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洞

石家洞

石家洞位於湖南寧遠縣東北部,地處瑤漢兩境邊緣山區,歷朝地方政府都將此作為都司予以管轄,為求地方邊境穩定。石家洞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以石姓為主的大動脈源遠流長,石家洞石姓有著漫長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二十六代人,現居人口達3000餘人。

前沿

寧遠的石家洞不僅僅代表一個村或一個鄉鎮,更代表了寧遠一種歷史文化,它是寧遠歷史的一個代名詞。

石家洞人從明代開始就登上了寧遠的歷史舞台,清代成了湘軍培養的搖籃,也是寧遠湘軍的起源地,是寧遠近代歷史重要的組成部分,談永州湘軍,不得不聯繫上寧遠東鄉石家洞,在清代,”縣北有石家洞,縣南有九疑山“已成為寧遠人家喻戶曉的地理知識。

民國的寧遠石安鄉石家洞代表了今整個鯉溪鎮(民國鯉溪鎮又名石安鄉,是由石家洞管理),也是寧遠鯉溪鎮歷史的起源之一(石安鄉1950年解放後改為鯉溪區,是鯉溪鎮的前身),更是民國寧遠四大家族的代表(平田、石家洞、(李氏灣、下灌)、柏家坪等地出軍官最多),組成了寧遠民國抗戰歷史的一部分。

然,好景不長,1949年解放後石安鄉也被撤銷了,石家洞逐漸開始走向了一條沒落的路,不可歸,也許這是歷史的因素!也是石家洞的悲哀,1949年至今,70年不到曾經寧遠響噹噹的地方,漸漸被人遺忘,這已成為歷史事實,僅以本文讓大家從頭到尾的重新認識石家洞。

寧遠"北有石家洞,南有九疑山“寧遠"北有石家洞,南有九疑山“

【註:在清代,石家洞在寧遠享有“縣北有石家洞”的美譽,清代歷代《寧遠縣誌》記載:我寧遠,”縣北有石家洞,縣南有九疑山。“是對寧遠縣疆域的概括,所以寧遠“北有

石家洞,南有九疑山”成為清代寧遠人家喻戶曉的地理知識,為歷代清政府官方推崇,這裡的縣北範圍有今寧遠柏家坪鎮、清水橋鎮、鯉溪鎮、荒塘瑤族鄉以及更廣,可見在清代石家洞的知名度。”】

序言

清同治《石氏宗譜》石煥章曾說:“當代人有談古今人才興衰上下幾千年,問其祖宗當了如指掌。”我石氏出自甘肅武威郡,其遠祖至今不可考,唯文獻最早記載屬北宋石曼卿之後,其真偽無法考證,我寧遠石氏始祖石文莊公是由明洪武初年,因官遷湖南寧遠,原籍江西省太和縣鵝井塘,文莊公元末因軍功擢都司,後奉明太祖詔命鎮守寧遠舂陵,始居寧遠歐源山路下大坪,其子石玉生公,巡查邊境之際再遷石溪即今石家洞。其後裔主要分布於寧遠荒塘瑤族鄉上洞鋪村、石家洞村、新屋村,寧遠清水橋鎮百福榮村,新田下溁村,祁陽大忠橋鎮等處,迄今已傳二十七代人,總計人口約八千餘人,堪稱寧遠大族!

我《石氏宗譜》始創於明朝午榮公,已編班行(字輩)流傳後世,至大清順治四年(1647 ),反清復明餘黨周軍等人藏匿石溪,我《石氏宗譜》亦遭兵殤之毀 ,所存無幾。石光陛之曾祖汝節公,當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創繕志達房《石氏宗譜》,上推石氏遠祖出處。清嘉慶八年(1803),石光陛修之,零陵舉人高愛祖有作序。清同治二年(1863),石煥章再續修之。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志通房《石氏宗譜》石啟輔等續修之。民國二十六年(1937),《石氏宗譜》第三次續修,主修人石崇沄、石崇漢、石樹勛、石璞等,沿用前朝文章上千篇,齒錄生歿年代,墓葬山向,行述事跡等,續至民國。公元二零一零年(2010)始,志通、志達房房譜先後第四次續修,在民國舊本的基礎上續修至今。我《石氏宗譜》歷經兵殤之亂,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我族開基地石家洞從明朝初年至今有630多年的歷史,明洪武《永州府志》就有石家的地名標註,大清順治、康熙又名石家峒,至清嘉慶年間後,正式更名石家洞。明朝屬寧遠東和鄉,清代屬寧遠東鄉管轄,至民國屬寧遠石溪鄉,1946-1949年屬寧遠石安鄉管轄,解放後至1995年屬寧遠鯉溪區管轄,1995年至今原石家洞鄉劃入荒塘瑤族鄉管轄地。清代至民國,其後裔時逢亂世多有建樹,享有寧遠湘軍發祥地、民國寧遠四大家族之美譽。

自2005年始,鄙人先後建立石姓之脈、寧遠石姓網、湖南石姓網等網站,得到不少家族朋友和全國各地朋友的大力支持,當然也遭到不少人的惡意詆毀和強烈反對,對於曾經熱愛家鄉的朋友再此由衷的感謝,作為網際網路從業人員,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願為石氏文化推進盡微薄之力。

鄙人於2007年至2014期間,曾投入不少物力、人力時間收集有石氏各種文獻資料、寧遠諸多歷史資料,並苦研六年,加以整理擴充、彙編。正值網際網路盛行之際,願全部拿出來無償分享給每一個朋友,以此紀念清代壯烈殉國和民國抗戰中犧牲石氏先烈們以及被人遺忘的石氏前輩們!

通過此文,我相信大家將進一步的了解石氏文化和寧遠歷史,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僅以此文為序!

公元二零一四年 九月十三日 石先輝 撰

【註:1、北宋石曼卿之後來源於民國石氏文獻資料,其先世幽州人(今河北省),寧遠石氏此支屬石曼卿之後,石曼卿又名石延年,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

2、文中其後裔總計人口8000餘人,其中包括:今寧遠荒塘瑤族鄉石家洞、上洞鋪、新屋村等地3000餘人,寧遠清水橋鎮百福榮村和新田下溁村1000多人,祁陽大忠橋等鄉鎮2000餘人,總計約8000餘人,其中江華石姓人口未計算,因江華石姓是石文莊弟弟石武莊之後,故不統計在內,今考證民國祁陽金剛渡在縣南70里,即今大忠橋鎮,參考民國《祁陽縣誌》。

3、清朝石家洞屬於寧遠東鄉管轄,在清代石家洞又叫石溪,是漢人地區,解放後,寧遠縣根據清代的石溪成立了石家洞鄉,寧遠《石氏宗譜》有張石溪形勢全圖,範圍是從陳家灣銀坑源到楊桂坪,是考證石溪的唯一依據。根據寧遠縣城民國一個老人說的,劃了分界線的,以分水嶺(位於今荒塘鄉牛塘嶺)為分界線,上面就是荒塘瑤族聚集地,下面就是石家洞漢人聚集地。石溪這個地名在清代早期就出現了,顯然幾百年前已劃分好,所以民國以來石家洞都是和鯉溪一路人。注意這裡的清代石溪和民國的石溪鄉是有區別的,寧遠《石氏宗譜》石溪形勢全圖範圍是清代的石溪,民國的石溪鄉範圍更廣。

4、民國寧遠石溪鄉(是由解放後的寧遠石家洞鄉和鯉溪鄉的大部分地區組成,一起9600人,1200多戶。)

5、民國寧遠石安鄉(是由解放後的寧遠石家洞鄉、鯉溪鄉、永安鄉三個鄉組成,寧遠縣石安鄉鄉長是石家洞人石友秋,石安鄉實際上是鯉溪鎮的前身,1950年解放後,石安鄉變成了鯉溪區,一直持續到1995年,變成了現在的鯉溪鎮。)

