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晴川

抗日戰爭時期,晴川在貴陽開“自新字號”,所掙之錢,多花在有意義的事業上。 為創建、資助舊州中學,晴川赤心灼熱,言行感人,輸財盡力,功尊一等,是舊州中學的創始人之一。 同年,為鞏固學校,晴川同任道安等開辦“福原布廠”,年純利2萬元大洋,其中一半拔入學校作辦學經費。

盧晴川,清同治九年(1870)生,卒於1962年,江西省新幹縣荷浦村人,解放前曾任舊州中學校董會校董,地方知名人士。
晴川出身於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讀私塾,學習用功,品學兼優。於光緒中期到黃平舊州,初在“同裕厚”商號師事楊明軒從商,其間曾離舊州返鄉敬養父母,三年後又回“同裕厚”繼續就業。因晴川為人謙謹恭慎,服務誠懇,慷慨好義,又善於經商理財,為號里管事羅培松、號東胡瑞光等所器重,後被提任為老里壩長庚街祥記號經理,成為舊州之開明富商。
晴川態度和藹,舉止文明,廣交朋友,仗義好施。對品學兼優有志深造之青年十分敬佩,並解囊相助,原貴州大學教授劉方岳留學法國期間的費用,主要系晴川資助。
清宣統二年(1910),晴川去江西,經李烈鈞介紹加入“同盟會"為會員。抗日戰爭時期,晴川在貴陽開“自新字號”,所掙之錢,多花在有意義的事業上。為抗日救國,晴川曾捐出大洋2000元,其中1000元購買飛機,抗擊日本侵略,另1000元交省黨部於貴陽大南門鑄塑漢奸汪精衛、陳壁君夫婦醜象,以激勵人民奮力抗日救國。同時,晴川還勸說貴陽大財主萬靜波捐出大洋2萬元資助抗戰偉業。
晴川移居舊州後,熱愛異土,特別關心舊州地區的教育事業。為創建、資助舊州中學,晴川赤心灼熱,言行感人,輸財盡力,功尊一等,是舊州中學的創始人之一。民國25年(1936),捐給學校大洋1.6萬元作辦學經費,又購贈了《四庫全書》和其他多種圖書及多套桌凳。任道安開辦農場,大種桐漆10萬株增收養校,其買地費、育苗費、辟場費多由晴川出。民國30年(1941)修建大禮堂,晴川又贈約合400元大洋的法幣1萬元。
民國33年(1944),學校經費困難,辦學維艱,晴川在貴陽與周達時、吳少峰、常琅山、任道安、賴永初、黃乾民等商議,將思南中正中學遷來與舊州中學合併,爭取了當時政府部分經費補助,緩解了學校辦學經費的困難。同年,為鞏固學校,晴川同任道安等開辦“福原布廠”,年純利2萬元大洋,其中一半拔入學校作辦學經費。
晴川十分關心舊州中學的教學質量,為之四處物色稱職校長、教員。受人稱讚的徐建夫主任和招北恩校長,就是由晴川薦聘的。
民國36年(1947),晴川在重慶四賢巷開設“互城商行”經營烤菸,所得盈利之相當部分捐給了江西同鄉會私立豫章中學。國民黨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對晴川有好感曾親自走訪他,晴川亦仰慕馮將軍的抗日救國精神,拜之為師,經常互訪。
晴川為創建、鞏固和發展舊州中學竭智、捐資、盡力的業績不朽,其創校辦學精神人口皆碑,晴川的名姓與舊州中學昭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