學水平全面提升。

學校地址

江寧區祿口街道來鳳路10號 郵編:211113

學校網站

http://lkxx.jnedu.net.cn/index.aspx?webid=6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