6、寧遠湘軍發祥地(即清代湘軍管帶石煥章等人為寧遠帶來1800人打太平天國起義,其中石家洞招募約300餘人,石家洞湘軍大約有100多人戰死沙場)

7、寧遠民國四大家族 (民國寧遠四大家族分別為平田、石家洞、(下灌、李氏灣)、柏家坪,其依據是姓氏、地方名人人才、地名起源歷史、當時的地位影響力等多個因素評估的)

8、今寧遠石氏始祖石文莊,始遷寧遠地歐源山,位於祁陽縣白果市鄉大壩頭村,為寧遠石氏始遷寧遠祖籍地,明洪武年間,都司府所在地,另新田縣白面寨(又名白面司、白米寨)分設有巡檢司,屬寧遠都司管理。

9、文中得到了不少家族朋友和全國地名的朋友的支持(見熱心人芳名)】

熱心人芳名

(2008-2011年石氏文化熱心人名錄)

自2008年8月寧遠石姓網公布一些為石氏文化傳播出力的熱心網友芳名 ,涉及地區石家洞、上洞鋪、老屋、新屋、象村洞、楊桂坪、永安、鯉溪、仝家、寧遠縣城、水市鎮、禾亭鎮、冷水鎮、廣東省、雲南省等全國各地網友的支持和厚愛!

如:1、石永(新屋村)從上海圖書館寄來石曼卿家族族譜,對考證寧遠石氏出自北宋文學家之後增加了不少資料。

2、石敦議(上洞鋪村)提供來多個石氏總譜掃描件和多張精美的圖片。

3、石先友(老屋村)提供有《石氏總譜》卷首民國原件。

4、石狄(廣東興寧人)提供來多永州石氏族譜資料)。

5、仝建華(鯉溪仝家村)提供有碧玉亭序和石氏宗祠捐助名單的資料。

以上是幾位比較熱心的人士,另外公布的熱心網友的名字有幾十人之多,由於網站已經停止使用,原有數據在長沙以遺失,很遺憾,名芳不能選載,再此由衷的感謝!!!

石曼卿祠

民國石家洞人尊北宋文學家石曼卿為祖先,石家洞並建有石曼卿祠,每逢初一、十五香火供奉,祭祀人員絡繹不絕,此在告誡後人不能忘記先人,古人曾說:"飲水思源",今特設石曼卿網上紀念祠,以紀念北宋偉大的文學家石曼卿,更紀念寧遠石氏前代先人。

紀念寧遠石氏前代人物石曼卿紀念寧遠石氏前代人物石曼卿

石延年(992—1040),字曼卿,,一字安仁,別號葆老子,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祖居 幽州(今 北京一帶),晉代以幽州遺契丹,其祖舉族南走,後家遷居宋城(今 商丘市睢陽區)南 (今 鹿邑境)。

石曼卿累舉進士不中, 宋真宗時錄為三舉進士,以為三班奉職,石曼卿恥不就。張知白素奇之,謂曰:“母老乃擇祿耶?”不得已就命。 宋仁宗時,任山東省金鄉縣知縣。因政績卓著,升永靜軍,為大理評事、館閣校勘,歷光祿、 大理寺丞。

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四日卒於京師開封,年四十八歲。石曼卿尤工詩,善書法,著有《石曼卿詩集》行世。

【註:民國《寧遠縣誌》稱:“石家洞有三元宮祠宋石曼卿有碉堡”。民國時石家洞三元祠里建有石曼卿祠,供奉有石曼卿的菩薩,香火不斷。今遺址位於石家洞明德國小周圍。民國《石氏文獻各種資料》中記載:“北宋石曼卿是寧遠石氏先人,寧遠石氏出自北宋文學家石曼卿之後。”民國石家洞人尊石曼卿為祖先。今特設石曼卿網上祠,以祭祀之!】

寧遠石氏考

始遷祖文莊公,行八郎,原籍江西泰和鵝頸塘,元末明初之際,明太祖授以都司,鎮守舂陵,開基於湖南寧遠縣石安鄉石家洞。其子玉生,生子三:午榮開派石溪;午篤開派祁陽金剛渡;午敬開派牛丫丘。族人分布於祁陽金剛渡、江華石圍塘及本縣白虎營。宗祠在石家洞。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0餘人。

吊線世系圖:

石文莊(原名八郎,元末都司)

|

石玉生(三品世襲參將)

|

石午榮(開派寧遠縣石安鄉石家洞)石午篤(開派祁陽縣大忠橋等鄉鎮)石午敬(開派牛丫丘、永州芝山區等地)

|

石志通(開派石家洞老屋村) 石志達(開派石家洞新屋村)

【註:文莊公生子一:玉生,玉生生子三:午榮、午篤、午敬,午榮生子四:志通、志達、志玫(殤)、志歸(殤),今石家洞村為志通長房之裔,新屋村為志達二房之裔,長次二房有遷移他處者,車裡、新田下溁村,據民國《石氏宗譜》】

石氏家族字輩

午志德思應,忠宣鈺可邦;萬世光天象,崇啟兆家祥;

循先敦本業,詒訓秉義方;明延徽哲士,建樹輔隆昌。

【 註:永州祁陽、江華、新田石氏字輩都不一樣,以上為寧遠石氏字輩,選自於民國《石氏宗譜》】

石氏氏族登記

(1948年,上交湖南文獻委員會原稿)

敬啟者,敝族始祖石文莊公,繫於明朝由江西省太和縣鵝井塘,因官遷湘,開基於寧遠縣石安鄉石家洞,族人分布於祁陽金剛渡、江華石圍塘、本縣白虎營等處,迄今已遺傳二十餘代,另男女丁總計約五千餘人,宗祠在石家洞族立學校等處,茲特填具申請書一式兩份,連同譜序及各種文獻、圖表、字暨、石氏專版九疑圖、石氏歷代官紳備錄等件,連同氏族概況表一份,先行寄奉,寧遠縣政府鑒印行寄上。

貴會外敬請於編纂湖南省志(氏族)項目時,將敝族基祖名及各項序字圖案表提前列位,俾免遺漏為裱。

此致!

石氏代表人:石鍾英、石友秋、石忠玉 (分別蓋印) 通訊處:寧遠縣石安鄉石家洞

寧遠縣石安鄉鄉長:石友秋(蓋印)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上報湖南文獻委員會

石家洞上交湖南省氏族登記資料原件石家洞上交湖南省氏族登記資料原件

【註:1948年,湖南文獻委員會要求湖南各地上交氏族登記資料,編寫《湖南氏族志》,以上資料為寧遠縣石家洞族人填寫的上交原稿文字,分別有石氏代表人:石鍾英(黃埔軍校教官,上校軍銜)、石友秋、石忠玉等三人蓋章簽名,寧遠縣石安鄉鄉長石友秋上呈寧遠縣政府鑒印寄上,寧遠石氏考等資料來自於此處,上報資料包括:石氏譜序一本、石氏序字圖表六張、石氏歷代官紳備錄一本、石氏各種文獻資料一本(其中包括來鶴書院名人題字四張)、石氏專版九疑圖一部、石崇漢湖南鄉試朱卷一本。原稿存長沙湖南圖書館(石先輝補錄)】

管轄範圍考

明代:屬於寧遠東和鄉管轄 (東和鄉管轄範圍參考備註)

清代:屬於寧遠東鄉管轄(今鯉溪鎮全境,南到李氏灣,西可到冷水鎮,北到祁陽、常寧界)

民國:屬於寧遠石溪鄉管轄,(石溪即石家洞,又名石溪鄉,今寧遠鯉溪鎮大部分地區、荒塘瑤族鄉部分地區。)

1946年,永安鄉和石溪鄉兩鄉合併,改為:石安鄉,(石安鄉管轄範圍,今寧遠鯉溪鎮、荒塘瑤族鄉部分地區)

