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康復

社區康復

亦稱“基層康復”。以農村鄉鎮或城市街道為基地,對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任務是依靠本身的人力資源,建設一個有社區領導、社區團體、衛生人員、志願人員、殘疾人及其家屬參加的基層康復系統。社區康復是“為殘疾人康復、機會均等、減少貧困和融入社會的一種社區發展戰略”,需要“通過殘疾人自己、他們的家庭、組織及社區、及相關的政府和非政府衛生,教育、職業、社會和其他服務的共同努力”,以促進社區康復項目的完成。康復計畫的擬計和實施,要依靠三股力量,當然,主要依靠社區的領導和組織、依靠社區的民眾和團體,也要依靠有關的政府部門(包括衛生、教育、勞動的人事、民玫和社會服務等部門),還要依靠殘疾人本人和他們的家庭。

社區康復發展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勞工組織更新了社區康復的定義。反映了社區康複方法從提供服務到社區發展的轉變。

社區康復是“為殘疾人康復、機會均等、減少貧困和融入社會的一種社區發展戰略”,需要“通過殘疾人自己、他們的家庭、組織及社區、及相關的政府和非政府衛生,教育、職業、社會和其他服務的共同努力”,以促進社區康復項目的完成。

社區康復的結構圖:由五個部分組成:健康、教育、生存、社會和賦能,每個部分又有五個要素。

健康 教育 生存 社會 賦能
健康促進 幼年教育 技能發展 他人幫助 倡導與溝通
疾病預防 基礎教育 自我營生 人際關係婚姻家庭 社會動員
醫療保健 中高等教育 有薪就業 文化宗教藝術 政治參與
康復治療 非正式教育 金融服務 休閒娛樂運動 自助小組
輔助器具 終生學習 社會保護 司法 殘疾人組織

社區康復的原則以《殘疾人權利公約》為基礎是:

(一)尊重固有尊嚴和個人自主,包括自由作出自己的選擇,以及個人的自立;

(二)不歧視;

(三)充分和切實地參與和融入社會;

(四)尊重差異,接受殘疾人是人的多樣性的一部分和人類的一份子;

(五)機會均等;

(六)無障礙;

(七)男女平等;

(八)尊重殘疾兒童逐漸發展的能力並尊重殘疾兒童保持其身份特性的權利。

社區康復項目的持續發展,需要支持因素:

有效的領導層

各方協助夥伴關係

社區所有權

利用當地自身資源

考慮文化因素

計畫培訓和培養能力

經濟支持

政策支持

社會性質

是社區發展計畫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這一計畫關係到用較新和較好的方法來解決殘疾人的康復問題,所以它是一項社區發展的戰略性計畫,應該納入社區本身經濟和社會發展範疇之內。

管理目標

●使殘疾人身心得到康復,通過康復訓練和給予輔助用具用品使殘疾人生活能夠自理,能夠在周圍活動(包括步行或用輪椅代步),能夠與人互相溝通和交流。

●使殘疾人能享受均等的機會,主要是指平等地享受入學和就業的機會。學齡殘疾兒童能夠上學,青壯所殘疾人在力所能及範圍內能夠就業。

●使殘疾人能成為社會平等的一員,融入社會,不受歧視,不受孤立和隔離,不與社會分開,殘疾人能得到必要的方便條件和支持以參加社會生活。

組織力量

康復計畫的擬計和實施,要依靠三股力量,當然,主要依靠社區的領導和組織、依靠社區的民眾和團體,也要依靠有關的政府部門(包括衛生、教育、勞動的人事、民玫和社會服務等部門),還要依靠殘疾人本人和他們的家庭。三股力量聯合起來,通力合作,社區康復的任務才能完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