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陵

皇太極陵

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地在“弗阿拉”城(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南二道河子村附近)。其父親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母親是葉赫部酋長楊吉努之女,名孟古姐姐。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萬曆十一年至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基本完成女真族統一的基礎上於赫圖阿拉正式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年號天命。

簡介

皇太極陵 皇太極陵

皇太極是是努爾哈赤第八個兒子,有出色的政治、軍事才能。青少年時就跟隨父親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公元1626年,從四大貝勒--王位繼承者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在他35歲時繼承了汗位,並改國號為清。他執政後,積極推進女真人的封建化進程,學習、吸收漢族文化,為清軍進關,建立滿清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本民族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皇太極陵占地330萬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1927年,奉天省政府將昭陵闢為公園,因位於市區北部,故得此名。昭陵是瀋陽名勝古蹟之一,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精華,漢滿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方城是陵園的主體部分,結構與福陵的方城相似。北陵既有古老的傳統建築,又有現代化遊園設施,置身園中,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萬千。它是國內外遊人來沈必游之地。

皇太極簡介

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地在“弗阿拉”城(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南二道河子村附近)。其父親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母親是葉赫部酋長楊吉努之女,名孟古姐姐。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 努爾哈赤出身於女真(滿族)貴族世家。其祖籍是“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以“遺甲士三副”起兵揭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序幕,直至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基本完成女真族統一的基礎上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和附縣老城村)正式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年號天命。

外形結構

建築特點建築特點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是清“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正紅門內參道兩側有石雕擎天柱四個,園內陵道左右建有碑正紅門內參道兩側有石雕擎天柱四個,園內陵道左右建有碑樓、華表、擎天柱、立象、立馬、臥駝、麒麟、座獅、獬豸等石獸,兩兩相對。其中石馬名叫“大白”、“小白”,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兩匹愛驥雕造的。北面正中建有碑樓,內立“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

碑樓北面的方城、月牙城、寶城是昭陵的第三部分。方城內以隆恩殿為中心,東西有配殿,四角建角樓,隆恩殿是陵墓的享殿,城北緊連月牙城,寶城正中突起的半圓形土堆,稱寶頂,其下為葬置棺槨的地宮。昭陵建築完整又獨具特色,既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是滿民族文化交流的典範。

陵區南北長、東西窄,從布局上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下馬碑到正紅門。最南端是下馬碑,其北為華表和石獅。石獅之北建有神橋及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祭祀時更換衣冠及小憩之處。靜房是御用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省牲亭是祭祀時宰殺牲畜及家禽的場所,饌造房是製做祭品之處。最後是石牌坊。

第二部分從正紅門到方城。正紅門是陵寢正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朱紅圍牆。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xie zhi 音:謝志,是傳說中的一種野獸)一對,石麒麟—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禰“石象生”。再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聖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

第三部分包括方城、月牙城、寶頂等。方城正門為“隆恩門”,城門上有樓。城牆四角有角樓,是祭祀活動中士兵站崗的位置和休息處。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隆恩殿前的空地上有一個孤零零的小石亭子,走近才知道它叫“焚帛亭”,是祭祀時候焚燒紙錢和物品的,看來古代人就知道環保。隆恩殿後有二柱門和石祭台,再後是券門,券門頂端為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兩側有“磴道”,可以上到方城城牆上。月牙城之後是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陵寢的地宮。
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塋地。

修建及保護

標誌建築標誌建築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模。陵寢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方城正門稱為隆恩門,上有門樓。方城四角有角樓。方城內有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後面有二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券洞頂端是大明樓。方城之後是月牙城和寶城,在寶城中心,上為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後面是隆業山,登山俯視,陵園風光可盡收眼底。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餘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民國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寢為中心闢為“北陵公園”,如今占地面積330萬平方米。其總體規劃是以陵寢為中心,分陵寢、陵前和陵後三部分。園內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4萬平方米,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建築與景觀巧妙結合,用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吸引大量的中外遊客來此參觀。北陵公園擁有30 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蕩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遊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瀋陽昭陵古老的歷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為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瀏覽勝地,亦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了解瀋陽的視窗。

2004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了中國的瀋陽昭陵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