解放後-1995年:屬於寧遠鯉溪區管轄,(鯉溪區分有柏萬城、永安鄉、鯉溪鄉、石家洞鄉、荒塘瑤族鄉五個鄉。((其中石家洞鄉:總面積68574畝,耕地3765畝,人口5437人。轄石家洞、新屋、象村洞、楊桂坪、西邊、上洞鋪、阻山口、陳家灣8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地石家洞老屋村,距縣城51公里。參考1993年版《寧遠縣誌》)))

1995年至今:屬寧遠荒塘瑤族鄉管轄。(1995年寧遠撤區建鎮,由柏萬城、永安鄉、鯉溪鄉組成鯉溪鎮,其中石家洞鄉劃入荒塘瑤族鄉)

【註:1、明代,石家洞屬於寧遠縣東和鄉管轄,明朝時寧遠設有東和鄉、大陽鄉、南鄉、永樂鄉、仙政鄉、北鄉、西鄉、太平鄉、廣濟鄉、仁澤鄉、丹桂鄉、中和鄉等十二鄉

),範圍跟清代東鄉的差不多。

2、民國寧遠石溪鄉(是由解放後的寧遠石家洞鄉和鯉溪鄉的大部分地區組成,一起9600人,1200多戶,今鯉溪鎮三元嶺、仝家、呂家、貴頭等地民國屬於石溪鄉管理,也是由石家洞管理的,石溪鄉的成立,標誌著寧遠鯉溪鎮從清朝的東鄉以來,民國時,石家洞和鯉溪最早是一路人,比柏萬城鄉和永安鄉還早。)

3、民國寧遠石安鄉(是由解放後的寧遠石家洞鄉、鯉溪鄉、永安鄉三個鄉組成,柏萬城鄉和荒塘瑤族鄉排除在外。民國的寧遠石安鄉,證實石家洞跟鯉溪、永安最早是一路人到解放後一直都是,石安鄉(民國鯉溪鎮)一直是由石家洞管理的,民國寧遠縣石安鄉鄉長為:石友秋(石家洞人),石安鄉是鯉溪鎮的前身,1950年解放後,石安鄉改為了鯉溪區,一直持續到1995年,變成了現在的鯉溪鎮。】

石氏歷代名人

石家洞古往今來,人才輩出,聲名遠播。元末天下大亂,元末都司石文莊督兵詔討寧遠黃軍起義軍,事平後受明太祖開封府之命,授予都司鎮守寧遠舂陵,由上任之日從江西泰和縣移駐湖南寧遠,文莊公原居寧遠歐源山,巡查邊境之際再遷移石溪,今為寧遠石氏始遷祖。明代,有一代儒將石玉生,以身為質招撫瑤族起義軍的傳奇故事,一時成為歷史佳話,其事跡被寫入《湖南歷代人物詞典》及《湖南人物庫》。 清代,石佐善從線縉總兵二次為朝廷平亂,並提出“以瑤治瑤”的首舉;著名中醫專家石光墀老年養生名著《仁壽編》傳世;石光化侍母至孝有名,成為寧遠行孝典範;石光陛遵循孝道、重視文化、體恤貧困被舉“孝廉方正”;更有晚清湘軍將領石煥章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和苗族起義軍,成就一代名爭。石治棠工詩文,曾任浙江省同知、知州,署嵊縣知縣等職,著有《玉華堂詩文鈔》、《江村談屑》等書目。光緒年間的恩科舉人石崇漢,選用知縣、晉升五品奉直大夫,書法文章頗為聞名。民國,黃埔軍校畢業的石樹勛,官至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別動軍“最高參謀總長”,忠義救國軍少將參謀長,總指揮長等職;民間書法家石兆明書法獨具一格,廣為流傳,在長沙等地都開有分店。 近代,有解放軍烈士石文全、石祥盛,人民公僕、黨最忠實的同志石祥慶、石祥根,湖南省高幹石祥韜,湖南科技學院教授石循忠等人,進一步把石氏文化發揚光大。

本族名人錄:

明代:石文莊(四品官都司)、石玉生(正三品世襲參將)、石可良、石可正等 ;

清代:石佐善(三品官參將)、石邦齊(三品官參將)、石世漢、石世翰(國學生,贈封一品榮祿大夫)、石世森、石鳳姑、石屏(例貢生)、石光裕(附貢生)、石從先、石光化(歲貢生,常寧教諭)、石光墀(例貢生)、石萬章 、石光陛(六品軍功,贈封榮祿大夫)、石煥章(前江西知縣,晉升三品官,授予榮祿大夫)、石治棠、石銘勛、石炳章(廣西候補府經歷)、石維璞(官千總)、石光輝(國學生)、石含輝(秀才)、石高明(一品記名提督,賞給克勇巴圖魯)、石崇鎮、石葆堅、石象謨、石象宏、石鎮伍、石啟圭、石崇楨、石崇琨、石珍章、石尚進、石啟洛、石啟魏(二品花翎副將)、石崇漢、石兆點(九品官)、石嵩(三品監運史,晉升榮祿大夫)等;

(大約300多人,其中文武官人員,官職未一一列出,《石氏歷代官紳備錄》上榜的是150多人,另加上《石氏歷代官紳備錄》缺失名單和太平天國起義犧牲名單,總計300人之多);

民國:石樹勛(少將高參、反共救國軍司令)、石芾棠(湖南警察書記官、陽明縣振務會主任)、石象鷞(常寧監稅局主任,康濟鄉校董)、石崇鑫(江西銅鼓縣縣長)、石崇澤、石崇澧、石崇濬(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特務營三連中尉)、石崇沺(國民革命軍十六軍機關槍連長)、石啟瑛(國民政府委員長行營副官)、石啟珊、石斌、石鎮國、石佩清、石燕山、石家詔、石鍾英、石題名、石家運、石中柱、石家鼎、石家顧、石金輝、石循宣、石祥璇、石象鷫(康濟鄉團總)、石崇汴、石啟興、石啟瑄、石啟庚、石啟東、石啟楨、石兆堂、石兆薦、石樹屏、石兆萃、石兆陛、石兆澤、石兆荀、石兆漳、石芳廷(康濟鄉保長)、石兆第等;

(約80多位官紳賢士,另有部分未列出,統計僅截止到1937年,至1949年已達100多人以上);

近代:石文全、石祥慶、石祥根、石祥集、石祥彭、石祥盛、石祥韜、石循忠等。

【註:以上名人選自民國《石氏歷代官紳備錄》,清代《寧遠縣誌》,1993年版《寧遠縣誌》等資料。】

百年古蹟

石氏宗祠

石氏宗祠大門石氏宗祠大門

石氏宗祠位於寧遠縣石家洞鄉老屋村,始建年代久遠,據民國37年的文獻資料記載,建於明正德初年,距今600餘年,清代《寧遠縣誌》就曾記載石光陛等於清朝道光年間修石氏宗祠,石氏宗祠經過600年的興衰,大約5-6次修建,如今石氏宗祠是永州各縣石氏祭祀祖先的主宗祠,門外擺放有一對石獅,相傳是明代世襲參將石玉生留傳而來,內設樓台、水池,堂內立有十二根古式大柱,祠門設三扇,典型的明清建築,宗祠歷史悠久,是寧遠北部最古老的文化遺產。

來鶴書院

來鶴書院又名來鶴書巢,位於寧遠縣石家洞鄉新屋村的後龍山,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由寧遠撫瑤參將石光陛籌資興建,是石氏族人的家塾。書院有水池和樓台,樓台上的有八個角,又稱“八角樓”,相傳文化大革命期間,與毛澤東撰寫的“八角樓”文章名相同,後被拆除。來鶴書院內刻有四副清代名人的題字,也隨之遺失,來鶴書院見證了石氏家族文化的興衰起落。

