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CT檢查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以電子計算機輔助形成體層二維像的意思。是70年代開始套用於臨床的一種新的成像技術,成像能量使用穿透力很強的X線,不但能顯示骨骼和體內氣體,而且可以清晰觀察各種軟組織。CT檢查診斷準確,方法簡單,無痛無損傷,廣泛套用於眼科。

成像原理

CT機是一套很複雜的儀器,包括掃描器、計算機、控制台和電腦程式。掃描器中最重要的部件是X線發射管和探測器。X線球管發射一窄束X線,經過人體頭部後被對側的探測器接收。球管雖然發射等強度的X線,但經過人體時部分被吸收衰減,探測器所接收到的是衰減後的X線。探測器是非常靈敏的光電裝置,能把強弱不等的X線等份轉變為電能,再經過模擬數字轉換器將電能轉換成數字,儲存於計算機內。多次掃描獲得的數據,經過計算機運算重建形成數字矩陣,再經數字模擬轉變器轉換,顯示在監視器上便是我們觀察的CT圖像。

檢查方法

1、一般CT 或稱CT平片,即在不用影像加強制的情況下進行檢查。掃描平面分水平、冠狀和矢狀三個方向。水平層面作為常規檢查,根據臨床需要選擇其它方向層面像。水平層而以眥-耳線OM線,即外眥角-外耳道中心連線為標準線,各層面像平行於此線。從OM線之下1cm開始向上連續掃描8-14個層面,層面厚3—5mm。檢查視神經及其病變採用1.5mm厚度,以鑑別神經纖維及其鞘。如病變與上頜竇或顱前窩有關,則向下或向上加掃描層面。由於視神經與OM線不平行,前段低、後段高,眼眶檢查常使頭部向後伸展10°角,即OM-10°,或採用眶下緣-外耳道上緣連線(RBL)作為標準線。平行於此線掃描,可使晶體、視神經和視神經管包括在一個層面內。檢查鞍區層面角度為OM+0°,後顱窩OM+10~+15°。為避免病變與骨骼重疊,必要時輔以冠狀或矢狀像。現代CT機有重建程式,簿層水平像.可重建冠狀和矢狀像,但大於3mm厚度進行重建則圖像失真。
2、增強CT 靜脈注射含碘水溶液造影劑、可使病變密度增強。這是因為病變破壞血-組織屏障,造影劑滲出較正常組織為多,且血液內也保持一定量的造影劑的緣故。增強掃描使病變與正常組織對比更為清楚,對一些病變更有鑑別診斷作用。增強劑在國內多採用60%一76%泛影葡胺,靜脈點滴。為預防過敏反應,注藥前做敏感試驗。眶內充填脂肪,與重要正常結構和占位病變密度差異懸殊,為褐示病變,往往不做強化掃描,也能顯示得很清楚。
正常橫斷層面可見眼球,以赤道平面最大。外圍以由鞏膜、脈絡膜和視網膜形成的緻密度環,稱眼環,增強後更為清晰。其內為低密度的玻璃體,稍前有梭形高密度的晶狀體。球後間隙為脂肪組織形成的低密度區。視神以及眼外肌於不同橫斷層面上顯影,在眼球後的冠狀層面上,顯示更為清楚。
(一)眶內腫瘤:CT對確定眶內腫瘤的存在、位置、大小、範圍和區別良性與惡性比較可靠。良性腫瘤表現為邊緣清楚、光滑、密度均勻的高密度腫塊。而囊腫則為邊緣清楚圓形低密度區。靠近眶壁時可出現凹窩,外圍以硬化帶。惡性腫瘤形態不規則,密度不均勻,邊界也不清楚,常有眶骨破壞,並向顱內、鼻竇延伸。這些對惡性腫瘤的診斷有一定幫助。由鼻竇、顱內或眶骨腫瘤向眶內延伸,CT發現腫瘤主要部分在眶外,而眶內部分較小,有助於腫瘤起源的判斷。對腫瘤病理性質的判斷困難。
左眼眶內血管瘤,腫瘤邊緣清楚、光滑,均勻性顯著強化
左眼眶內炎性假瘤,瀰漫性,眼正常結構消失,伴眼球突出
眼球腫瘤累及脈絡膜,表現為眼環偏心性肥厚,並突向眼環內,成為球內高密度灶。也可向球後延伸進進球後間隙。
(二)眶內炎症(炎性假瘤):這種非感染性炎症CT上有瀰漫型和腫塊型兩種。前者CT可見眼環增厚,淚腺彌慢性增大,球後間隙密度增高,眼外肌肥大、密度增高,眶內各種結構分辨不清,可累及雙眼。腫塊型,除眼外肌與視神經增粗,眼環增厚外,還可見邊緣清楚、密度均勻的塊影。有時淚腺增大成一腫塊。
(三)眼型Grave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眼球突出,眼肌麻痹,而甲狀腺功能正常。多為雙眼受累。CT可見眼外肌肥大、視神經增粗和眼球突出,多無眼環增厚和增強,也無炎性假瘤時的腫塊。與瀰漫型眶內炎症鑑別較難。
(四)血管性疾病
1.眶內靜脈曲張:一般CT可能無重要發現或發現腫塊和靜脈石。壓頸後掃描出現高密度塊影或原有腫塊增大,形狀不規則,增強檢查,則有明顯增強。視神經與眼外肌也可增粗。
2.頸內動脈海綿竇瘺:擴張的眼上靜脈可清楚顯影,尤其在增強檢查時。同時可見患側海綿竇擴大,密度增高。
(五)眼眶外傷與眶內異物:眶骨骨折、眶內氣腫、眶內血腫和視神經挫傷均可由CT查出。氣腫為低密度區,血腫為均勻的高密度區,而視神經挫傷,則為視神經均勻增粗。
CT易於顯示金屬或非金屬異物,根據異物所在也不難確定其位於眼球內外,並粗略定位。但金屬異物出現多條放射狀偽影,影響異物的判斷。
MRI常規採取橫斷面,並輔以冠狀面或(和)矢狀面的T1WI和T2WI,層厚2~5mm。頭位要正,眥耳線垂直於台面,使中心線垂直通過瞳間線的中點。由於MRI具有分辨細微解剖結構和顯示組織學特性的能力,適合於眼眶內占位病變、炎症、外傷和視網膜病變的診斷,而CT掃描對眶壁和眶周疾病的評價優於MRI。

