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與詩

神話與詩

《神話與詩》中這些文章既有巨觀的把握,也有細緻的解剖分析,提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對此後的文學史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神話與詩神話與詩

本書是聞一多先生的古典文學論文集。全書收錄了作者18篇論文,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是以神話為中心,對古代文化的考察;二是以《楚辭》為中心,對先秦詩歌的考察。作者認為神話是一切文化尤其是文學的源頭,研究神話同研究詩一樣,都是要清理自上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心靈史”。這些文章既有巨觀的把握,也有細緻的解剖分析,提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對此後的文學史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

圖書目錄

伏羲考/007

龍鳳/060

姜螈履大人跡考/064

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071

說魚/101

司命考/1121

道教的精神/124

神仙考1132

歌與詩/155說舞/166

文學的歷史動向/172

“七十二”/177

端午考/189

端節的歷史教育/206

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270

人民的詩人——屈原/222

什麼是九歌/224

怎樣讀九歌/237

“九歌”古歌舞劇懸解/253

廖季平論《離騷》/270

匡齋尺牘/274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歡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國立山東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山東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鬥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演講》,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21日,西南聯大校友會召開一多先生追悼會,朱自清出席並講了話。他一開頭便憤激地說:聞一多先生在昆明慘遭暗殺,激起全國的悲憤。這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接著,他詳細地敘說了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巨大貢獻。首先告訴人們,聞一多是中國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也是創造詩的新格律的人”,“他創造自己的詩的語言,並且創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又詳盡地介紹聞一多對神話、《楚辭》、《周易》、《詩經》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強調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偉大功績,目的就在告訴人們國民黨反動派殘殺了一個多么有價值的學者,摧殘了中國學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們對敵人更大的憤恨。最後他悲憤地說: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常跟我們說要活到80歲,現在還不滿48歲,竟慘死在那卑鄙惡毒的槍下!有個學生曾瞻仰他的遺體,見他“遍身血跡,雙手抱頭,全身痙攣”。唉!他是不甘心的,我們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聞一多的全部遺著整理出版,這是對敵鬥爭的一種方法。他在給學生王瑤寫信說: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憤。其遺稿擬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編成,設法付印。後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剛到昆明的聞一多一心研究《詩經》、古代神話,不問時事,被人戲稱為“何妨一下樓先生”。日本軍隊攻陷鄭州長沙後,繼續攻打貴陽,昆明形勢十分危急,聞一多對國民政府的消極抗日十分不滿,開始參加學生組織的講演會,十分善於演講的聞一多頗受學生擁戴,並且極大鼓勵了昆明的抗日熱潮,聞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國民黨一黨專制的民主運動,極受國民黨忌恨,但因雲南省主席龍雲支持民主運動,國民黨政府也奈何不得聞一多等人。

書摘

伏羲考一引論伏羲與女媧的名字,都是戰國時才開始出現於記載中的。伏羲見於《易·繫辭下傳》,《管子·封禪篇》、《輕重戊篇》,《莊子·人間世篇》、《大宗師篇》《胠篋篇》、《繕性篇》、《田子方篇》,《尸子·君治篇》,《荀子·成相篇》,《楚辭·大招》,《戰國策·趙策二》。女媧見於《楚辭·天問》,《禮記·明堂位篇》,《山海經大荒西經》,但後二者只能算作漢代的典籍,雖則其中容有先秦的材料。二名並稱者則始見於《淮南子·覽冥篇》,也是漢代的書。關於二人的親屬關係,有種種說法。最無理由,然而截至最近以前最為學者們樂於擁護的一說,便是兄弟說。《世本姓氏篇》曰:女氏:天皇封弟融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此說之出於學者們的有意歪曲事實,不待證明。羅泌《路史後紀》二和梁玉繩《漢書人表考》中的論調,不啻坦白的供認了他們所以不能不如此歪曲的苦衷,所以關於這一說,我們沒有再去根究的必要。此外,較早而又確能代表傳說真相的一說,是兄妹說。《路史後紀》二注引《風俗通》曰:女媧,伏希(羲)之妹。《通志·三皇考》引《春秋世譜》,《廣韻》十三佳,《路史後紀》二,馬縞《中華古今注》等說同。次之是夫婦說。《唐書·樂志》載張說唐《享太廟樂章·鈞天舞》曰:合位媧後,同稱伏羲。據《樂志》,《鈞天舞》是高宗時所用的樂章。這裡以伏羲、女媧比高宗武后,正表示他們二人的夫婦關係。稍後盧仝《與馬異結交詩》說得更明顯:女媧本是伏羲婦。此後同類的記載有宋人偽撰的《三墳書》,元杜道堅《玄經原旨發揮》,和一些通俗小說之類。夫婦說見於記載最晚,因此在學者心目中也最可懷疑。直至近世,一些畫像被發現與研究後,這說才稍得確定。這些圖像均作人首蛇身的男女二人兩尾相交之狀,據清代及近代中外諸考古學者的考證,確即伏羲、女媧,兩尾相交正是夫婦的象徵。但是,依文明社會的倫理觀念,既是夫婦,就不能是兄妹,而且文獻中關於二人的記載,說他們是夫婦的,也從未同時說是兄妹,所以二人究竟是兄妹,或是夫婦,在舊式學者的觀念里,還是一個可以爭辯的問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