石門亭

石門亭位於寧遠縣石家洞新屋村入口處,為紳士石太戶興建,是寧遠通往祁陽的通衛。光緒《寧遠縣誌》稱:相傳有曾有二位高人過境,手臂劈開為石門。亭里巨石上印有一位巨人的手印,石巷左右有小峽,設有石凳可以下棋,石柱頭上刻有字。民國時期,據說石樹勛參謀長為石門亭寫過碑序。

沙井

沙井位於寧遠縣石家洞陳灣里,石門亭左下二里處,光緒《寧遠縣誌》記載:“井如墨池無穴擊,其水細若浮沙從浮上若金栗,若觀似葵花,俗稱米塞井,遇旱潮濕倍常色,可資溉陰。”相傳沙井是石氏龍脈一處眼睛,常年有水不旱,水味帶甜。

九龍山

九龍山位於寧遠縣石家洞東邊山麓,是寧遠北部少見的古寺觀。石光陛記曰:“余宅東里許有山巍然起,曰:九龍山。狀于飛鴦明時建觀於翠微間,白云為籓,碧山為帳,復其地者感有轉然若仙之意,後兵燙廢己因即其其易以庵。”相傳九龍山寺廟內有一位姓盤的高僧,會施展法術、濟人於世,普渡眾生,後葬九龍山附近。

雪岩

雪岩位於寧遠縣石家洞後龍山,與九疑山“紫霞岩、玉琯岩”並稱,是寧遠最早的天生名勝之一。 清代邑人姜光訓曰:“域中千年雪岩,岩遇合誠非淺,岩中何所繞琪花瑤,草長不凋,岩畔何深坳,白石清泉常溜溜”。(引自寧遠縣光緒縣誌)邑人姜光訓曾入讀來鶴書巢,此文方是他三十三年後與友人重遊雪岩,並提詩於岩壁上。 清光緒年間,三品頂戴石凱棠兄弟特開闢此岩。傳說中的雪岩,岩有小溪長年不絕,留下不少傳奇歷史故事。鹹豐年間,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埋伏過清兵。 解放後,雪岩岩壁上的二個大字被毀,洞口受堵,九十年代初,曾有人進過雪岩,岩內刻有菩薩、石佛像。

回龍閣

回龍閣位於寧遠縣石家洞水口奄,為清代秀才石從先興建。清朝同治年間重修,內設有神像供人朝拜,是寧遠不可多得的奄廟。

碧玉亭

碧玉亭又名寒泉亭,位於石門亭叉路口前往烏鴉嶺的路中,起初為清嘉慶年間石光墀、石天魏等人籌資興建,後於光緒年間石崇漢等人重修,恩科舉人石崇漢作“碧玉亭”序,稱:“舊志載余宅東里有一寒泉亭子,亭下礦井有水泠泠如碧玉,故曰:‘碧玉亭’。”

三元宮祠

三元宮祠位於寧遠縣石家洞河畔,起初為清代芙蓉別館、試會享堂、石氏會館,內有三座菩薩供人朝拜,其中一個菩薩名為萬石君石奮,另一個為石曼卿,族人石啟輔曾為三元宮祠題字。民國《寧遠縣誌》 稱:“石家洞有石門亭有來鶴書院有三元宮祠宋石曼卿有碉堡。”民國改為石家洞族立學校,附近有寶塔兩座,解放後全部拆毀。70年代後發展為石家洞中學。

石煥章墓

寧遠湘軍頭頭——石煥章墓寧遠湘軍頭頭——石煥章墓

石煥章墓,又名“麟祥府君墓”。位於寧遠縣石家洞鄉上洞鋪村後山上。清光緒五年(1879年),石煥章歸葬於此墓。墓首旁立有一塊刻有圖文的無字空碑,高2米,寬0.8米。主碑碑石殘缺,陰刻楷書“麟祥府君墓”。兩側耳碑陰刻墓主生平簡介。主碑和耳碑於1996年修水庫被毀。墓前兩側立有2根5米高的石柱,左邊的石柱上刻有:一代名爭柱石高,右邊的石柱上則刻有:千秋宅近鄉山好,是晚清進士彭述於光緒十三年(1887)書寫的輓聯。墓地於1989年至1992年先後三次被盜,屍身百年不腐,遭受嚴重破壞,至今相關部門未設定文物保護單位。

此墓見證晚晴湘軍將領石煥章曾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貴州苗族起義往事,轉戰10多個省,長達20多年的鬥爭,使清朝晚滅50多年的歷史,發揚”湖南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石煥章舊居

石煥章舊居石煥章舊居

石煥章舊居,位於石家洞鄉新屋村的池塘邊,石氏宗祠上去幾百米處,建於清代,已經嚴重失修,寧遠文物局也沒有管理,這裡曾居住過石光陛、石煥章等寧遠清代知名人士。據知裡面有六廂房,裡面有的石塊刻滿字,門前還有一對石獅子,舊時寧遠很少有人家在門前放獅子,只有擁有相當地位和官位的人才準放石獅子,石煥章舊居是目前寧遠縣已知的唯一座晚晴湘軍將領舊居。

石煥章舊居和東安縣席寶田舊居一樣,至今沒有得到修繕,是永州唯一的兩座湘軍將領現存完好的舊居。見證了永州湘軍曾從征萬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貴州苗族起義的往事。

歷史第一

醫學

清朝嘉慶年間,著名中醫專家石光墀編寫的《仁壽編》,由來鶴書巢刊刻成本,其中涉及老年養生,距今近200年後,中央電視台,各大中醫學報先後報導,《仁壽編》成為我國清代重要的老年養生名著,現藏於國家中醫學研究院圖書館。

《仁壽編》是石光陛與石光墀聯合所著,全書分上下冊,《仁壽編》的命名來自孔子所謂:“仁者壽也”,內容涉及古代倫理學、老年社會學和護理學內容較多。

石刻

九疑山詩石刻圖九疑山詩石刻圖

清朝同治年間的32塊九疑山詩圖冊,出自石家洞,32塊九疑山石刻詩圖冊(現藏於寧遠文物局)有晚清10多位湘軍和清代重臣題字,其中有100多年前的寧遠縣地圖,堪稱永州最牛的石刻。(其中包括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南巡撫陳寶箴、書法家何紹基、滿族大臣官文、藍山知縣肖玉春、王方晉等十餘人題字)

【註:以上資料選自《石氏專版九疑圖》,同治辛末年(1871),石煥章馬上要退位了,這個時候湘軍已經平定了貴州苗族起義,曾國藩擁兵自重,為了不讓老佛爺(慈禧太后)起疑心,決定將湘軍全部解散,石煥章所屬席寶田兵團數萬湘軍,大多骨幹辭職回鄉,正值告老還鄉之際,石煥章先後拜訪了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南巡撫陳寶箴、書法家何紹基、官文等數十位名人,為父親石光陛的《九疑行並序》題字。解放後1958年,寧遠縣文物局在石家洞鄉新屋村徵集而來,一起33塊石刻,至今藏於寧遠縣文物局,湖南圖書館有館藏善本。】

名人

晚清湘軍將領石煥章鹹豐年間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二次登上永州歷史舞台,成為寧遠清代第一人。又可列為晚清永州三大家族代表人物,永州歷史上三大家族分別為:東安縣席寶田席氏家族、道縣何紹彩何氏家族、寧遠縣石煥章石氏家族。來源於清湘軍席寶田“精毅營”領銜席氏家族、何紹彩“仁字營”領銜何氏家族、石煥章“疑勇營”領銜“石氏家族”。

題字

石家洞 —  中華民國第二把手汪精衛題石家洞 — 中華民國第二把手汪精衛題

民國時期,蔣介石的學生石樹勛請中華民國第2把手汪精衛為寧遠石氏提了幾個字,堪稱寧遠題字石家洞第一,石樹勛也由此獲得民國時期,寧遠鯉溪鎮第一人(注民國鯉溪鎮,又名石安鄉)

(註:此題字是汪精衛1937年11月題字,學生石樹勛家族要修宗譜,當時在重慶國民政府行政院,石樹勛找到老師汪精衛,汪精衛聽學生石樹勛的來意後,毅然提筆,寫下了石氏宗譜四個字,此題字是在汪精衛1938年初逃自越南河內發表"艷電“之前,時任中華民國副總裁,有民國四大美男子,民國四大書法家之美譽,汪精衛字畫歷年來高價拍賣數十萬之多,此題字底稿,遺失不詳!)