眼眶CT異常改變

1、占位病變 包括各種新生物、炎性腫物、血管性病變、囊腫和血腫,這些病變密度均較高,在低密度脂肪對比之下顯示得甚為清晰。根據腫物的形狀、邊界、內密度、強化情況及繼發改變(眶腔擴大、骨破壞等),有一些病例可作出正確的定性診斷。由於X線穿透力強、眼眶以外的病變也可予以發現。
2、眼外肌腫大 CT發現眼外肌肥大,多見於以下各種疾病:甲狀腺相關性眼病、炎性假瘤、頸動脈-海綿竇瘺、蜂窩織炎、惡性腫瘤細胞的直接浸潤。甲狀腺相關性眼病為兩側眼眶眼外肌對稱性、棱形腫大,眶尖密度增高。肥大性肌炎多發生於一條肌肉,肌腹及肌腱均粗大。其他原因引起的眼外肌肥大,原發病同時被顯示。
3、視神經增粗 視神經增粗可見於視神經膠質瘤、視神經鞘腦膜瘤、成血管細胞瘤、轉移癌、白血病、甲狀腺相關性眼病、炎性假瘤、肉樣瘤節病及蛛網膜囊腫等。另外一些疾病雖可見視神經增粗,但不伴有眼球突出,如視網膜中央靜脈栓塞、視神經炎、視神經鞘間隙積血和顱壓增高的視乳頭水腫。視神經膠質瘤顯示為棱形增粗,視神經鞘腦膜瘤呈管狀增粗,在薄層面像上可見車軌樣改變。
4、眶脂肪體積增大 見於水腫、充血和炎細胞浸潤。由於血液和組織液的密度均較脂肪為高,脂肪體積的增大往往伴有全眶區輕度瀰漫性密度增高。
5、眼上靜脈擴張 利用高分辨CT,在正常人約有33%可發現眼上靜脈部分或全部。水平層面像呈膝狀彎曲,位於上直肌與視神經之間。眼上靜脈增粗見於頸動脈-海綿竇瘺.在甲狀腺相關性眼病眶尖部密度增高者也偶見此血管擴張。
6.眶內鈣斑 伴有眼球突出的眶內鈣斑見於腦膜瘤、畸胎瘤、視網膜母細胞瘤和脊索瘤。腦膜瘤視神經增粗鈣斑呈管狀.畸胎瘤呈高度不均質。視網膜母細胞瘤有眼內改變,脊索瘤主要病變在顱內。另外,靜脈曲張和靜脈性血管瘤常可發現1個或多個靜脈石。
7.眼眶壁改受 CT發現眶骨增生、骨破壞、骨缺失、骨壓迫及骨折等改變,較傳統X線顯示更為清晰。
8.副鼻竇病變 粘液囊腫和腫瘤逐漸增大.破壞眶壁,侵入眼眶。CT可見原發部位密度增高.骨破壞和眶內高密度影。
9.顱內病變 造影劑增強掃描可發現腫瘤、炎症、血管畸形等,並能顯示與眶內病變
關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