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金銅大香爐

百濟金銅大香爐

概述藝術造詣百濟金銅大香爐是代表百濟文化的文物,它是利用高超的金屬工藝和深厚的藝術功底製作而成的傑作。 體現出神仙、蓮花等道教和佛教綜合特點的金銅大香爐可以說是百濟人精神世界和藝術世界的集合。 過去一直認為百濟金銅大香爐是受到在漢代曾流行過的博山爐影響的百濟獨有的藝術品。

概述

藝術造詣

百濟金銅大香爐是代表百濟文化的文物,它是利用高超的金屬工藝和深厚的藝術功底製作而成的傑作。1933年出土於百濟王室寺廟—扶餘陵山里寺廟遺址,據推測,該香爐可能是用於王室儀禮的儀典明器。
金銅大香爐由香爐蓋、爐身、底座組成。香爐蓋頂部刻著鳳凰,下面有五位樂師在演奏樂器。74座山峰上刻著大樹、岩石、溪水及瀑布,還刻著老虎、鹿、大象、猴子等42隻動物和6種植物、12個人物。共設有12個孔,頂部鳳凰的胸脯上有2個,圍繞著山峰有10個,點燃香火時,煙霧如同霧靄縷縷升起。香碗,也就是爐身上刻著含苞待放的荷花和花瓣間的兩個人以及長著翅膀的魚兒、鳥兒等27隻動物。底座上刻著一條曲頸躬身、騰飛起舞的龍。香爐蓋寓意大地,爐身和底座寓意著水,其基本思想源於陰陽原理。
體現出神仙、蓮花等道教和佛教綜合特點的金銅大香爐可以說是百濟人精神世界和藝術世界的集合。

爭議

有專家主張,1993年在忠南扶餘出土,因精細的工藝和完美的表現力,令世人讚嘆的百濟金銅大香爐(國寶287號)和在公州武寧王陵出土的金冠裝飾、鎮墓獸等百濟的代表性文物有可能直接受到了中國南朝的影響,因此預計將出現一場學術爭議。過去一直認為百濟金銅大香爐是受到在漢代曾流行過的博山爐影響的百濟獨有的藝術品。
韓信大學教授權五榮19日在慶北大學舉行的第79屆韓國古代史學會定期發布會上通過《通過中國六朝文化看到的百濟文化特點》表示:“百濟金銅大香爐與相同時期在中國南朝使用的香爐有著密切關係,而且在武寧王陵出土的大部分文物有可能是來自中國的進口品。”
作為上述主張的證據,權五榮公開了今年2月在江蘇省常州市博物館拍攝的6世紀戚家墓村的牆磚照片。該照片於去年在大田舉行的百濟金銅大香爐學術大會上也曾介紹過。將畫中女人們舉著的香爐與百濟金銅大香爐相比較,其略長的形態和上方的鳥狀裝飾極為相似,但是裝飾和表現技法非常簡單,根本無法與百濟金銅大香爐相比。
但是權五榮表示:“百濟文化的特點在於國際性和開放性,這一點絕不能忽視。”他還主張說,在武寧王陵出土的鎮墓獸(為保護墓地而放置的動物作品)與在南京發現的豬、鱷魚模樣的鎮墓獸極為相似,而且墓誌形式和王妃冠飾上的蓮花花紋也很顯然受到了中國南朝的影響。
但是對這種主張將出現很多反對意見。例如,國立春川博物館館長崔應天表示:“牆磚上所雕刻的香爐形象有可能表現了過去時期的香爐,所以很難證明南朝時期實際有人使用了類似香爐。早在中國博山爐消失的6世紀,百濟已完全用自己的文化創造出了獨特的樣式,這尤為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