石氏人物

導讀:石家洞從明代至今,曾獲寧遠多個第一,明代,石玉生為朝廷平定數萬湘南民族起義軍,受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詔見,授予三品世襲參將官銜,管理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是為湖南歷史名人,可列為寧遠明代人物前四位。(註:寧遠明代人物熊繡、荊茂、雷復、石玉生並列前四,如寧遠地方出名人物屬歐善堂、石玉生)

清代,石家洞官紳賢士達150餘人(加上在太平天國起義戰爭中犧牲名錄和《石氏歷代官紳備錄》缺失人員,實際達300人之多),一舉拿下整個寧遠清朝人才第一!其中最出名的有晚清湘軍將領石煥章。

民國,黃埔軍校畢業七人,其他軍官學校如湖南陸軍講武堂等,初步統計官紳賢士達80餘人(僅截止至1937年,至1949年初已達100多人以上,獲得民國鯉溪鎮人才第一),其中最出名的有蔣介石的學生石樹勛。

民國《石氏宗譜》云:“有功於地方或有功於國家的人,無論功勞大小皆可入官紳志”。石氏歷代人物達數百個之多,不能一一選錄,本次各個朝代選載一部分人物。

明代人物選錄

石玉生

石玉生所留的石獅子石玉生所留的石獅子

石玉生(1366-1394),寧遠縣石家洞鄉人,世襲縣東堡都司。明洪武初,逃軍杜回子結瑤民攻掠騷擾地方,石奉命從營陽侯楊璟鎮壓,八年不克。石乃建議招撫,並願以身為質,瑤民果聽撫。詔世襲參將。

【註:以上資料選自《湖南歷代人物詞典》,石玉生為石文莊公之子,其事跡清《湖南省通志》、民國《湖南疆域考略》,清嘉慶、光緒、民國《寧遠縣誌》均有記載,其人生性聰敏,可惜早逝,清代《常寧縣誌》記載:“明洪武二十八年,奉虎晚、夏奇等人再次叛亂,朝廷派鄧良等人平之,鄧良平寇有功留鎮溪洞。”鄧良是石玉生招降的峒主首領之一,因洪武皇帝格外開恩釋放出來的,明洪武二十八年,奉虎晚、夏奇再亂距石玉生去世僅一年,如石玉生不早逝,明史當記載石玉生等平峒寇有功,然就是因石玉生早逝,明史實錄其中的歷史記載被鄧良所代替。“】

清代人物選錄

石佐善

石佐善,寧遠縣石家洞鄉人,官參將。大清順治四年,反清復明餘黨沈希先等人攻占新田,殺害了新田縣令文運亨、教諭伍鑄,石佐善組織地方兵勇很快的打敗了叛軍。第二年,叛軍餘黨周軍等人又糾集起來,企圖叛變,石佐善又一次跟隨(線縉)追討叛逆,平定叛亂之後,線侯還沒來得及向朝廷表奏石佐善的功勳,石佐善就過世了。

【註:以上資料選自清代《寧遠縣誌》,石佐善曾收復新田縣城,參與明末清朝建立之初的平亂,為朝廷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得到大清平南大將軍恭順王的賞識,並提出"以瑤治瑤”首舉,並封瑤首鄧從憲、張從輔為都司,分別管理瑤民。】

石光陛

石光陛(1782—1835)字介九,號瓊州,晚號連舫,寧遠縣石家洞鄉人。七歲喪父,侍母至孝。清嘉慶九年(1804),考入府學。道光元年(1821),舉為孝廉方正,不赴。著述有《經史日鈔》、《蓮舫詩文》等集。

【註:以上資料選自1993年版《寧遠縣誌》,石光陛因義敘軍功六品,建有來鶴書院,編修縣誌、建造元公祠堂以及忠義、孝友、節義(現寧遠文廟內)等祠堂,修建本族的石氏宗祠、修橋補路、賑濟窮苦人,善舉難以盡數。 】

石煥章

石煥章(1831―1879),家名天瑞,字麟祥,號玉成,清湘軍將領,寧遠縣石家洞鄉人,國學生。鹹豐元年(1851)至同治十一年(1872),為清政府鎮壓太平軍和苗族起義。

【註:以上資料選自1993年版《寧遠縣誌》,1993年版《寧遠縣誌》記載石煥章字天瑞,號麟祥,有嚴重的錯誤,正確是應該為:石煥章家名天瑞,字麟祥,號玉成。據2007年版《寧遠縣誌》有修正這個錯誤,石煥章其人治軍嚴厲,民國《石氏宗譜》云:”于軍安人肝腸斷絕,語行猶能傷人......。“】

民國人物選錄

石樹勛

石樹勛黃埔軍校校友冊絨裝照石樹勛黃埔軍校校友冊絨裝照

石樹勛(1901—1972),字策名,寧遠縣石家洞鄉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國民黨陸軍少將,歷任少校、中校、上校團長、少將參謀長、總指揮長、反共救國軍司令等職。

【註:以上資料選自《寧遠文史資料》,軍統頭子毛森香港發布訊息稱,石樹勛於1951年大陸潛伏犧牲,寧遠縣檔案館工作人員稱,因1951年零陵大火(軍統所為,其中包括湘南反共救國軍骨幹)知道內幕,被寧遠人歐陽廷用繩子勒死於家中,有待考證!】

近代人物選錄

導讀:石家洞近代雖沒有民國以前多,從新中國成立到新中國建設中,再到改革開放之前(1980年以前),石家洞仍出現了部分人民的公僕,全心為人民服務,是黨最忠實的同志,人民民眾可依靠的基石。人們不能忘記,這裡截選了二位。

石祥慶

石祥慶同志1949年戎裝照石祥慶同志1949年戎裝照

石祥慶(1924-2007),字吉光,寧遠縣石家洞鄉老屋村人,中國共產黨員,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班長,石家洞大隊專乾,支書等職,獲得湖南省軍分區個人三等功。

石祥慶出生於僱農家,早年喪母,自幼家貧,七歲起給地主家放牛、做長工。入讀國小三年輟學,後隨父幫工、打柴為生。1949年,國民黨當局為加強地方武裝力量,永州各縣普遍出現抓壯丁的情況,同年2月,被迫從軍,加入寧遠縣自衛總隊,後因戰爭局勢發生扭轉,10月,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隊伍改編,11月,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401團在道縣縣城參加解放起義,道縣和平解放。

解放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道縣三中隊上士班長,參與解放後期服務工作。在部隊期間,常主動為百姓挑水、乾農活,早晚不辭辛苦,為人民隊伍的楷模,1951年10月,軍區授予個人三等功。1952年4月,轉業回家,參與家鄉建設。1955年2月,任石家洞鄉政府會計,管理地方財務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安排到長沙湖南省黨校進修學習,1958年6月,因國家政策,被迫停職回家務農。1961年10月至1964年3月選任石家洞大隊專乾、支書。1964年9月至1989年 10月先後擔任石家洞信用會計、出納、主任等職。於2007年2月25日晚不幸去世,享年83歲。石祥慶同志一生與人為善、親情待人、淡泊名利、樂於奉獻,做過許多有利於廣大人民民眾的事情,始終團結在人民民眾周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後道州網站長蔣三平得知石祥慶同志事跡時,極為感動,給予其二十四個字的評價:“為人德品兼高,持家從簡樸素。處事當機立斷,助人犧牲自我。” 這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石祥根

