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號無人飛船

神舟一號無人飛船

台北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神舟一號飛船於台北時間。 作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至此,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從發射升空到返回地面,遨遊太空21個小時,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畫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
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地,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台北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神舟一號飛船於台北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點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
軌道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
推進艙也稱動力艙,為飛船在軌飛行和返回時提供能源和動力。
這次試驗飛行沒有載人,主要驗證了有關創新技術。
它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誌著中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新華網北京3月25日電(記者田兆運 奚啟新)神舟一號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新型長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次日凌晨3時41分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這次發射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作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致電錶示祝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從1992年開始實施。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使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邁出了重要一步 楊利偉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上,高達100多米的發射塔架各層平台陸續打開,露出了運載火箭和試驗飛船的雄姿。捆綁式新型長征運載火箭昂首挺立,頂部安裝著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由江澤民主席題名為“神舟”號的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組成,兩面巨幅五星紅旗,醒目地印在船體兩側,在燈光照射下,鮮艷奪目。
6時30分,隨著“點火”口令的下達,運載火箭噴出一團紅色烈焰,托舉著試驗飛船,像一條巨型火龍,呼嘯著向太空飛去。飛行約10分鐘後,飛船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它為我國本世紀的航天發射史冊增添了新的一頁。
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上百台終端微機的顯示屏上跳動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字;四個大螢幕顯示著試驗飛船進入太空的運行狀態曲線,三維動畫把一組組數字變成形象逼真的圖像投影於巨幅螢幕上……“神舟”號升空之後,一場探索太空奧秘的科學試驗,在距發射場千里之遙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展開了。
20日6時30分7秒,就在試驗飛船進入蒼穹的瞬間,描繪著我國西北地區版圖和理論彈道曲線的大螢幕上開始出現一個小小的亮點,標示著船箭實際飛行的曲線吻合著理論運行弧線,開始向前延伸……來自地面測控站和遠望號測量船的測控數據,源源不斷地匯聚到指揮控制中心。上百名技術人員目不轉睛地監視著螢屏上的一行行流動的數字,飛速敲擊著微機鍵盤。工程技術人員沉穩地按下了發令鍵,向飛船發出了入軌指令。軌道專家組綜合技術人員的計算結果,確定了軌道選優,表明飛船已經進入預定軌道,指控大廳里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當地時間11月20日18時,當圍繞地球運行了14圈的“神舟”號試驗飛船飛臨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時,在南大西洋海域待命的遠望三號航天測量船及時準確地向飛船發出了返回指令。隨後,飛船建立返回姿態,制動發動機點火,飛船從宇宙空間開始返回。與此同時,布陣在太平洋上的遠望一號、遠望二號以及在印度洋上的遠望四號船已先後完成了各自擔負的測控任務。這時海況突然變化,海面上翻騰起高達3米的涌浪,船舷兩側飛濺起高高的浪花。遠望三號按任務要求的航線劈波斬浪,昂首前行。
18時48分,廣播裡傳來了北京指揮中心指揮調度員下達的“一分鐘準備”的指揮口令。船舶頂部巨大的雷達跟蹤測量天線徐徐轉動,牢牢指向了“神舟”號試驗飛船將要飛出地平的方向。
當北京指揮中心下達的“調姿開始”的調度口令傳到船上統一測控系統機房時,顯示屏上一串串變幻的數字元號不斷跳動,印表機發出有節奏的輕響,有關飛船調姿態、軌道艙分離和返回制動的一系列遙控指令已經順利地送上了飛船。
18時58分,遠望三號船圓滿完成了“神舟”號試驗飛船最後一個圈次的跟蹤測控任務。
19時41分,當最後一抹晚霞從西天消失的時候,已是台北時間21日凌晨的3時41分,一直在等候飛船著陸的人們,終於盼來了北京指揮中心發布的飛船成功著陸訊息。船上驟然響起的掌聲與歡呼聲,伴隨著陣陣波濤,在大西洋的上空久久迴蕩。
台北時間21日凌晨3時多,“神舟”號飛船從無際蒼穹猶如被馴服的烈馬,脫離原先的軌道、按照航天專家的意願,向著她的歸宿——內蒙古中部地區降落。
此刻,內蒙古中部的飛船預定著陸場區,各種測量設備翹首以待,技術人員時刻準備捕獲“巡天使者”。“各號注意,飛船進入黑障區。”聽到這一口令時,著陸場區所有人的心縮緊了。此刻,飛船已划過太空,進入距地面只有80公里的大氣層,正以每秒約7.5公里的驚人速度與大氣層劇烈摩擦,下降至40多公里高度時,船體外部產生等離子殼,形成電磁禁止,致使地面與飛船通信暫時中斷。
“回收一號發現目標”,前置雷達站的報告打破了片刻的沉默,這表明雷達捕捉到了“神舟”號。“神舟”號在下降,“神舟”號穿過黑障區,回收部隊在行動,雷達不停地跟蹤,3架直升機在落區上空盤鏇。
當“神舟”號距地還有30公里時,操作員果斷地向她發出了打開電源開關的指令。
喜訊接踵而來——“減速傘分離”,“主傘全開”。3架直升機根據信標信號飛去。“神舟”號距地越來越近,在約有1.5米的一剎那,只見船載著陸緩衝發動機同時噴出的烈焰,劃破夜空,染紅了草原,滿載著一系列科學試驗數據飛船,穩穩落在大地上。
至此,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從發射升空到返回地面,遨遊太空21個小時,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回眸 -----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鐘,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 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
技術套用: 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評論反應: 此間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稱其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對突破載人航 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