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為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有危險。語出《孫子·謀攻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釋 義】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有危險。” 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都有危險。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讀 音】 殆:dài

【釋 義】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有危險。

【出 處】《孫子·謀攻》: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

出自兵家:《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都有危險。

出處

這句話出自《 孫子· 謀攻》,《 孫子兵法》又稱《 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 中國古典 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著作總結了春秋以前戰爭勝負的許多經驗,具有樸素辯證法觀點,是兵家必讀之書,是世界三大 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 戰爭論》( 克勞塞維茨) ,《 五輪書》( 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 孫武(字長卿)。

釋義

原典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①,上下同欲者勝②,以虞待不虞者勝③,將能而君不御者勝④。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⑤;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註解

1眾寡,指兵力多少。

2同欲,意願一致,指齊心協力。

3虞:有準備。

4能:有才能。 御,原意為駕御,這裡指牽制、制約。

5 殆:危險、失敗。

6 識:懂。

7 欲:心。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8 御:控制、干預。

譯文

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面:能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勝;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採取對策者,勝;全國上下,全軍上下,意願一致、同心協力的,勝;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勝;主將精通軍事、精於權變,君主又不加干預的,勝。以上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所以說:了解敵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戰鬥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對方但了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敗。

古語智慧

“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是 孫子兵法最光輝的 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於《孫子兵法》之中。何謂“ 知己”,知勝有五,對自身條件的嚴格審查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好客觀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 軍事優勢何在,以此進行謀略和戰術安排。何謂“知彼”,知彼即對敵方的力量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敵人的優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因敵謀略,採取不同的應戰方案。所謂“ 知己知彼”即為了“運籌於帷幄之中”,以“決勝於千里之外”。

政治鬥爭中,進行的雙方必定都各有優缺點。要贏得競爭對手,特別是集中爭取選票的過程,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也在任何一個時候是可表現。對於對手,要充分了解他的缺點,以進行目的性的攻擊,或者製造機會讓對手出錯,以此戰勝。

商業競爭激烈,企業之間競爭講究對實際 情況進行詳細、準確、全面、深入的了解,以進行周密嚴謹的分析,做出切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戰略和應對措施,以獲得競爭的勝利。企業活動中,市場需要進行商業調查報告,對消費者進行競爭雙方產品使用 情況的調查,對企業自身環境先知,對競爭對手產品的詳細信息先知,那么就可以進行嚴密的“廟算”,戰略也便會取得成功。

故事智慧

涇陽之戰“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是《 孫子兵法》的精髓,它概括性的描述了 孫武對戰爭中敵我勢力的認識。古往今來,歷代 軍事學家都在運用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經過時間的證明它不管是對戰爭、商業活動,甚至政治活動都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戰爭中這一規則的運用是最為廣泛的。唐朝開國之初,政局未穩,邊境時常受到東突分子的干擾,面對這種狀況唐高祖李淵一時無計可施,只好決定將京都遷移出長安。李淵的兒子 李世民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年輕將軍,對於父皇的決定堅決反對,認為大唐皇朝成立之初,區區幾個東突分子鬧事就要搞得遷都,國威何在。於是帶領軍隊到涇陽與東突厥展開戰鬥。

雙方實力懸殊,東突厥有兵20多萬,而 李世民所帶軍隊不過幾百。但是令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驚訝的是 李世民居然天不怕地不怕,僅僅帶著100騎兵就直奔陣前和頡利、突利二可汗,說:“我們已與你們可汗結盟,今日為何違約來犯? 如果你們可汗真有本事,就請可汗與我李世民一人來決戰。 如果派兵攻打,我這百名士兵將拚死迎戰,決不後退。” 李世民如此的陣勢,加上他深情鎮定威嚴,使得頡利、突利二可汗認為大唐肯定設有埋伏,因此不敢下令進攻。 李世民見狀又說:“你以前與我們有盟,今日出兵襲擾,為何不守信用?”這一反問使得頡利、突利二可汗啞口無言,李世民的種種膽大的行為不得不使頡利相信突利和李世民勾結,將軍情泄露出去了。鑒於這種狀況,只好退兵,待時機成熟再出戰。

李世民設計突擊突厥,使他們倉皇而逃。一時間, 李世民的軍隊士氣高昂,大家都認為要乘勝追擊。 李世民認為,大唐皇朝建立才不久,應該以修生養息為主,而不是一味好戰。於是 , 李世民與頡利會盟,並贈其大量金帛,目的是“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從此大唐邊境和諧安定。 李世民曉知頡利的心態,據此採用一系列離間戰術,然後採取突擊獲勝。真所謂“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的深刻套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