石祥根(1932-2005),寧遠縣石家洞鄉新屋村人,中國共產黨員,無產階級革命者,曾任江華縣團委書記,獲得人民公僕、模範幹部、湖南省特等勞模、優秀中共黨員、先進生產工作者等多個稱號。

1932年7月5日生於一個飽受風寒的貧苦農民家庭,從小點燃了革命火種,樹立了為人民謀利益的崇高志向。 1955年光榮地出席了湖南省第三屆勞動模範代表大會,榮獲特等勞模獎章。

1958年任江華縣團委書記。

1959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回家鄉後,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改變家鄉落後面貌行列,曾多次擔任生產隊長、村支部書記、大隊長、村委主任、先鋒水庫指揮長、先鋒水庫管理所所長、園藝場場長等要職,多次被評為五好社員、模範幹部、先進生產者,多次出席縣市級先進代表大會,起到了共產黨先進模範帶頭作用。處理好了鄰里風波,治理好了本村山水,改良了田土,讓全村人民在生產上跨上了綱要,嘗到了社會主義之甜頭,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2005年8月25日於石家洞逝世。

石祥根是近代石家洞“勤政愛民好乾部”、“人民公僕”。祥根同志對村人民恩情似海,給村人民留下了不少業績,是村人民的依靠基石。

石氏烈女

民國《石氏宗譜》稱::”女以貞稱,婦以潔贊“,故作烈女志!

1、石可平妻陳氏,明萬曆四十四年,罵賊死,年二十六歲。

2、石兆有妻宋氏,民國十六年土寇陷城,投塘水死。

3、石含萌女闡如,清光緒十九年,以所聘夫王某病故,守貞不嫁。

4、石治棠女寶雯,奉女不字,母歿,絕粒以殉。(清旌表)

5、石啟銓女秀儀,年十九,母歿,誓不嫁,聞家人為之受聘,飲毒死。

6、石崇漢女雪松,清宣統三年,以所聘夫張某病故,守貞不嫁,父母歿,撫弟成立。

7、石女幼玉,民國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匪被柏家坪,執懼污,投塘水死,年十六歲。

8、石天偉妻何氏,清鹹豐九年,太平軍過境出避,厲聲罵賊遇害。

(註:以上部分石氏烈女,選自民國《寧遠縣誌》)

殉國名錄

石維璞、石啟宣、石崇邦、石啟恩、石啟修、石啟玟、石啟文、石啟休、石崇玖、石小元、石啟廣、石啟傑、石象鵬、石啟裕、石啟義、石崇舉、石啟志、石啟湘、石崇恩、石啟玉、石啟亮、石象鶴、石硯長、石火林、石啟榮、石謙六、石啟宣、石硯方、石啟潗、石崇祐、石士榮、石元元、石啟光、石啟坤、石啟三、石崇邦。

(註:以上湘軍36人犧牲((即1851-1859年,僅9年犧牲了36人)),選自清光緒元年《寧遠縣誌》,僅統計至清同治年間,根據民國《寧遠縣誌》、民國《石氏宗譜》統計估算,1851年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到中日甲午戰爭(1895)的石家洞湘軍犧牲人員達100人之多,1851(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初)-1867(湘軍入貴州鎮壓苗族起義初)年間,石煥章共為寧遠帶出1800人,其中石家洞招募大約有200-300名,有的就地團防,有的從征萬里,最遠打到中日甲午戰爭,至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湘軍的歷史基本結束。)

犧牲名錄

1、石啟錄,寧遠剿匪隊四隊二班下士,民國十六年,孫家鋪死。

2、石兆殿,寧遠城區義勇壯丁,民國十七年,陽明山死。

3、石家林,廣濟鎮團勇,民國十七年,陽明山死。

4、石家光,廣濟鎮義勇壯丁,民國十七年,陽明山死。

5、石璟光,獨立三師四團二營上尉,營副,民國十八年,廣西死。

6、石襯壽,陸軍十六師十四團二營四連少尉,連副,民國十九年,瀏陽縣白洋死。

7、石昆,陸軍第五十三師二七0團三營連上士,衡陽回龍寺死。

(註:以上僅載7人選自民國《寧遠縣誌》,僅選了部分截止到1942年,從國民革命軍起義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石家洞應徵行伍人員達數百人之多,犧牲及失蹤人員不知其數,根據不完全統計大約犧牲人員在50-100多人左右。)

七人名錄

分別為:石鍾英(黃埔軍校畢業,留任黃埔軍校當教官)、石樹勛(黃埔第六期畢業,曾任少將高參,反共救國軍司令),石家菲(黃埔軍校畢業),石哲名(黃埔軍校畢業),石慕俠(黃埔軍校畢業),石啟瑛(黃埔四川分校畢業,曾任國民政府委員長行營副官),石金輝(黃埔廬山軍官訓練團畢業)。

(以上5人為黃埔軍校總校畢業,1人為黃埔四川分校畢業,1人為黃埔廬山軍官團畢業,選自民國《石氏宗譜》,民國《寧遠縣誌》)

人物點評

元末天下大亂,群雄崛起,我族始祖石文莊公,又名八郎,受命督軍鎮壓寧遠黃軍起義,後受明太祖開封府詔命,封寧遠分防都司,官四品,諡號文莊,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鵝頸塘,大明洪武初年,攜帶幼兒石玉生及其弟三子(文莊公之弟,名武莊公,武莊公三子分別為:志富、志便、志章,其三子主要開派今江華縣、永州芝山區、零陵區等地),由上任之日,從江西省太和縣遷居湖南寧遠,原居寧遠歐源山下,巡查邊境之際再遷石溪,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離逝,時逢元末逃軍杜回子之亂,其子石玉生為穩定地區和平,以身為質招降瑤民起義軍,並扣押帶頭作亂之人進京問罪,平息事亂,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特詔石玉生進京面聖,朱元璋賞賜了石玉生大量的金銀財寶,並提攜石玉生為參將,官正三品,給他管轄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至大清順治四年(1647 ),寧遠沈希先等人作亂,先後殺死新田縣令文運亨、教諭伍鑄,攻占新田縣城,石玉生的十世孫石佐善,組織軍隊前往平息,第二年,反清復明餘黨周軍等人再次叛亂,石佐善從線縉總兵前往鎮壓,叛亂平息後石佐善的事跡還沒有上報朝廷,佐善就過世了,平南大將軍孔有德非常看得起石佐善,得知佐善犧牲後,贈封佐善的叔叔石邦齊為參將。清嘉慶乙亥(1815)年,寧遠中醫世家石光墀編寫的《仁壽編》10卷20冊傳世。清道光十二年(1832),趙金龍起義,瑤族首領趙文鳳煽動新田、寧遠北部瑤民回響,石光陛組織團練前往鎮壓,極力勸阻不捕殺起義人員,所全活千人。清廷贈石光陛六品軍功。清鹹豐九年(1859),太平軍入寧遠,石煥章組織鳥勇營前往鎮壓,打死太平軍700餘人,贈江西省後補知縣賞戴藍翎。石煥章之兄石治棠,曾任浙江省同知、知州,署嵊縣知縣等職,著有《玉華堂詩文鈔》《江村談屑》等書目。清光緒葵已(公元1893)年,石煥章之重侄孫石崇漢考取舉人,選用知縣,授奉直大夫。至民國,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的石樹勛,官少將,原軍統局忠義救國軍高參,總指揮長,贈國花獎章,解放初任反共救國軍蘇皖邊區司令。石啟瑛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副官,石芾棠曾任湘西安福警察所長、湖南省警察書記官、陽明縣振務會主任。石崇鑫歷任湖南省消防督查長、廣東南始統領、湖北宜都縣縣長、江西銅鼓縣縣長、浙江省第三分處秘書長等職,解放後,抗美援朝烈士石文全,於1951年英勇作戰犧牲,為新中國成立獻出寶貴生命。中國人民解放軍烈士石祥盛,為維護人民民眾的利益,於廣東因公犧牲。原解放軍班長石祥慶、江華縣團委書記石祥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支援家鄉建設,是人民的公僕、黨最忠實的同志,永遠銘記在人民民眾心中。1993年版《寧遠縣誌》編寫人石祥集老先生,嘔心瀝血把石氏歷史寫入近代史冊,進一步把石家洞宣傳推廣出去。原石家洞中心國小校長石祥彭,晚年致力於石氏宗祠重修工作,不辭辛苦,百姓每遇大事,常來尋他公斷和訴苦。大學教授石循忠,熱衷於數學研究,頗有建樹!(石先輝補記)

