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蠕形蟎

毛囊蠕形蟎在毛囊內被發現,皮脂腺蠕形蟎則寄生於連線毛囊的皮脂腺內。 人體蠕形蟎呈世界性分布,國外學者報告人群感染率為27%~100%。 人體蠕形蟎的感染方式可能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

簡介

皮脂腺蠕形蟎是人體蠕形蟎其中之一,目前已知寄生在人體的蠕形蟎有兩種:毛囊蠕形蟎與皮脂腺蠕形蟎,常被稱作“睫毛蟎”(eyelash mites)。蠕形蟎的感染非常常見,患者一般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蠕形蟎偶爾會引發某些皮膚疾病。毛囊蠕形蟎在1842年由西蒙(Simon)率先詳細描述;皮脂腺蠕形蟎被Akbulatova分離出並加以識別。毛囊蠕形蟎在毛囊內被發現,皮脂腺蠕形蟎則寄生於連線毛囊的皮脂腺內。兩種蠕形蟎都在人臉上被發現――鼻部附近、睫毛與眉毛附近,他們也寄生在身體的其他部位上。1
成年蟎類大約只有0.3毫米到0.4毫米長,皮脂腺蠕形蟎略微短於毛囊蠕形蟎。他們有著一個半透明伸長的身體。

危害

皮脂腺蠕形蟎主要寄生在皮脂腺內。重度感染或並發細菌感染時,可導致皮膚損害。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酒糟鼻、痤瘡、瞼緣炎、色素沉著、花斑癬等,部分病人有外耳道瘙癢,乳頭炎,外陰瘙癢等症狀。好發於成人面部,其中以鼻部、額部及頰部為明顯。

防治

人體蠕形蟎呈世界性分布,國外學者報告人群感染率為27%~100%。國內人群感染也很普遍,各地的感染率在0.8%~81.0%之間。調查結果表明,男性感染率高於女性。感染的年齡從4個半月的嬰兒至90歲的老人,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男女均以30~60歲的感染率最高。
人體蠕形蟎的感染方式可能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蠕形蟎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對酸鹼度的適應範圍也較大,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肥皂、化妝品等均不能殺死。
加強衛生宣教,注意個人衛生,避免與患者直接接觸及合用臉盆、毛巾、衣被等生活用品,可預防感染。
目前治療藥物較常用的有:口服滅滴靈及維生素B2,兼外用2%滅滴靈霜,近期療效可達90.2%。外用的藥物還有10%硫磺軟膏,安息香酸苯甲酯乳劑,二氯苯醚菊酯霜劑等都有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