永州石氏續修合譜序(總序)1937年

《寧遠石溪合修宗譜總序》《寧遠石溪合修宗譜總序》

方今中西各國對於民族演進注重國聯,團結,聯感情,斤斤於古講信,修睦之意,國族如是,家族何?不就,時至今日,人心澆薄,同氣之親。。。。其車裡一支為通房??公之後,下溶一支為達房德勝公之裔,達房德勝公之裔年代久遠,各為派系,前次修譜各處雖有意合併,?未實行。。。此時考之應在十年以前,唯民初以來,伏莽滋事,我族人士或避地他鄉,或遠避異地,續修之舉,族議族止,至十八年。。。地方安堵,元氣漸復,去秋,樹勛參謀、賢阮、中柱科長及崇沄先後返里,提倡此舉,士紳父老主?贊同,並將車裡、下溶、白虎營各宗舊譜齒錄,一律付梓以垂久遠。。。。曰尊祖敬宗睦族之事,而其結團?聯感情。。。中西各國注重國聯之也?,後之覓者?將有感於斯文!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丁丑仲冬月

十八世孫 崇沄撰 二十世孫 璞敬書

解讀

民國二十六年,即1937年,永州石氏合修宗譜大會在石家洞召開,其中江華石姓、祁陽石姓因為年代久遠,多年失修,未聯合修譜。至後來,石崇沄等人先後去江華輔助修譜。永州石氏合修宗譜大會,石樹勛參謀長、中柱科長(時任湖南省保全團招撫專員兼任祁陽白水辦事處主任)以及崇沄先後返鄉,召集新田下溶村石姓、車裡、寧遠清水橋白虎營石姓後裔,召開石氏合修宗譜大會,紳士父老全體舉手贊同!

1937年石溪合修宗譜,是第三次續修,一起13本宗譜,包括:卷首總譜、房譜、世系圖(吊線)、卷末藝文志(記載人物傳記、壽序等),沿用前譜文章千餘篇,續用有價值的石氏歷代文獻十三篇(前朝),是根據清代《石氏家乘民籍》續修的,其中宗譜卷首總序採用草書,是由石兆明書寫的(石兆明又名石璞擅長於書法,先後在長沙等地開有字畫店),總譜的文字是石崇沄起草的(石崇沄,清代秀才,跨越清朝、民國2個朝代,對石姓歷史了解至深,此時70多歲),此宗譜續修民國官紳80多位(僅截止1937年,至1949年官紳已達100多位以上,僅黃埔軍校畢業的就有七人),並齒錄生歿年代,墓葬山向,行述事跡等,續修至民國,修補清代《石氏宗譜》不足之處。

民國三修石氏宗譜,也有不足之處,比如:石氏宗譜裡面出現很多錯別字,石氏歷代官紳備錄名單缺少比較多,如石世森,秀才、石崇儁,秀才等多位名字缺失,另外很多歷史問題沒有考證,如寧遠石氏始祖,名字又叫石霞莊,石文莊中的文莊是諡號並非真名,沒有給出說明。

石氏合修宗譜大會,是永州石氏第一次大聯合、團結,宗譜並得到汪精衛(時任中華民國第二把手、國民黨副總裁)賞識並欣然題名,標誌著寧遠大族的地位奠定!(石先輝補錄)

石家洞地名考(從功成名就走向低谷)

很多人不了解石家洞,它曾是寧遠響噹噹的民國四大家族之一,70年不到走向低谷,本文希望對很多不了解寧遠歷史人有所幫助,本文就二個方面:石家洞功成名就、石家洞起源和繁榮到走向低谷,給大家做一一分析。真實的記載了石家洞從功成名就到衰落的全過程,也是對曾經寧遠四大家族之一—石家洞的緬懷和紀念!

有人說:"寫一個地方,不要寫一些不好的話”,在歷史面前,我們必須真真實實原原本本的寫出來,不能有點瑕疵,帶點個人色彩、個人感情的因素,事實求是的對待!這也是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

石家洞這一地名起源何時,至今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最早明洪武《永州府志》就有石家這一地名的標註,明朝中後期逐漸叫石家峒(石家峒是鄉鎮的大名,石家洞這一駐地命已經出現)。根據不完全的歷史推算,石家洞這一地名大約出現在明朝中後期,也就是明朝正德初年始建石氏宗祠後,開始逐漸出現這一叫法。

《清代寧遠縣地圖》石家洞地名《清代寧遠縣地圖》石家洞地名

清代早期大名叫石家峒(所轄鄉鎮名稱),小名石家洞(鄉鎮駐地名)的叫法清朝建立之初,即清順治、康熙年間就比較成熟了。清康熙《永州府志》就很明確的記載:“石門在二,一在寧遠東鄉石家洞,二在寧遠太平鄉石門山。” 新田縣嘉慶年間《新田縣誌》也有記載:“寧遠石家洞盤家。”

《清代永州市地圖》寧遠僅有石家洞幾個地名《清代永州市地圖》寧遠僅有石家洞幾個地名

至清嘉慶年間後,石家洞的地名就基本成形了(奠定了基礎),期間有石光陛編寫清嘉慶《寧遠縣誌》的功勞,石光陛編寫《寧遠縣誌》大量標註石家洞的地名,推廣本地的人才,古蹟山名等,進一步把石家洞推廣出去,從而後來編寫的清同治《永州府志》、清《湖南省志》也跟著石光陛編寫的《寧遠縣誌》標註石家洞地名,這個時候石家洞已經出名,寧遠”縣北有石家洞,縣南有九疑山“成為了清代寧遠人家喻戶曉的地理知識,也成了清代《寧遠縣誌》編寫的地理知識,一說寧遠北有石家洞,成了清代政府的官方地理歷史知識,這裡說的寧遠縣縣北範圍比較廣,現寧遠柏家坪鎮、鯉溪鎮、清水橋鎮、荒塘瑤族鄉以及祁陽北部白果市鄉、雙牌縣部分地區都屬之,可見石家洞是寧遠縣北的標誌,足見當時在寧遠的知名度和地位。 石光陛辦的來鶴書院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大批秀才文人,石家洞清代有秀才、舉人數十人之多,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石家洞在文化上的地位,至清鹹豐年間後,石家洞這一地名已經是名門望族了,清代中後期寧遠縣全境地圖,清代永州市全境地圖都有石家洞的名字標註,清代寧遠縣地圖今寧遠鯉溪鎮轄區,只有幾個地名,有方塘、石家洞、里溪、姜家洞、乾花洞,今其他地名都找不到,清代永州市地圖中寧遠縣僅有石家洞幾個地名,可見在清代中後期石家洞已經在整個永州市非常出名了,可謂大族,期間有石煥章打太平天國的功勞,根據不完全統計石煥章為寧遠帶來1800人打太平天國起義(參考1993年版《寧遠縣誌

》),其中石家洞就招了300多人,有的就地團防,有的從征萬里,最遠打到中日甲午戰爭。石煥章帶出的這300多個石家洞湘軍,個個升官發財(如石啟魏花翎副將,石高明記名提督,石澤春六品頂戴,石維璞官千總,世襲雲騎尉,石炳章平樂縣知縣,石治棠署嵊縣知縣等),從而奪取了整個寧遠清代人才第一,成了寧遠湘軍的發祥地,這個時候是永州晚清響噹噹的三大家族之一。

清朝末年,石崇漢等人進一步奠定了石家洞的地位,即清光緒葵已年(1893),石崇漢考取舉人,選用知縣、晉升五品奉直大夫,在整個寧遠再次出名,這是石家洞600多年歷史上唯一一個舉人,也是今寧遠鯉溪鎮有史以來唯一一個舉人(參考:2007年版《寧遠縣誌》舉人)。

至民國,石樹勛、石啟瑛等人官中央,行走蔣委員長身邊,另官紳士居全鎮第一(即今鯉溪鎮,又名石安鄉),達100多人(參考民國《寧遠縣誌》統計至1949年,如:石斌曾任湘軍司第五軍司令部副官長,石燕山曾任國民革命軍十六軍第五十三師團部副官,石金輝歷任連長、參謀長、公安局長等職,石家鼎曾任湖南省民政廳秘書長,石兆敏曾任廣東惠陽縣政府主任,警察署長等)。就是因為蔣介石學生石樹勛這層關係,民國後期(今寧遠鯉溪鎮轄區)改為了石安鄉,標註著石家洞代表了今整個鯉溪鎮,這個時期,石家洞在整個寧遠縣已經無人不曉,寧遠四大家族(據統計寧遠歷史上比較有名四大家族的屬平田、石家洞、(下灌、李仕灣)、柏家坪)的地位成立。至今採訪凡寧遠縣民國老人,談石家洞無人不曉,也是因為石家洞民國紳士地主比較多,兇惡的原因,凡走到寧遠縣城一提石安鄉石家洞的,比較害怕石家洞的。民國寧遠老人對石家洞官紳地主的評價:“又凶又惡”。(此根據民國老人採訪而得)

石家洞從清代打太平天國起義起家,後代到了民國都有了很多家底和文化以及政府後台關係,民國石家洞人秉承晚清遺風,地方民風彪悍,家裡有100多個人在外當官,國民政府中央都有後台,民國的石家洞人在寧遠縣很霸道,很兇惡,兇惡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可以找到民國新田《文史資料》記載:“新田保全團駐紮的劉家山,和石家洞的館堂發生摩擦,雙方開火後,新田保全團吃了大虧,馬上撤離了,後來石家洞紳士地主派人把劉家山村一百多戶的房子全部燒了,導致劉家山村一百多戶人無家可歸,新田縣城的保全團幾十條槍不敢靠近石家洞。“因為當時石家洞的館堂也都有槍的不是吃素的,新田縣城的保全團就不敢動石家洞了,當時是寧遠的一方霸主,方圓幾十里的人家村落都怕石家洞人。

解放後,一直持續到50-60年代初,石家洞仍然帶有民國留下的的名氣,民國出生的老人家是跟著沾了點光的。70-80-90年代初在寧遠縣基本上就沒多大的名氣,但是在寧遠鯉溪鎮還有點小名氣,70-84年代出生的人在鯉溪區是沾了一點小光的,記得學校的地址上寫的寧遠鯉溪區石家洞鄉老屋村,至今還感覺很牛逼,我們知道鯉溪鎮本地區實際就永安鄉和石家洞出名點,這時候石家洞鄉石祥集老先生編寫了1993年版《寧遠縣誌》,大量標註和推廣石家洞的人才和地名,在一定程度上石家洞挽回一點名氣。90年代中旬後,石家洞又化成瑤族鄉,基本上在寧遠鯉溪鎮和本地都沒有多大的名氣和地位了,這個時候在寧遠縣也沒有人知道在哪,至2010年後,就沒有基本沒有人知道石家洞了,甚至名字都不見了。

從解放後,石家洞開始慢慢的衰落了,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不知道石家洞是哪裡,另外石家洞在寧遠縣城沒有一點地位,遙想當年的民國寧遠四大家族之一,70年不到就跌入低谷,石家洞沒落的原因有四:

一、民國時期,民國的石家洞也是寧遠的一大霸主,都是紳士地主,掌握了很多遺傳基因,但是解放後,全部地主紳士全部被斗死了(小孩也沒有逃過此劫難,僅馬鞍形的紅薯窖就丟下幾十口),老人口中曾流傳石家洞殺地主,東舂水血流成河的說法,成了寧遠殺地主最多的地方。所以剩下的又凶又惡的那種牛人沒有了。現在平田、李氏灣這些地方仍舊在寧遠縣可稱霸。

二、沒有敢為人先,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沒有一個人出頭,全部跟著走。清代,民國的石家洞人敢為天下先,遙想當年石煥章帶領的石家洞湘軍,也就是因為不怕死,捨得死個個進官晉爵,打下了石溪囤的地位(在清代一個地方能稱囤的只有平田和石家洞,故:平田囤、石溪囤,可見在清代出現比較多,地位比較大),在永州聲明崛起。

三、人才缺乏,大多是沒有文化,文盲居多。沒有民國的能人多,在外的遍布全國,官紳士達100多人,中央幹部,省廳,縣長,警察局長,秘書長,副官,參謀長很多,寧遠縣哪裡絕不敢占點便宜,不敢動。(新田保全團和石家洞館堂幾十條槍開火就是實例)。

四、人心不行、不古,各人各人的,起歪心的多,人心澆薄的很,到處窩裡鬥很,一盤散沙。沒有清水橋、荒塘人齊心團結,成為了整個寧遠縣人心最差的地方。據《中南民族關係》一書記載:石家洞是平原地區,荒塘是山區,石家洞和荒塘人向來關係不太友好,1950年,寧遠縣軍政府沒有考慮到民族關係,把荒塘鄉劃分給石家洞,訊息傳出,引起了很多瑤族同胞的不滿,其中荒塘鄉大壩5個大隊幾百人集體罷工7天,抗議劃分給石家洞。” 這些都值得深思!

結束語

寧遠的石家洞在明代至民國,輝煌了幾百年,寧遠絕對沒有一個地方像石家洞那樣,創造多個寧遠歷史第一。

石氏宗譜展示石氏宗譜展示

明代,石家洞人石玉生,因為朝廷招降上萬民族起義軍,而彪炳史冊,清光緒《石氏宗譜》云:“至今溪洞各族

人民對石玉生當年的義舉還感恩戴德”。

清代,石家洞人石煥章帶出300多名石家洞族人打太平天國起義,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加官晉爵,那時候石家洞成了寧遠東鄉人的驕傲,成了寧遠湘軍的發祥地,在永州聲名顯赫,享有晚晴永州三大家族的美譽。(註:永州晚晴三大家族源於:清湘軍席寶田“精毅營”領銜席氏家族、何紹彩“仁字營”領銜何氏家族、石煥章“疑勇營”領銜“石氏家族”。分別是東安縣席寶田席氏家族、道縣何紹彩何氏家族、寧遠石煥章石氏家族。)寧遠”縣北有石家洞,縣南有九疑山“,也成為清代寧遠人家喻戶曉的地理知識。

民國,石家洞人石樹勛、石啟瑛等人官中央,官紳賢士達100多人(統計到1949年),是寧遠民國四大家族之一(據分析寧遠民國四大家族為:平田((歐陽氏))、石家洞((石氏))、(下灌、李仕灣)李氏、柏家坪((柏氏)))),也成了民國寧遠鯉溪鎮的標誌和代表。

解放後,石家洞逐漸走向低谷,寧遠絕對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石家洞那樣沒落,從幾百年的繁榮到沒落不到70年的時間,值得每個人深思和吸取教訓!

後記

本文與石姓研究純粹公益,本文真實的記載了永州石氏的歷史變遷以及諸多寧遠歷史事件,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進一步的了解寧遠歷史、石氏文化,因資料有限,文章難免會出現不完善或紕漏,望請給予指正!

本文獻給1851-1895年太平天國起義戰爭和參加中日甲午戰爭壯烈殉國,以及抗日戰爭(1937-1945)中死難的石氏先人們! —— 石先輝於2014年再次修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